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贫营养沼泽,研究了毛壁泥炭藓(Sphagnumimbricatum)种群的密度制约规律,结果表明,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均表现为负密度制约;随初始密度的增加,种群出生率和增长率下降,死亡率增加;分株高度和生物量及其分配无严格的密度制约规律.毛壁泥炭藓种群密度制约规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与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保水合作与光资源竞争的权衡是决定种群数量特征对密度变化响应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毛壁泥炭藓 密度制约 光竞争 贫营养泥炭沼泽
  • 简介:在长白山泥炭调查7种苔藓的典型生境,共计93个样方,计测样方中苔藓植物的盖度和包括泥炭全氮(TN)、全磷(TP)、K^+和Ca^2+等在内的9个环境因子,应用典范对应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做出样方、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二维排序图,排序图直观反映苔藓植物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排序图中同种苔藓为主的样方多数集中分布,个别分散分布;水位埋深、沼泽水pH以及乔木郁闭度和灌木盖度是影响泥炭苔藓植物生态位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泥炭全磷(TP)对苔藓植物分布影响较大。7种苔藓中,尖叶泥炭藓(Sphagnumcapilifolium)、大泥炭藓(S.palustre)在乔木郁闭度和pH梯度上,喙叶泥炭藓(S.fallax)、沼泽皱缩藓(Aulacomniumpalustre)在水位埋深和灌木盖度梯度上,生态位分异明显。锈色泥炭藓(S.fuscum)、桧叶金发藓(Polytrichumjuniperinum)和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在各个环境梯度上生态位都比较相似。

  • 标签: 哈泥泥炭地 苔藓植物 典范对应分析 生态位分异
  • 简介:泥炭的形成与堆积,除了受控于地壳运动、古气候、古地貌等因素外,更直接的因素是植被生态特征及其变化。本文着重论述了红原Ⅰ、Ⅱ泥炭植被生态特征,并阐明泥炭的形成与堆积

  • 标签: 洼地 泥炭 泥炭地 植被生态 孢粉组合
  • 简介:泥炭炭屑记录作为火演化的代用指标已经被广泛认可,可以用于反演历史时期火事件。综述了国内外利用泥炭炭屑记录进行火事件以及人类活动效应研究的进展;总结了泥炭炭屑作为火事件代用指标的独特优势,指出泥炭是探讨气候变化、植被类型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良好载体;针对目前泥炭炭屑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今后泥炭炭屑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炭屑 泥炭 火事件 进展
  • 简介:泥炭植物残体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用于恢复古植被、重建古环境和古气候的重要生物代用指标。主要概述了泥炭植物残体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古植物、古环境、测年及泥炭沼泽管理和恢复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国内外植物残体研究现状,提出目前泥炭植物残体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残体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泥炭 植物残体 古植被 古环境
  • 简介:泥炭是全球重要的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已有的对全球和各大洲泥炭地面积和泥炭储量估算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有机碳含量的数据,估算世界、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泥炭有机碳储量,得到如下结果:世界泥炭有机碳储量为2381.34×10^8t。各大洲泥炭有机碳储量分布不均,北美洲最为丰富,储量为1098.64×10^8t,占总储量的46.14%;其次是欧洲和亚洲,分别占总储量的27.41%和22.89%。由于各国对泥炭的界定不一致,缺乏泥炭层厚度、泥炭容重等重要指标的基础数据,或者由于这些指标统计核算的口径不同,导致很难对泥炭有机碳储量进行准确估算。最后分析了影响泥炭有机碳储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泥炭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泥炭碳储存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泥炭 泥炭地 有机碳储量 世界 影响因素
  • 简介:圆叶茅膏菜(Droserarotundifolia)是营养贫乏型泥炭的典型食虫植物。于2006年9月,应用“固有年际标记”确定长白山金川泥炭地边缘(A)和中心(B)圆叶茅膏菜种群的年龄结构,研究其生态可塑性。结果表明,两种群植株分别由5个龄级和4个龄级组成,年龄结构分别呈衰退型和稳定型。两个种群平均高度相差35.9%(nA=80,nB=110,P〈0.01),泥炭地边缘的生境更有利于植株高度的生长。各龄植株的平均高度均随龄级增加而呈相似线性增长规律(nA=80,nB=110,P〈0.05)。泥炭地边缘植株平均叶长、叶宽、叶柄长均高于中心(nA=74,nB=104,P〈0.01),而叶片表面的触毛密度则相反,泥炭地边缘植株的触毛密度显著低于中心(nA=74,nB=104,P〈0.01)。由于泥炭地边缘较中心生境土壤养分丰富,昆虫数量多,光竞争强烈,导致圆叶茅膏菜在植株高度、叶片形态、触毛密度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生态可塑性,高生态可塑性应是圆叶茅膏菜种群适应泥炭异质环境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圆叶茅膏菜 泥炭地 年龄结构 触毛密度 长白山
  • 简介:泥炭沼泽中的有壳阿米巴(testateamoebae)组合主要受水文变化的影响,由于环境指示意义明确常在泥炭古环境研究中作为古水文状况的代用指标。介绍了一种发现于哈尼泥炭地表层样品的有壳阿米巴虫小匣三角嘴虫(Trigonopyxisarcula)壳体。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指示的环境意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利用有壳阿米巴进行本区泥炭古环境重建具有巨大潜力。

  • 标签: 小匣三角嘴虫 有壳阿米巴 哈尼泥炭地 古环境重建
  • 简介:通过测定汞在吉林省双阳泥炭和黑龙江省洪河农场泥炭吸附等温线,利用热力学函数关系计算汞在两种泥炭等量吸附焓、吸附自由能和吸附熵,结果表明汞在泥炭中的吸附是配位离子吸附,且反应极易发生,由于泥炭残体组成和性质的差异,汞在两种泥炭中的吸附性能也有一定区别.最后讨论了泥炭吸附汞的热力学基本原理及由此所产生的汞对沼泽湿地环境和生物的效应.

  • 标签: 吸附性能 泥炭 沼泽湿地 吸附等温线 环境 测定
  • 简介: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泥炭沼泽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脂类化合物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泥炭沼泽是一个良好的地质档案,泥炭纤维素碳、氢和氧同位素组成和比值是环境变化的综合参数,沉积脂类化合物含有反映有机质母源先质的骨架结构,这些标志物高分辨率记录了全新世以来古气候、古植被和古环境的演变信息,在当今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综述了泥炭沼泽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侧重于泥炭沼泽脂类化合物和稳定同位素等标志物的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侧重论述了研究技术的发展、定性说明到定量分析的过渡、研究精度的提高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分子标志物与植被演替、气候变迁和环境变化间的对应关系,指出了我国在该方面的薄弱之处以及需加强的领域.

  • 标签: 泥炭沼泽 脂类化合物 稳定同位素 古气候 古植被 古环境
  • 简介:得逊油田是塔里木盆地最大的整装油田之一,储量规模超过亿吨。在其发现过程中,东河砂岩的沉积相及其相变规律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东河砂岩为晚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海侵背景下沉积的一套海侵砂(砾)岩,主体为滨岸海滩相砂体,在全盆地范围内是一个明显的穿时沉积体。东河砂岩从古地貌低部位向高部位持续超覆变薄,以陆源碎屑滨岸—浅海相沉积为主。在靠近古海岸线附近,以滨岸海滩相的临滨—前滨夹后滨沉积为主,向盆地方向逐渐过渡为远滨的泥岩和台地碳酸盐岩。砂体发育主要受古地貌、海平面变化、物源等共同控制,沉积厚度在缓坡处减薄,在陡坡处增厚,遇孤岛或隆起减薄或尖灭。在海侵早期,东河砂岩分布在轮南隆起以西,砂体分布广、厚度大,南北向展布;在海侵早中期,砂体沿古海岸线近东西向呈带状展布。在海侵中期至晚期,古高地被分割为多个岛屿,向海方向为碳酸盐岩台地。东河砂岩这种纵横向的沉积相变为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发育提供了良好地质条件。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上泥盆统—下石炭统 东河砂岩 沉积相 哈得逊油田
  • 简介:土壤活性有机碳既是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源,又是土壤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力。2013年5~10月中旬,在吉林省辉南县孤山屯泥炭沼泽中,对瘤囊薹草(Carexschmidtii)—小叶章(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群落、薹草(Carexspp.)群落和薹草—柳叶绣线菊(Spiraeasalicifolia)群落泥炭沼泽0~40cm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植物群落泥炭沼泽0~20cm深度土层中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在92.40~478.96g/m^3范围内变化,瘤囊薹草—小叶章群落泥炭沼泽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20~40cm深度土层中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在48.45~348.88g/m^3范围内变化,在20~40cm深度土层,各采样日都是薹草—柳叶绣线菊群落泥炭沼泽土壤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相对最大,其它依次为薹草群落、瘤囊薹草—小叶章群落;各植物群落泥炭沼泽0~20cm和20~40cm深度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8.99~53.69mg/L和22.20~66.71mg/L;6个采样日,薹草群落和薹草—柳叶绣线菊群落泥炭沼泽0~20cm深度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明显大于20~40cm深度土层,而薹草群落泥炭沼泽20~40cm深度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高于上层;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对数与可溶性碳含量的对数为负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氮磷比、硝态氮含量和水位,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和0cm土壤温度。

  • 标签: 泥炭沼泽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孤山屯
  • 简介:泥炭与褐煤划分界限尚未得到真正的解决。虽然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做过不少研究工作,但其结果都不够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未能找到一个典型的并具有代表性的泥炭、褐煤的连续性剖面及足以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褐煤的普查勘探中,也存在着泥炭与褐煤界限不清的问题,尤其是对泥炭化程度高的泥炭和褐煤化程度低的褐煤,更不易分辨。云南通常把它们笼统称作褐煤、柴煤、草煤等,定名极不统一,给资源的评价和利用带来不少问

  • 标签: 普查勘探 煤化程度 全新世 上新世 中更新世 古气候环境
  • 简介:作为重要地质档案的泥炭已经成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最有价值的陆载体之一,尤其是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最有潜力。有综述指出,中国泥炭碳、氧同位素古气候研究缺乏现代过程的验证。通过总结国内外泥炭植物纤维素碳、氧同位素现代过程及其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其中包括泥炭植物应用于古气候重建的材料选择、维管束和非维管束植物纤维素碳、氧同位素的指示意义研究进展。进一步分析已有研究中泥炭碳、氧同位素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泥炭植物碳、氧同位素古气候研究现状,为中国后续开展泥炭相关工作提供思路指引。

  • 标签: 泥炭 古气候 纤维素 碳和氧同位素
  • 简介:结合低温纯培养手段、核糖体DNA扩增片段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和克隆测序,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中可培养菌的多样性、系统发育和产低温酶特性。从3块采样的土样中分离到47株表型各不相同的菌株。16SrRNA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的可培养低温菌高度相似于分离自极地、高山冻土和冰川等低温环境的嗜冷菌。47株菌分属于4个不同的群,包括高GC含量群、低GC含量群、Beta和Gama变形菌纲等。革兰氏阳性菌以节杆菌属(Arthrobacter)为主,而革兰氏阴性菌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主。其他的细菌分属于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贪噬菌属(Variovorax)、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等不同的类群。产低温酶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47株菌中,大多数菌株都能分泌纤维素降解酶,50%以上的菌株具有蛋白酶活性,而以节杆菌的胞外酶产生能力最强。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中存在丰富的低温菌类群,在酶学生物技术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泥炭沼泽土 可培养嗜冷菌 16S RRNA基因 多样性 若尔盖高原
  • 简介:通过分析长白山圆池泥炭剖面总有机碳含量、总正构烷烃含量、奇偶优势指数、(C23+C25)含量和2C31/(C27+C29)比值,讨论了泥炭发育不同时期植物输入情况,同时结合210Pb测年建立的年代序列来探讨该区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约1400年前,气候干冷,圆池尚没有出现沼泽化;1400年开始,气候稍暖,少量植物输入,圆池开始沼泽化;约从1860年至今,气候逐步转暖,大量植物输入,圆池沼泽化速度加快。

  • 标签: 长白山圆池 沼泽 泥炭 总有机碳 总正构烷烃 奇偶优势指数
  • 简介:为了揭示长白山锦北泥炭沼泽区泥炭沉积环境和重金属元素的历史变化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利用荷兰Wardenaar泥炭采样器采取泥炭样品并对样品进行高分辨率切割.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不同深度剖面Ca,Mg,Na,K,Al,Ti,Cu,Zn,Fe,Mn,Pb,Cr,Ni和Co的浓度.研究分析了Ca,Mg,Na,K,Al,Ti,Mn,Zn,Cu,Pb,Cr,Ni和Co在泥炭剖面的分布趋势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富集分析,得出Mn,Zn,Cu,Pb,Cr,Ni和Co呈显著相关且在泥炭表层明显累积,揭示出泥炭表层重金属元素的大气沉降来源,表明近年来人类重金属消耗量及排放量的增加是大气沉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释放源,而且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 标签: 元素 泥炭 长白山锦北
  • 简介:选择长白山区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泥炭沼泽,对其植被进行样调查,并计算植物群落的α、β多样性指数,探讨泥炭沼泽发育过程中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泥炭沼泽中,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沿湖岸到湖心梯度上都呈现减少趋势,反映出在个体泥炭沼泽发育过程中,植被向着多样性更加丰富的方向发展;β多样性在此梯度上变化规律性不明显,说明泥炭沼泽发育过程中植物群落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物种也随环境变化出现增减,但变化幅度不一;群落过渡地带,草本层α多样性大于群落内部,说明群落过渡地带植物多样性比群落内部更加丰富.在整个泥炭沼泽演替序列上,随着演替水平的升高,植物群落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而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呈现出微弱的减少趋势,这是由于处于较高演替阶段的沼泽,植物群落的草本层虽然物种较为丰富,但优势度指数较高,均匀度指数较低,从而使得植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偏低.从植物群落的结构来看,随着演替水平的升高,呈现出草本层-(草本层+被层)-(灌木层+草本层+被层),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因此综合来看,泥炭沼泽是向着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化,多样性丰富化的方向进行演替的.

  • 标签: 泥炭沼泽 植物多样性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 简介:选择长白山区、金川、圆池和赤池4个典型泥炭藓沼泽作为研究地点,在系统采样基础上调查了有壳变形虫的种类组成特征。75个样品共记录到有壳变形虫33种。这些种类均为国外研究中的常见种类,其中优势种类有苔藓鳞盖虫(Assulinamuscorum)、表壳圆壳虫(Cyclopyxisarcelloidestype)、蛹壳虫/三足虫(Croythion-Trinematype)、巧茄壳虫(Hyalospheniaeleglans)、结节鳞壳虫(Euglyphatuberculatatype)、网匣壳虫(Centropyxiscassistype)、染色梨壳虫(Nebelatincta)、泥炭藓截口虫(Heleoperasphagni)。特别是凤蝶茄壳虫(H.papilio)为国内新纪录,它是泥炭藓沼泽的典型种类之一。其他研究中常见的Amphitremaflavum在本研究中未发现。

  • 标签: 长白山区 泥炭藓沼泽 有壳变形虫
  • 简介:在塔北塘固井作业中,由于裸眼段、封固段较长,同一裸眼段地层存在多套压力系数,井筒内上下温差大,油气分布不均匀且存在裂缝型、溶洞型碳酸盐岩地层,采用常规固井极易诱发井漏,导致固井作业失败。针对以上情况,塔里木油田在该地区采用双级固井技术。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在塘区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应用的28口井固井质量全部合格,未出现井漏等复杂事故,缩短了施工时间,提高了固井质量。图3表3参4

  • 标签: 哈拉哈塘 井漏 双级固井技术 固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