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探讨和估计了各种引力常数变化理论对地球钥速度和日长变化影响。各种引力常数变化理论包括了引力常数G随时间,空间以及速度变化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另外也估计了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日长变化产生效应。其中有些研究对探讨地球自转变化也有启发意义。

  • 标签: 引力常数 地球自转 长期效应 日长变化
  • 简介:基于青岛地区气候和动物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和动物物候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相关关系。1986-2016年青岛地区蚱蝉始鸣期表现为小幅波动变化,蟋蟀始鸣期则呈先显著推迟后显著提前变化趋势,青蛙和家燕始鸣期均有显著推迟趋势。以上4种动物绝鸣期均显著提前,间隔期均明显缩短。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青岛地区气温表现为显著增温趋势,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均呈显著减小趋势,而降水对气候变暖响应较小。日照时数减少对4种动物物候期影响最大,有利于4种动物绝鸣期提前和间隔期缩短以及家燕始鸣期推迟;蟋蟀和青蛙物候期对气温有明显响应,蚱蝉和家燕对气温变化不敏感;风速减小有利于蚱蝉、家燕绝鸣期提前和间隔期缩短,但却导致青蛙绝鸣期推迟和间隔期延长。多种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决定了动物物候期变化。除气候条件对动物物候期变化影响之外,动物之间食物链制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物候变化有影响。

  • 标签: 气候变化 物候变化 始鸣期 绝鸣期 间隔期
  • 简介:基于《广州市统计年鉴》2001~2012年数据估算了广州2000~2011年人为热释放变化以及年际变化,计算中考虑了人类新陈代谢、工业、交通以及生活排放人为热。计算结果显示:4种排放源中工业12年平均达到了55%,交通达到36%,其次依次为生活排放和新陈代谢排放。总的人为热在这12年时间里大致呈现上升趋势,从2000年2.7×10^17J增加到2011年4.4×10^17J,但在2006年后有小幅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释放是人为热释放主要部分,在2006年后工业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以致能源消耗排放率下降造成。日变化在10:00(北京时间,下同)和14:00达到最大,并且12年间随时间推移日变化呈现出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速度远远快于能源消耗、人口和车辆保有量增加速度。对比WRF模式中城市模块中的人为热释放变化系数,这些原始系数在广州使用误差主要与广州地区和西方国家生产生活作息时间有关。

  • 标签: 人为热估算 年变化 日变化
  • 简介:利用我国160个台站50年(1951-2000年)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从1951/1952-1999/2000共49个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平均)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F)分解。第1模态表现为全国一致增温或者降温,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冬季气温增暖明显,发生了显著年代际变化;第2模态则表现为南北温度反相关系,20世纪80和90年代,我国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和西北温度增加,而我国南部则温度降低。采用频谱分析方法提取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信号更清楚地反映出这些变化。而且这两种模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正位相叠加使得我国冬季持续偏暖,在降水场没有显著变化情况下,加剧了华北地区干旱程度。对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第1模态与半球尺度上北极涛动(A0)变化有密切关系,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南北环状模态;而第2模态则与中高纬大气环流中一波结构联系密切,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反相振荡模态。这就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中基本气流及其扰动有密切关联。作者还讨论了大气环流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可能机理,并指出进一步需要研究问题。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经验正交函数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 简介:利用太平洋区域近300个验潮站月平均海平面观测资料,初步揭示了赤道带(10°N-10°S)和高纬带(30°N-50°N,30°S-50°S)两个纬度带内平均海平面的年际变化与地球自转际变化之间关系。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地球自转加速时,太平注赤道带平均海平面上升,高纬带平均海平面下降;地球自转减速时,太平洋高纬带平均海平面上升,赤道带平均海平面则下降,据此,我们指出了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海平面纬向变化可能产生影响。

  • 标签: 海平面变化 地球自转 日长变化 年际变化 验潮站 纬向变化
  • 简介:许多学者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温带气旋频数、强度和路径年际、年代际变化等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温带气旋变化与大气环流关系,试图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带气旋变化可能原因。较为一致研究结论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半球气旋活动变化显示出在中纬度明显减少,而在高纬度增加趋势,意味着气旋路径已经明显地北移。研究还表明,气旋活动变化与对流层斜压性、急流以及北大西洋涛动、海温梯度等因素有关。

  • 标签: 温带气旋 气候变暖 斜压不稳定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海平面气压
  • 简介:自国家科学院在1958年第一次回顾了大学科学领域研究和教育(NAS/NRC,1958)以来,大气科学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发展壮大。随着大学、私企、和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研究领域拓宽,新通讯和计算设备发展,以及其他机构、其他国家在业务、研究方面投入不断增加,我们对大气认识提高,业务、观测和模拟能力加强,大气科研已发生了改变。领域拓宽,带来了重要学术和科学发现,取得了直接社会效益,比如由于天气预报改善,受其指导很多公司经济损失减少。

  • 标签: 大气科学 科学研究 计算设备 模拟能力 科学发现 社会效益
  • 简介:人类赖以生存大气环境受到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人为活动影响,其中大气中直径≤2.5μm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被称为PM2.5,由于其来源多样,生成理化过程复杂,有的PM2.5可能会因为带有毒性而引起人们重视。全球对PM2.5长期观测记录较少,近些年美国宇航局转发了加拿大两位科学家研究,他们根据美国宇航局卫星资料反演得到2001—2006年平均全球PM2.5浓度分布(图1),从图中可以看到,从中国东部到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是PM2.5大值区,即包括中国东部和西北地区、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是PM2.5浓度大值区。这一反演结果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参考,

  • 标签: PM2 5 美国宇航局 撒哈拉沙漠 汽车尾气排放 大气环境
  • 简介:利用1982-2001年NOAA/AVHRR(美国大气海洋局卫星/甚高分辨率辐射计)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2000-2008年EOS/MODIS(地球观测系统卫星/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NDVI资料以及1982-2008年黄河源区玛多、玛曲和兴海气象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黄河源区玛多、玛曲和兴海地区卫星遥感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源区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植被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都呈现退化趋势。1982~1990年黄河源区植被退化主要发生黄河源区鄂陵湖以东区域;1991~2000年植被退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源区北部兴海共和地区以及若尔盖草原;2000~2008年植被退化范围扩大至黄河上游主要水源涵养区玛曲草原,但源区北部兴海和共和地区却出现了植被增加趋势。黄河源区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关系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区植被对气温响应最为敏感,气温低于0.0℃时,植被指数对气温变化没有响应,当月平均气温大于5.0℃时,植被指数随气温升高呈指数关系增长。局地降水对植被影响非常复杂,在生长初期(4-6月)影响很大,但随着植被生长丰茂,植被指数达到高值而趋于饱和时,对局地降水响应就会很小。

  • 标签: 黄河源区 植被指数 气温 降水
  • 简介:中国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a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a和近50a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趋势。近50a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研究表明,中国CO2年排放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温室气体正辐射强迫总和是造成气候变暖主要原因。对21世纪气候变化趋势做出预测表明:未来20~100a,中国地表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 标签: 中国气候变化 极端事件 温室气体 气溶胶 辐射强迫 气候预估
  • 简介:气候变化对陆地水文系统有着重大影响。利用1955—2015年我国西北干旱区党河水库入库流量资料,结合下游敦煌站1951—2015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逐月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Mann-Kendall法与R/S法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党河水库入库径流量及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以及其未来可能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入库径流量对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55—2015年党河水库入库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丰枯水年出现频率符合正态分布特征,入库径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其线性增加率为0.16亿m^3·(10a)^-1,且这种增加趋势在未来变化中持续性极强;(2)1951—2015年,敦煌地区年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显著升温和降水微弱增加趋势在未来变化中持续性极强,且二者均发生突变,突变年前者是1997年前后,后者为1970年和1986年前后;(3)年入库径流量对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变化响应分析发现,年均温度变化是导致党河水库入库径流量变化主要因素,降水是次要因素。

  • 标签: 党河水库 径流量 气候变化
  • 简介:利用1981—2010年历史气象数据和2031—2060年(RCP2.6和RCP8.5)气候情景数据,根据橡胶寒害等级指标,结合插值分析、提取分析和地图代数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橡胶树寒害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RCP2.6和RCP8.5气候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橡胶种植适宜区基本呈现寒害发生降低趋势,其中次适宜区(III)和局部可植区(IV)降低幅度较为明显,有向高一等级适宜区转化趋势。(2)我国橡胶树寒害中心纬度,由1981—2010年22.5°~23.5°N向北移动至2031—2060年RCP2.6情景下24.0°~24.5°N和RCP8.5情景下23.5°~24.0°N。(3)2种气候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海南、广西、广东、福建等植胶区橡胶树寒害发生概率(较基准时段1981—2010年)主要呈现降低趋势,云南植胶区在2种气候情景下有明显差异,表现为RCP2.6情景下,轻度和特重寒害呈现降低趋势,中度和重度寒害呈现增加趋势;RCP8.5情景下,轻度和重度寒害呈现降低趋势,中度和特重寒害呈现增加趋势。(4)对比2种气候情景较基准时段变化情况,RCP2.6情景对橡胶树轻度和特重寒害影响较大,RCP8.5情景对橡胶树中度和重度寒害影响较大。

  • 标签: 未来气候变化 橡胶树 寒害 时空变化
  • 简介:根据西安丰富历史旱涝史料,建立了近1500年旱涝序列,并采用滑动滤波、功率谱分析、谐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安地区旱涝气候长期变化进行分析。

  • 标签: 旱涝气候 长期变化
  • 简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于2007年4月6日正式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该报告客观、全面而审慎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已有的和未来可能影响。现有观测证据表明,人为增暖可能已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可辨别的影响,但由于适应以及非气候因子作用,许多影响还难以辨别。21世纪中期,某些中纬度和热带干旱地区年平均河流径流量和可用水量会减少10%~30%;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目前所评估20%~30%动植物物种可能面临灭绝风险会增大;从全球角度看,局地平均温度增加1~3℃.预计粮食生产潜力会增加,但若超过这一范围,则会减少。兼顾适应和减缓措施能够降低气候变化相关风险。

  • 标签: 气候变化 影响与适应 IPCC第二工作组 第四次评估报告
  • 简介:自1950年以来观测证据表明,有些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全球尺度上,人为影响可能已经导致极端日最低和最高温度升高;由于平均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可能已对沿海极端高水位事件增加产生了影响;具有中等信度是,人为影响已导致全球强降水增加;由于热带气旋历史记录不确定性、缺乏对热带气旋与气候变化之间关联物理机制完整认识及热带气旋自然变率程度,将可检测到热带气旋活动变化归因于人为影响仅具有低信度.将单一极端事件变化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具有挑战性.对极端事件变化预估信度取决于事件类型、区域和季节、观测资料数量和质量、基本物理过程认知水平及模式对其模拟可靠性.

  • 标签: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气候变化 归因
  • 简介:回顾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观测研究主要进展,结合全球变化特点,重点讨论了中国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指出:最近50多年,我国降水强度普遍趋于增加,降水日数除西北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显著减少。极端降水与总降水量变化之间关系很密切,西北西部、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趋于频繁,华北地区虽然极端降水事件频数明显减少,但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比例仍有所增加。连阴雨产生年降水量在华北、东北东部和西南东部地区明显减小,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一些东南沿海地区则增加。降水日数和微量降水日数减少是近年来我国干旱化趋势发展一个重要特点。

  • 标签: 气候变化 极端降水事件 观测
  • 简介:9.1综述如果目前气候预测是正确,未来10.20年气候变化和变率将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气候预测指出了激烈天气强度、分布和发生频率重要变化;海冰减少导致北极无冰海面出现航海通道;高山冰川持续融化和连续创纪录变暖趋势(IPCC,2001)。

  • 标签: 气候变率 气候预测 气候变化 发生频率 变暖趋势 海冰
  • 简介:王乃仙在2007年3月19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世界气候确实在变,而且过去在变,现在在变,将来还要变。问题是朝着什么方向变?是变好呢,还是“日趋恶化”?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各方说法不一。有两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一种是变冷说,也叫“冰河期说”,以日本为代表。日本气象学家认为高纬度地区变冷是世界气象反常原因。另一种是变暖说,或者叫“大气热污染说”,

  • 标签: 气候变化 世界气候 气象学家 高纬度地区 冰河期 热污染
  • 简介:2007年IPCC公布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指出:过去50a观测到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而地质气候记录证明,早在人类排放能够影响大气以前CO2浓度变化均不同程度地滞后于气温变化.地质时期CO2浓度波动是跟随气候变化变化,是被大气温度驱动结果,而非相反CO,驱动温度变化.将现在全球变暖完全归因于人类排放CO2增加,无法解释1940-1978年降温事件.通过更长尺度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气候是处于全新世变干变冷大趋势之中,即使现在全球略有变暖,也只是处于变干变冷大趋势中次级变暖波动.将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片面夸大归因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忽略了自然因素贡献,其依据显得缺乏科学说服力,其做法不免有些令人担忧.

  • 标签: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 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