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全球谱模式T106L19和增长模繁殖法(BGM)建立了月动力延伸集合预报系统,基于气候海表面温度(SST)和预测海表面温度,设计了三组集合预报试验,一组为气候SST作为模式下边界条件的集合预报试验(CSST试验),另一组为预测SST作为模式的下边界条件的集合预报试验(FSST试验),第三组为前两组试验的集合预报结果之和(AvE30试验),对两种海温强迫分别进行了48个月的试验,并对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的控制预报,不管是CSST试验还是FSST试验,利用BGM方法制作的初值集合预报能显著提高月平均环流的预报技巧,集合预报对PNA区域的预报技巧改进显著,特别是预测SST强迫有正的贡献;同时考虑初值和边值不确定性影响的集合预报试验(AVE30试验),其全球预报技巧不仅高于控制预报,也分别高于FSST试验和CSST试验,这说明要提高月延伸预报技巧,必须同时考虑初值和边值的影响;大气对SST强迫的响应在模式积分10天开始显著,SST对第二旬和第三句的作用直接影响月平均环流的预报效果,而SST对第二旬和第三旬预报的影响不仅与SST本身变化有关,还与初值有关,不同的初值其作用不同;集合预报对我国夏季月平均温度分布具有较强预报能力,采用预报海温强迫的预报结果,总体上优于气候海温强迫的结果。

  • 标签: 动力延伸预报 集合预报 海温强迫 预测海温
  • 简介: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若干条冰川区域采集雪和冰芯样品,分析了雪冰样品中的黑碳,并模拟了雪冰黑碳产生的辐射强迫。我国西部雪冰黑碳的平均浓度为63ng/g,高于北半球其他地区的实测结果。影响雪样黑碳浓度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因是周边的排放源。模拟结果显示,黑碳在中国西部冰川雪表的沉降产生的平均辐射强迫为(+4.0±2.0)W/m^2。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东绒布冰芯记录揭示黑碳主要来源于南亚,经印度夏季风输送;1951年以来黑碳的平均浓度为16ng/g,产生的月平均辐射强迫在2001年夏季超过了+4.5W/m^2。南亚排放的黑碳可能抵达青藏高原南部腹地,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表面能量平衡有一定影响。

  • 标签: 黑碳 辐射强迫 冰芯
  • 简介:使用NCEP/NCAR、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OfficeHadleyCenter)HadISST以及NOAA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海温、海冰及雪盖异常对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跃变的外部强迫作用,同时也对比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EAWM年代际跃变与20世纪80年代EAWM年代际跃变特征和成因的一些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EAWM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全国一致偏冷型,同时中国近海的海温也偏低;该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大气内部动力过程,而海温和海冰的作用不显著。20世纪90年代末EAWM年代际变化的特征表现为东亚北方气温显著偏冷而南方偏暖的南北反相变化分布;EAWM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年代际变化受北大西洋海温和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共同影响。北大西洋显著的异常暖海温,激发一个向下游传播的波列,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加强,EAWM加强,从而导致我国北方气温下降;同时,秋冬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和秋季欧亚雪盖偏多对东亚冬季风的增强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热带西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会导致在海洋性大陆地区有异常的辐合和对流增强,引起大气环流的Gill型响应,对流西侧的异常气旋在孟加拉湾至我国西南地区出现南风异常,使得东亚南部地区温度偏高。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东亚温度呈现南暖北冷的分布特征。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外部强迫因子 海冰 海温
  • 简介:1980年和1981年夏季及其前期冬春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均未出现显著异常。然而,这两年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却呈现显著异常,且截然不同,具体表征为:198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第一次北跳异常偏早,第二次北跳异常偏晚,而1981年则相反,第一次北跳接近气候态,第二次北跳却异常偏早。就副高两次北跳过程而言,其直接原因也有显著差异:1980年副高两次北跳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的影响,而1981年两次北跳则是由于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后所激发的极向传播的Rossby波列与中高纬度东传的Rossby波的锁相作用造成的。与北跳过程相比,副高北跳前后环流稳定维持的时间长短显得更为重要。研究表明,1980年夏季副高异常程度之所以堪比1983年和1998年强ElNi?o衰减年,主要是由于不同阶段南半球环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的相互配合与接力,其中,6月和8月副高异常偏强对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强起到主要贡献,但二者的影响因子不同:6月主要受马斯克林高压(马高)偏强的影响,而8月则与澳大利亚高压(澳高)异常偏强有关。此外,7月和8月副高异常偏南是因为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长期维持。与1980年相比,1981年夏季马高和澳高均异常偏弱,因而南半球环流对副高异常的影响有限。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对该年夏季副高的快速北进和南退起主导作用,特别是8月中高纬度盛行强烈的经向环流,使得副高异常偏东偏弱,从而导致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东偏弱。本文的个例分析表明,在无显著海温异常强迫的年份需要特别关注南半球环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对副高及与之相关的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季节内演变的影响,但是这些环流因子持续性较差,难以用于跨季度预测。

  • 标签: 副高北跳 东亚夏季风 热带对流 中高纬度环流 南半球环流
  • 简介:2013年4月15日,美国专门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J.Hansen在哥伦比亚大学网站(http://environmentaljusticetv.wordpress.com/2013/04/17/exaggeration-jumping-the-gun-and-the-venus-syndrome/)上发表文章,警告地球可能患"金星综合"。4月19日英国《每日邮报》作了报导。所谓"金星综合"是指地球大气可能演变为类似金星当前大气的状态:表面气压约为地球的90倍、气体成分主要是CO_2、表面温度约500℃。当然,如果地球大气转变为这种状态,那显然就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了,

  • 标签: 地球大气 综合症 金星 哥伦比亚大学 表面温度 气候变化
  • 简介:摘要: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抑郁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患抑郁员工在员工总数中所占比例不高,但近年来比例有所上升。抑郁的病因较为复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与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心理因素都是分不开的。抑郁的后果比较严重,可能会导致厌世自杀等。抑郁员工康复,自身的努力是决定性因素,对于较为严重的抑郁状况,需要专业医疗机构治疗。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能早发现、早干预,从多个角度入手,采取建立员工异常发现机制、用爱滋养心田和唤醒对爱的记忆、鼓励抑郁员工重拾自我价值、帮助抑郁员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式方法,引导抑郁员工找到科学的方法、激发内在驱动力,就能取得更好的恢复效果,甚至改变员工的人生走向。做好抑郁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 标签: 抑郁症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服务
  • 简介:摘要:在我国现代化产业发展中,煤矿产业成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支柱产业,给人们提供生产与生活所需的能源供给,同时也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求。然而对于当前的煤矿事业发展来说,煤矿矿建工程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煤矿矿建工程的施工涉及到内容十分复杂,同时也包含多个领域的知识,例如电力工程和井下工程作业,为了推动煤矿矿建工程施工的有序推进,在开展实际施工阶段,应该全面加强煤矿矿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做好施工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与管理,为后期施工提供便利。近年来,社会发展对煤矿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而推动我国煤矿事业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煤矿矿建工程项目涌现出来,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煤矿矿建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得以浮现,给煤矿生产带来不良的影响。在煤矿矿建工程施工中,必须掌握影响施工质量的所有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煤矿矿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全面推动煤矿矿建工程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篇文章对井下矿建工程质量害与处理技术进行研究,以供参考。关键词:井下矿建工程;质量害;处理技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煤炭能源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基于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提高对井下矿建工程关注度,提高实际施工质量,避免企业承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且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害情况,因此技术人员不能忽略研究工作,及时对现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找到不同解决方案,提高井下矿建工程质量,推动煤炭行业发展。

  • 标签: 井下矿建工程 质量症害 处理技术
  • 简介:摘要: 于矿井建设而言,其建设质量会受施工环境、地质条件、施工技术、施工人员的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保证矿井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取得良好的建设效果,就必须要围绕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害分析,并根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选择恰当的施工处理技术。基于此,本文围绕井下矿建工程质量害分析以及处理技术这两大主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 标签: 井下矿建 工程质量 症害分析 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