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静态暗箱采样气相色谱/化学发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晋南地区盐碱地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裸地土壤夏、秋季(2008年6-10月)的甲烷(CH4)、氧化碳(C02)、氧化(N20)和氮(NO)交换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内,秸秆全还田(Fs)、秸秆半还田(Hs)和秸秆不还田(Ns)处理土壤大气间CH4、C02、N2O和NO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0.8±2.7、-1.4±2-3、-6.5±1.8ug(C)·m^2·h^-1(CH4),267.1±23.1、212.0±17.8、188.5±13.6mg(C)·m^2·h^-1(CO2),20.7±3.0、16.3±2.3、14.7±1.7μg(N)·m^2·h^-1(N2O),3.9±0.5、3.4±0.5、3.0±0.4μg(N)·m^2·h^-1(NO)。交换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灌溉、降雨和温度变化是影响该趋势的主要因素。相对于NS处理,FS和HS处理降低了累积CH4吸收量(66%和59%),增加了累积CO,(42%和12%)、N,O(41%和9%)和NO(30%和13%)排放量,因此,秸秆还田促进了农田土壤总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得到FS和HS处理小麦秸秆的CO2、N2O、NO排放系数分别为73.4%士1.6%和43.3%士1.0%(CO2)、0.37%士0.01%和0.17%士0.00%(N2O)、0.06%士0.00%和0.05%±0.00%(NO),FS处理的排放系数显著高于HS处理,且均低于同实验地种植玉米、施肥农田的小麦秸秆排放系数(N20和NO排放系数分别为2.32%和0.42%)。可见,在采用排放因子方法估算还田秸秆CO2、N20和NO排放量时,应考虑秸秆还田量、农作物种植和施肥因素的影响。

  • 标签: 秸秆 裸地 温室气体 累积排放量 排放系数
  • 简介:本文调查研究了呼和浩特市1986-1991年6年中,碳中毒死亡80例,结合相应的气象要素、天气过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该地碳中毒年死亡率为0.2人/10万,农民为1.4人/10万,外来临时工为6.8人/10万。碳中毒易发生在低短简陋、年久失修或周围高建筑物屹立的住房。年中,11月与3月较多。降雪后48小时内中毒死亡有非常显著的增加倾向。发生中毒日前48小时内多有气压下降。夜间风小或静风,风向改变及大风来临之前,夜相对湿度超过月平均值,降温都能促使发生。许多因素叠加,更易发生。作者建议把碳中毒预报作为医疗气象结合预报的项尝试。

  • 标签: 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气象条件 季节 气压 降雪 相对湿度
  • 简介:摘要:锅炉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的设备。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烟气排向天空,其中的氧化合物造成大气污染。随着国家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在役锅炉相继进行低燃烧改造降低氧化合物。

  • 标签: 锅炉 氮氧化合物 超标
  • 简介:注气法是工程师用来提高采收率的最老的方法之,该方法的使用最近已经得到了改进。这种方法的大部分新的扩大应用(特别是在美国)是利用非烃气、和CO2。由于在20世纪80

  • 标签: 二氧化碳驱油 注气法 采收率 采油技术
  • 简介:摘要: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可将废水中的硫元素同时去除,避免了处理时过程不稳定、去除效率低,且不产生次污染。但该反应影响因素不明确影响了其应用。本文结合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研究,从反应影响因素等角度出发,综述了同步脱除硫作用研究进展,以及为实际应用提供定的理论支撑。

  • 标签: 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 反应机理 启动过程 影响因素 菌种发现
  • 简介:概述氧化碳(CO2)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大气中氧化碳的含量正在逐步增加。专家们建议,必须尽快采取系列措施来减少进入大气的氧化碳量。其中的些方案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捕集数百万吨的氧化碳,并把氧化碳封存于地下——称为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本文将阐述氧化碳地质封存原理并对下述常见问题予以解答:

  • 标签: 二氧化碳 封存 全球气候变暖 工业生产过程 地球大气 人类活动
  • 简介:为了避免大气继续升温,可以向地下注入氧化碳。这项任务是困难的,但是是值得做的。在威廉莎士比亚时代吸入的每百万个分子中就有280个是氧化碳分子。如今,在我们的每次呼吸中每百万分子含有380个氧化碳分子,其份量每年增加2个分子。大家都知道,氧化碳火气浓度上升的后果将会如何:人类在地球范同内将进行无法操纵的实验。众所周知,氧化碳促使大气增温,这样首先会引起海平面升高和水酸度增加。问题在于,全球气候因此会如何变化,

  • 标签: 二氧化碳分子 下注 工艺 大气增温 海平面升高 莎士比亚
  • 简介:摘要:近年来,氧化碳压裂法作为种新型的非水压裂法已被广泛地用于国外和国外的非传统石油资源的开采。氧化碳压裂工艺主要有氧化碳泡沫和氧化碳干压裂化两种工艺,对于非传统油藏(尤其是低压、低渗透、水锁、水敏伤害)的工艺改进具有重要作用。为解决氧化碳压裂增产问题,本文综述了氧化碳压裂技术的原理、施工工艺、压裂液体系、设备要求等,并对当前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做了简要的介绍,以期为相关人员(或工程)提供参考。

  • 标签: 二氧化碳 压裂增产
  • 简介: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自然状态(对照)、外源铵态氮(NH4Cl)和硝态(KNO3)的3种浓度输入(1g/m^2、2g/m^2和4g/m^2)和互花米草入侵下,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结果表明,与自然状态下相比,总体上,氨态输入促进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甲烷氧化,且随着输入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而硝态输入却抑制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输入的硝态浓度越高,甲烷氧化速率越小;输入对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无显著影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高于短叶茳芏潮滩,互花米草入侵使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增加了22.66%。低、高浓度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促进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而中浓度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却抑制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输入的类型、浓度、培养时间和土壤类型等有关。

  • 标签: 土壤甲烷氧化速率 氮输入 互花米草入侵 潮滩 闽江河口
  • 简介:1原理氧化碳和甲烷的不同吸附特征可以用于封存氧化碳并且提高不可开采煤层中甲烷气体回采率。在5-8个大气压力下,吨煤能吸收氧化碳气体30-35立方米。使用适当的压力,每摩尔甲烷可以置换氧化碳气体1.5到5或6摩尔。利用上述提到的文献资料计算出氧化碳的封存量。

  • 标签: 二氧化碳气体 深部煤层 封存 德国 甲烷气体 大气压力
  • 简介:—个国际科研小组日前开发出种新方法,能够对海洋中氧化碳的浓度进行较精确的测量,并据此绘制出氧化碳分布图,这成果将有助开发预测气候变化的新方式。

  • 标签: 二氧化碳浓度 海洋 测量 气候变化 分布图 开发
  • 简介:氧化碳地质储存计划2007年6月,昆士兰州政府批准了此项研究工作,开发并示范这种新型碳减排技术,与煤炭工业共同投资开展该项研究,在昆士兰州开展并推广了该项技术。政府和煤炭工业企业共投入9亿美元组建煤净化资金,其中政府投入3亿美元,煤炭工业投入6亿美元。

  • 标签: 二氧化碳 昆士兰州 储存 地质 煤炭工业 政府投入
  • 简介:2010年1月l1日,道达尔集团在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湖公社)开辟了欧洲第个工业试验中心,从事主要温室气体—CO2的捕获、输送和储存。预计,采用最新技术可以比较有效地应对全球变暖。24个月,40000辆汽车排放近120000吨氧化碳,这是未来两年在法国东南部湖公社的新试验中心计划消除的氧化碳排放量。

  • 标签: 二氧化碳排放量 最新技术 储存 捕获 试验中心 温室气体
  • 简介:运输和注入氧化碳已经在美国实施,其关联的风险问题也已经被较好地认识。长远来看,有种风险就是地下储存的氧化碳可能沿着个不确定的运移通道或失稳井筒泄漏出来。这种风险场景或许可以类比为火山喷发时的天然氧化碳的排放。只要氧化碳能够弥散到大气中,火山地区的那种通过土壤或经由碳酸性温泉扩散泄漏出来的氧化碳并不代表种威胁。然而,当氧化碳能够在个封闭的空间得以积聚,它明确地构成种威胁。从火山腔或火山口中突然排放出的大量氧化碳云同样也构成致命的威胁。然而,似乎难己找到这样的类比把地下储存的氧化碳的泄漏造成的风险和上述那些致命威胁联系起来。建议对储存的氧化碳在可能失稳井简附近的运移扩散和演化机理进行建模分析。

  • 标签: 二氧化碳 地下处置 安全 火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放是影响河流通量输出的关键,本研究基于人类活动净输入模型和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计算了山美水库流域2001—2010年人为排放强度,模拟估算了同期的河流通量,对山美水库河流输出与人类活动净输入(NANI)之间的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山美水库流域年均人类活动净输入强度为11023kgN·km^-2,其中氮肥施用量占NANI总量的60%,是NANI的主要来源;河流通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深受河流年径流变化影响,与NANI并无显著相关;NANI、滞留库以及自然背景源对流域河流输出总量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2%、44%和4%,包括NANI和滞留库在内的人为输入是影响山美水库流域河流通量输出的关键因素。

  • 标签: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 河流氮通量 氮肥施用 滞留氮库 响应关系
  • 简介:摘要:氧化碳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其过度排放造成的气候变暖、冰川的融化、海平的面升高等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近年来随着石油、化工行业迅速的发展,装置产能的不断扩大,我国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长,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氧化碳排放量为0.248 6亿t,2018年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长至94.287 1亿t,增长率为37 827%。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到203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 标签: 燃煤锅炉 二氧化碳 回收
  • 简介:【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煤化工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这样就对生产工艺提出系列新要求。现阶段,在当前全球日益变暖的背景下,不仅要注意保障产品质量,而且还应当科学合理的控制 CO2的排放。鉴于此,文章简单概括了我国煤化工业 CO2的排放现状,然后详细阐述了相应的减排技术方法。

  • 标签: 煤化工 二氧化碳 减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