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从理论上分析了玻璃微珠定向回归反射原理,利用近轴光线球面折射理论分析了玻璃微珠实现回归反射的折射率,并结合实际使用情况,在最大可能增加回归反射的基础上,讨论了入射光线到主光轴的距离与回归光线入射光线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出了实现最大反射时玻璃微珠的折射率范围为1.80~1.95,研究结果对回归反射标志牌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玻璃微珠 回归反射 折射率 近轴光线
  • 简介:利用单色平行光照射玻璃微珠,入射光在玻璃微珠内经过一次或多次内反射后出射光在最小偏向角会形成彩虹条纹。基于几何光学理论,根据最小偏向角的大小计算玻璃微珠的折射率。为了实现其快速测量,采用参数递推公式计算Otsu法的最佳阈值,并用改进的Otsu法对彩虹图进行了有效的阈值分割。提出了一种能快速有效判断彩虹条纹边缘的方法,并用该方法自动测量了彩虹条纹最外环边缘半径,从而实现了最小偏向角的快速计算。此外,对玻璃微珠折射率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计算,对不同型号的玻璃微珠,折射率的不确定度在10-4数量级,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正确性。

  • 标签: 图像分析 折射率 彩虹法 OTSU法 玻璃微珠 不确定度
  • 简介:气泡是常见的玻璃缺陷,远场干涉法可直接测量玻璃厚度方向的气泡尺寸,为了给测量时观察角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几何光学原理菲涅尔公式,建立了光束的远场干涉模型并导出干涉条纹的相对光强计算公式。以冕牌玻璃(K6)、重冕玻璃(ZK6)、重火石玻璃(ZF6)为例,通过数值分析,得到干涉条纹的相对光强分布规律:相对光强幅度随折射率的增大而增大;全局来看,相对光强幅度随偏向角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变化不具有周期性;局部来看,相对光强幅值、条纹角间距近似相等,其变化具有近似周期性,且条纹的可见度较高。

  • 标签: 物理光学 相对光强 数值分析 玻璃气泡 远场干涉
  • 简介:硫属玻璃是具有优良红外透过性质的光学材料。为了便于硫属玻璃系统的研究设计,采用现有的玻璃性质计算理论,运用Delphi语言编程设计实现了硫属玻璃的物理性质计算及配方设计程序。

  • 标签: 硫属玻璃 物理性质 配方设计 DELPHI编程
  • 简介:提出了一种用于石英玻璃管壁厚非接触测量的光电检测技术,研制了石英玻璃管壁厚在线检测系统。在确定检测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石英玻璃管厚度检测原理、发射光学系统、CCD器件选择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研究。根据几何光学中反射与折射定律,利用三角关系建立了石英玻璃管壁厚光束宽度之间的关系。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系统测量精度优于±0.01mm。系统调试实际测量结果表明,研制的系统满足在线非接触测量要求。

  • 标签: 光学测量 石英玻璃管 壁厚测量 在线检测
  • 简介:利用有限元法对脉冲CO2激光辐照K9玻璃样品中的温度应力分布进行了数值分析。对半径为20mm、厚为2mm的圆盘样品的计算结果表明,K9玻璃的损伤由环向应力控制,体损伤先于面损伤产生,且光斑半径脉冲数目对损伤闽值有较大的影响,在激光光斑半径为5mm,脉宽为10肛s的条件下K9玻璃的单脉冲CO2激光的损伤闽值为0.5J,相应的能量密度为0.637J/cm^2。损伤闽值随光斑半径的增大而增大,随脉冲数目的增加而变小。讨论了样品半径厚度对损伤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半径在10-20mm范围内所产生的拉伸应力较小。

  • 标签: 激光损伤 数值分析 脉冲CO2激光 K9玻璃
  • 简介:从传统光学冷加工的原理出发,分析了传统接触式加工方法中抛光剂与材料去除深度的理论关系,设计了微晶玻璃超光滑抛光过程中的抛光剂选型试验。通过比较基片的表面质量,摸索出适合微晶玻璃超光滑抛光的最佳抛光剂为金刚石微粉,成功加工出了超光滑微晶光学元件,其表面粗糙度达到0.2nm。

  • 标签: 微晶玻璃 超光滑表面 抛光 表面粗糙度
  • 简介:掺铋玻璃及其光纤材料在近红外(中心波长1300nm)具有200-400nm的超宽带发光特性,是用作超宽带光纤放大、可调谐激光以及飞秒激光的理想基质材料。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李进延教授带领的新型光纤材料与器件团队从事新型光纤材料与器件的前沿研究。

  • 标签: 硅酸盐玻璃 发光性能 掺铋 氧化镱 调控 共掺
  • 简介:介绍了一种新颖的二极管-泵浦Er-Yb玻璃激光器,利用Pound-Drever-Hall技术并采用乙炔分子P(15)线对其实现了稳频。实验装置中将两个激光器的出射波长锁定到同一气室的乙炔P(15)吸收曲线的同一侧,使得温度对吸收峰值频率产生的漂移温度导致气压变化使线宽增宽均对频率稳定性不产生影响。通过测量两个相同激光器系统间出射光波的拍频发现,激光的短期带宽窄于50kHZ,通过频率波动情况得出激光器有较高的相对频率稳定度。改进后的激光器稳定性重复性显著提高,适合于实现高精度的光学频率标准。

  • 标签: 二极管-泵浦Er-Yb玻璃激光器 乙炔 饱和吸收稳频 P-D-H技术
  • 简介:通过把脉宽为lOns、波长为1064nm的激光脉冲聚焦通过K9玻璃的方法,研究了玻璃的损伤形貌特点与高强度纳秒激光脉冲的关系。当激光脉?中聚焦在样品中心时,产生的破坏点的特点为前端大,后端小,并且纵向出现裂纹,使用高强度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激光支持的爆轰波特点解释了这些破坏特点。当激光脉冲聚焦在样品表面时,产生的破坏特点是串状的,即带有点状破坏的丝状破坏,这是由于内部缺陷或颗粒动态自聚焦作用的结果。

  • 标签: 激光损伤 光学材料 体破坏 串状破坏 动态自聚焦
  • 简介:本世纪物理学发生了两次重要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最近,超弦理论的发展被许多著名物理学家预言为是物理学第三次革命的开始,这些发展将改变人们的时间空间观念,建立的统一理论将从根本上解决量子场论中的无穷大、粒子物理标准型中的夸克禁闭任意参数过多等一系列问题。

  • 标签: 量子场论 超弦理论 空间概念 物理学
  • 简介:用于磁性存贮系统的铁氧体材料,在用机械方法精加工之后,由于其表层的残余应力的作用.会形成一个薄的无磁层.文中比较了磨削研膳后的Ni-Zn铁氧体及铜的表面残余应力。用盘刚石磨削的铁氧体表面残余应力绝大多数是压应力.而用传统方法磨削的钢的表面残余应力收到多是拉应力.

  • 标签: 铁氧体 金属磨削 磁性存贮系统 残余应力 研磨
  • 简介:详细介绍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以及EPON系统中特殊交换流量控制的实现,并详细叙述了实现过程中所用到的一些函数,最后用试验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

  • 标签: EPON 特殊交换 流量控制
  • 简介:银纳米团簇因其独特的与尺寸相关的光、电、磁催化性能,引起了相关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我们团队一直专注于研究用基于DNA保护的银纳米团簇监测DNA、Hg2+巯基化合物。发现发生在DNA/银纳米复合物与G-四链体/血红素之间光诱导电子转移(PET),伴随着DNA/银纳米荧光减弱。这一新的PET系统使目标生物分子,如DNA敏感性高的ATP获得特异性多样性的检测。首次提出一种以DNA单体作为支架的高产率银纳米簇的合成方法。在这项研究中,采用密度泛函计算理论解释了DNA保护的银纳米团簇的形成机理以及为什么富胞嘧啶DNA是荧光银纳米簇的良好支架。研究结果对DNA保护荧光银纳米簇进一步实验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指导思想,最终可能有助于程序化合成具有光致发光性能的DNA稳定银纳米团簇。

  • 标签: 脱氧核糖核酸 银纳米团簇 荧光性 光致发光 生物分析
  • 简介:掺铒光纤放大器在光通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掺铒光纤的性能要求设计了合理的折射率剖面图,制备了高增益的掺铒光纤,在1530nm的吸收达到22dBm,在980nm泵浦光的吸收达到12dBm.其平坦增益带宽范围为1490~1560hm.

  • 标签: 掺铒光纤 放大器 增益
  • 简介:将严格耦合波理论与Kogelnik近似理论比较,研究了Kogelnik理论的近似条件。以两种理论的衍射效率特性曲线的相关或衍射效率计算差别作为判断标准,分析Kogelnik耦合波理论的近似条件。分析结论表明,体全息的Kogelnik理论近似条件与条纹密度、折射率调制度介质厚度相关,其中反射体全息的近似条件还与条纹面倾角相关。

  • 标签: 耦合波理论 体全息 衍射效率
  • 简介:通过GPIB接口,使用VC进行编程,设计了快速测量光通半导体放大器(SOA)各项性能参数的自动测试系统.该系统使得一台计算机同时控制多台光器件测试仪器,并产生详尽的数据报表.该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 标签: 通用总线接口 光器件 半导体光放大器 自动测试
  • 简介:近年来,石墨烯(GN)由于具有非凡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这为分析化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电化学器件与GN的耦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来实现对许多生物材料的诊断检测。我们小组首次报道,利用石墨烯电极电化学自发检测存在于ssDNAdsDNA的所有4个DNA碱基,该检测是在生理pH条件下,并且不需要预水解步骤。我们研究证明了利用独特的GO/适配体相互作用特异性核酸适体目标识别,GO/适配子系统可以程序化地完成较复杂的ORandINHIBIT逻辑门。在不同输入相同波长的不同荧光强度下,进行多靶点调节荧光强度ORandINHIBIT逻辑门,从而组合成组合逻辑门。组合逻辑门可利用荧光成像进行高通量诊断。在组合逻辑门的输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找出ATP凝血酶是否存在。这个概念的证明可以为多重分析纳米生物医学器件对多个输入的化学物质响应提供一种新方法。

  • 标签: 石墨烯 适配子 逻辑门 电化学传感器 生物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