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1992邓小平南巡时就铿锵有声的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提到稀土,就要追根溯源,中国的稀土在哪里?本文不想概评中国所有的稀土资源,的确,大自然给予了我们一份丰厚的礼物——稀土资源。中国的稀土资源的确很丰富,而最富集的,就是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这是世界上最大最富的稀土矿床,其稀土资源占全国稀土资源的84%和世界资源量的36%。除稀土外,

  • 标签: 白云鄂博矿 稀土资源 矿床类型 碳酸岩 资源量 矿物学研究
  • 简介:利用1960~2013中国6~8月无缺测的571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7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中国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事件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表现为增加趋势,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部分地区表现为减少趋势;时间分布表现出具有显著的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加趋势,在20世纪90代初期有明显转折。(2)M-K检验表现出极端降水事件在20世纪90代初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偏弱(强)。(3)极端降水指数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准15期振荡为主,其次是准7期,最强振动出现在1998。(4)除持续干期指数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 标签: 中国 极端降水事件 气候变率 时空特征
  • 简介:基于1980—2014中国670站日最大风速资料,利用改进的客观天气图分析法(OSAT)分离出中国陆地的台风大风(6级以上,≥10.8m/s),并定义了台风极端大风,进而研究了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在地理分布上,台风大风年均日数和占比均自海岸线向内陆迅速减小,在海南、华南和东南沿海省份以及江苏南部,台风大风占比一般为30%-70%台风极端大风年均日数大值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除河北和天津),特别是华东和华南沿海,局部地区台风极端大风日数占比达100%。从季节变化看,在台风活跃的7—9月,中国台风极端大风频次总体上超过了季风极端大风;就全国而言,当阈值从最低值(11.5m/s)提升至12级(32.7m/s)时,台风极端大风频数占比则从12%急剧攀升至77%。1980—2014,中国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日数均显著减少,而台风极端大风年平均强度增强;这期间引起中国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的台风频数均显著减少,但引起台风极端大风的台风在生命期和影响期的平均强度均显著增强,这可能是上述显著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台风大风 台风极端大风 OSAT
  • 简介:天津近岸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季节变化对提高海洋卫星的大气校正精度和了解天津与渤海海陆交界地区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E317太阳光度计定点观测了天津近岸20104月到20115月气溶胶光学数据,分析了渤海湾近岸地区气溶胶周年光学特性。结果表明: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OpticalThickness,AOT)光谱基本满足Angstrom关系;AOT日变化基本有三种变化趋势:上升型,平稳型,下降型;天津近岸秋季AOT最高,平均值0.686,春夏次之,冬季最低;Angstrom指数α春夏秋冬依次升高,春季由于沙尘的影响,其Angstrom指数α最小,平均值为0.854。该结果与黄海近岸的青岛地区作了比较分析,表明了气溶胶光学性质的区域性。

  • 标签: 气溶胶光学厚度 Angstrom指数 浑浊度系数 天津近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采用载波无几何组合和星间单差无电离层组合的历元间高次差作为跳检验量,因组合观测值中不包含伪距,其理论噪声与波长相比几乎可以忽略。利用两种组合观测值联合进行跳探测,可避免各自的探测盲点。将两个载波组合联立进行跳的求解,由于组合噪声较小,直接取整即可求得跳的大小。提出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跳探测与修复算法中,由于引入伪距带来的探测能力不强、修复精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对IGS站观测数据模拟跳探测与修复情况的统计,新提出算法的跳探测成功率为99%,跳修复成功率为94%。

  • 标签: GPS 周跳 高次差法 载波无几何组合 无电离层组合
  • 简介:根据2014全球地震灾害资料并对比历年统计数据可知,当年度属于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轻灾年。本文总结了2014全球地震灾害的主要数据,对当年主要地震灾害进行了描述,发现抗震设防建筑在地震中受损较小,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能够有效地减少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同时,本文分析了2014度地震灾害的分布特征,以及多震地区的“活跃性”与“周期性”特征。

  • 标签: 2014年 全球 地震灾害
  • 简介:2015玉树州平均气温以偏高为主,除夏季气温偏低外其余三季均偏高且秋季大部气温特高;降水量大部偏少,尤其夏秋季降水量偏少明显,冬春季偏多;日照时数偏多,四季日照时数基本持平或略偏多。气候条件对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行业都有较大影响,2015玉树州各地牧草产量长势普遍偏差,牧草年景综合评价为“欠”。玉树州总体温度正常偏高、降水偏少,气候干燥,气象条件对牧草的生长及产量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 标签: 玉树州 气候条件 牧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利用穆棱河2010~2014的水质指标数据,选择水体的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含量、氨氮含量、溶解氧含量、氟化物含量、砷含量、石油类含量和pH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穆棱河水体质量。结果表明,穆棱河上游的水质总体好于中、下游,其水质基本属于Ⅱ~Ⅲ类水;中、下游的水质指标变化较小,但水质较差,基本属于IV类水。穆棱河水质季节变化较大,春季的水质优于夏季和秋季;在夏季,水质恶化明显,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增加。2010~2014期间,在各监测站水质指标中,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是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

  • 标签: 水质 模糊综合评价法 Spearman秩相关 穆棱河
  • 简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回顾过去,中国黄土成因经历了从“水成”到“风成”这样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黄土成因争论的历程,得到如下启示:1)过去的黄土成因争论源于人们不认识黄土层中的古土壤,因此识别地层中古土壤对重建古地理环境具有重大意义。2)水平层状地层并非都是水平沉积层理,也有可能是古土壤发生层次,具有水平层理的沉积地层则可能意味着在水中沉积形成,而古土壤层则是在地表环境形成。3)古土壤层的特点是古土壤层具有土壤发生层次,因此各层次之间一般呈现为渐变特征。而沉积地层通常具有明显的顶部和底部,显示着截然变化。4)在总结新生代古土壤特点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更老地层的古地理环境,发挥古土壤在研究地层成因、重建古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 标签: 黄土成因 风积地层 古环境识别 风成 水成 启示
  • 简介:1基本气候概况1.1气温3月,全省月平均气温-0.2℃,较常年偏高1.7℃。各地平均气温在-8.8~7.0℃之间,玉树气温较常年偏低0.6℃,青南牧区中东部少数地区及西宁气温较常年偏高0.4—0.9℃,省内其余地区气温偏高1.0-3.1℃.其中祁连野牛沟列历史第1高,

  • 标签: 气候概况 青海省 月平均气温 青南牧区 偏高 中东部
  • 简介:利用1960~2013安徽21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分布规律及区域性极端日降水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安徽近54a持续干燥指数(CDD)呈微弱下降趋势,其余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淮北持续干燥指数(CDD)下降显著,江南极端降水量(R95p)、5d最大降水量(RX5day)、日降水强度(SDII)上升显著,而江淮之间各指数变化趋势较弱;(2)空间尺度上,极端降水量(R95p)由北向南逐渐增大,5d最大降水量(RX5day)除蒙城和滁州外分布情况与R95p相似,持续干燥指数(CDD)则相反,平均日降水强度(SDII)在安徽北部和西南部较大,中部较小;(3)安徽极端降水量主要空间分布类型为整体一致型、南北差异型和淮北、淮南与江淮差异型;(4)安徽省极端日降水量95%和99%分位阈值分别为25.52mm/d和39.06mm/d,际变化呈微弱的上升趋势,5~8月是极端日降水的多发期,尤其是6月下旬至7月中旬;(5)春季,安徽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发生受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活动影响;夏季,副高较强,低层安徽处于上升运动区,南海、孟加拉湾水汽由西南气流输送至安徽上空,同时,在北方冷空气南下的配合下,形成极端日降水。

  • 标签: 安徽 极端降水指数 极端日降水 环流异常
  • 简介:利用1951—2014丹东地区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丹东地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4a丹东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5℃;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冬季增暖最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的趋势,最低气温的增暖幅度明显大于最高气温,呈非对称增长;平均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冬季下降幅度最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减少趋势明显,春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 简介:通过对2014新疆及邻区地震目录的分析及与1970以来地震目录的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地震台站数目的增多,新疆地震频次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新疆地震发生频度高,强震活动主要发生在阿尔泰、北天山、南天山西段、西昆仑和阿尔金等地震带;大多数地震是浅源地震,中深源地震主要发生在新疆西南部。

  • 标签: 地震编目 测震台网 新疆
  • 简介:1730(清雍正八)7—8月,我国黄淮地区连续暴雨17d,引起黄河、大运河和淮河暴涨、决堤的大范围洪涝灾害。这是小冰期中相对温暖时段气候背景下的极端气候事件。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了1730夏季暴雨时段的天气实况,绘制了暴雨区域图显示强降雨中心移动动态和水灾地域分布图,概述当年气候特点,指出暴雨事件与台风活动的关联。1730是太阳活动极小年的前3、有重大火山活动,是极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后的第2。这些天气特点和背景条件与现代罕见的1975河南“75·8暴雨”相似。

  • 标签: 极端气候事件 暴雨洪涝 气候灾害 历史气候 1730年
  • 简介: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插值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距平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方法,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区1961~2010间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0期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区年平均气温累计上升1.85℃,倾向率为0.037℃/a;年平均气温在1993发生突变,研究区进入显著升温期;研究区降水量累计下降121.42mm,占同期降水量的19.9%,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强降水日数和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显著减少,但极端降水频率与强度总体上保持稳定。1961~2010期间,黄河三角洲湿地区气候以年平均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下垫面变化是其重要的驱动因素;暖干化气候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变化特征 黄河三角洲湿地
  • 简介:利用中国613个站点1961~2010逐月降水数据,基于游程理论从月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序列中分离出干旱事件,并通过K-S检验方法对其干旱强度和干旱历时2个特征量的分布函数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Copula函数建立2个特征量的二维联合概率分布函数,对比分析干旱历时分布函数修订前后对不同类型干旱联合概率及重现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强度特征量符合Gamma分布,而干旱历时特征量并非完全符合指数分布,因此需对干旱历时分布函数进行必要的修订。在干旱历时分布函数修订情况下,大部分干旱类型的联合概率减小,少部分干旱类型的联合概率增大;且不同类型干旱的联合重现期增大。在干旱历时尺度相同时,随着干旱强度的增加,最大和最小联合重现期的差异无明显变化;但在干旱强度相同时,最大和最小联合重现期的差异随着干旱历时的增加而明显增大。

  • 标签: 干旱 游程理论 COPULA函数 修订
  • 简介:20152月6日,受民航青海空管分局气象台邀请,省气象学会秘书长、《青海气象》副主编、高级工程师罗生洲为分局气象台业务人员作题为“科技论文写作知识”讲座。从“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科技论文撰写格式”等方面进行了的讲解。

  • 标签: 气象学会 青海省 科技论文写作 高级工程师 业务人员 论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