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10月7日云南省景谷县发生了Ms6.6级地震,震中附近出现了-系列的地裂缝.本文通过对这些地裂缝的实地调查,结合震源机制、余震分布、烈度分布等其它信息,综合分析探讨了这些地裂缝的成因.结果显示,这些地裂缝都是斜坡在地震的震动影响下,由于重力作用而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深入讨论了不同裂缝的形成机制和模型,为以后甄别地裂缝成因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 标签: 景谷地震 地裂缝 成因分析
  • 简介:摘要: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城市。广义的河谷型城市本身不受地形约束,但城镇体系发育却受到地形条件深刻的潜在影响和限制,一般随地形、河流走向布局和延伸,是城市发展主轴。如关中盆地、汾河谷地、河西走廊等。

  • 标签: 河谷地区 小城镇 高质量发展 低碳
  • 简介:雅鲁藏布大峡谷地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前锋地带,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都十分强烈,两者关系密切。区内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调查研究表明,它们的规模、性质、活动时代、活动强度等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北西西-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大,多为逆冲、逆走滑断层,形成较早;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单条规模相对不大,常集中分布,构成北北东向的剪切拉张断裂构造带,形成较晚,第四纪晚期活动明显。强震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差异运动强烈地带或地段,如块体周边的深大断裂带及其附近。7级以L地震主要与断裂构造带中规模较大、全新世强烈活动段、断裂几何构造复杂部位或多组方向断裂交汇密切相关。其中,7.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断裂构造带中走滑分量较大的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带上。

  • 标签: 雅鲁藏布大峡谷 构造 地震
  • 简介:摘要:科学的育苗技术可以促进我国林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是推动林业育苗的技术动力。容器育苗几乎不会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操作也相对简单,在大棚中用加了营养液的容器就可培养花卉和幼苗,营造的恒温环境更利于幼苗的培养,还能有效缩短幼苗培育的周期,提升幼苗的成活率和效果,从而为我国林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幼苗,促进了林业的快速发展。

  • 标签: 容器育苗技术 林业生产 推广应用
  • 简介:摘要:云南省景谷县曼转河水库工程地质勘察采用多种手段对库区、坝址区进行系统研究。查明左岸单薄山梁岸坡稳定问题、左岸f2断层带及滑坡体H5开挖问题、绕坝渗漏处理(主要左岸单薄山梁段渗漏)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符合实际的处理建议。

  • 标签: 单薄山梁 断层及滑坡处理 绕坝渗漏
  • 简介:据《石油地质》2004年3期报道,已证明哥伦比亚上马格达莱纳谷地有4个含油气系统。两个含油气系统位于Girardot次盆地,另两个含油气系统位于Neiva次盆地。在阿尔必和土仑期海泛滥事件期间,沉积的Villeta群下部的灰岩横向变为页岩,组成了该石油系列的主要生油岩。

  • 标签: 含油气系统 哥伦比亚 谷地 2004年 石油地质 生油岩
  • 简介:通过对罗布泊东部阿奇克谷地中部AK1孔及露头剖面第四纪沉积特征的综合研究,初步分析了阿奇克谷地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与古地理演化。结果表明,阿奇克谷地第四纪古地理受上新世以来区域构造控制,谷地两侧北山及阿尔金山的隆升,一方面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同时也控制了其沉积环境的演化。其中第四纪以来阿奇克谷地沉积环境有两次明显变化,早更新世中期谷地中开始出现湖相沉积;中更新世晚期湖相沉积范围扩大,为罗布泊湖的大发展期。晚更新世谷地两侧普遍出现砾石层,与中更新世呈不整合接触,表明构造抬升造成湖泊退缩。晚更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环境波动变化加快。

  • 标签: 新疆 罗布泊 阿奇克谷地 第四纪 古地理
  • 简介:美国西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增长非常快。水不仅要满足基本的需求(饮用水、污水系统等),而且还要维持乡村潮湿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郊区的草地、高尔夫球场、庭院的游泳池等)。这些水的使用,既能满足供水系统所在区域地表水供水的需求,又可以满足最基本的地下水开采。然而,地下水的开采对沉积含水层有不利的影响,这些含水层是特有的沙漠区地下水流域的承载。这些影响包括含水层不同程度的压实、旧断层的重新复活、地表的裂缝,还能对人为的基础设施有相当大的影响。

  • 标签: 地下水开采 地裂缝 拉斯维加斯 地面沉降 干旱半干旱地区 供水系统
  • 简介:摘要:伴随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高速公路也开始朝着马尔康至康定高速公路进行延伸。因为马尔康至康定高速公路的交通十分的闭塞,高速公路线路也成为马尔康至康定高速公路人民出行不能够缺少的生命线。可是当前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选线以及建设管理体系。基于此本文针对浅析地质灾害对高山峡谷地貌区高速公路选线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

  • 标签:   高速公路 施工便道 选线 建设管理
  • 简介:利用2003—2013年湖北省三峡谷地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逐6h再分析资料,对三峡谷地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过程进行分型,并从环流背景及天气系统、环境场、地形影响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阐述,确立有预报意义的概念模型。结果如下:2003—2013年间,三峡谷地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过程分为西南低涡前冷暖切变结合型、东北冷槽尾部南北气流汇合型和副高内部边界层辐合型三类。其中,西南低涡前冷暖切变结合型,以天气尺度强迫为主,低层冷暖切变结合区对中尺度暴雨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以北风气流为主,峡谷入口处南侧迎风坡抬升作用强,峡谷附近温度场呈Ω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形成后多沿峡谷向东移动;东北冷槽尾部南北气流汇合型,天气尺度系统明显,低层冷切变尾部辐合区对中尺度暴雨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南、北两支气流并存,在峡谷入口处交汇进入峡谷,MCS形成后多由北向南移动;副高内部边界层辐合型,以边界层辐合和地形强迫抬升为主,边界层弱切变对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以偏南气流为主,进入峡谷后受地形阻挡作用,形成逆时针旋转的中尺度辐合中心,配合峡谷入口北侧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动力强迫达到最强,MCS形成后多由南向北移。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三峡谷地三类中尺度暴雨概念模型。

  • 标签: 三峡谷地 中尺度暴雨 地形强迫 概念模型
  • 简介:犹他州地质调查局对犹他州西南部Escalante山谷内的5个地裂缝进行了勘查。2005年1月8—12日,在Escalante山谷突降一场强冬季暴风雪(可引起洪水)后,Escalant山谷内出现了地裂缝。洪水的渗透和层状冲刷(或片冲作用)扩大了地裂缝的范围。这些地裂缝长约100米(330英尺)至400米(1300公尺),而且在BerylJunction地区中部形成了一个不连续的长9千米的裂缝带(一般向北部延伸)。在某些位置,洪水侵蚀了裂缝并形成宽3米、深2米的冲沟。据当地居民描述,在洪水泛滥期间,洪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地裂缝(持续时间1天或几天),并在地裂缝上部形成旋涡。布格重力数据显示,Escalante山谷是一个沉积物充填的盆地(以下简称充填盆地),其最深位置正好位于BerylJunetion东部。Escalante山谷也是一个农业耕作区,自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从充填盆地含水层抽取地下水。监测结果表明,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Escalante山谷的地下水位开始稳定下降。近年来,由于干旱,Escalante山谷地下水位的下降速率不断增加。BerylJunction南部地区地下水位的下降速率最大。调查结果显示,地裂缝的物理特性类似于在其他西部地区(由地下水开采和水位下降引起)形成的裂缝。这些地裂缝长与宽的比值(长宽比)较大,且大多数地裂缝是线性结构,可以在多种地层中出现并能够延伸相当大的距离。基于流入地裂缝的洪水总量,地裂缝的深度能够延伸至更大范围(甚至达到地下水位)。沉积层(含粘土)范围内的能够产生不同裂纹特征的地裂缝(例如干缩裂缝、水压实或地表断层)的其他可能的成因是震级较大的地震(大于6.5级)。此外,对Escalante山谷地面进行的高分辨率GPS勘查结果显示,在1941年-1972年期间,BerylJunction中部地区的地面局部下沉4英尺(1.2米),在�

  • 标签: 地裂缝 犹他州 山谷 成因 水文地质勘查 地下水开采
  • 简介:本研究应用MODIS卫星遥感资料,分析2000—2010年大田县均溪谷地植被净初级生产NPP与NDVI相关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ArcGIS软件对大田县均溪河做不同距离的缓冲区分析,结合土地利用状况,研究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aNPP与年均归一化植被指数ANDVI的相关性,并建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分析NPP随NDVI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ANDVI与aNPP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距河流的距离远近有着密切关系,河流不同缓冲区ANDVI与aNPP的相关性系值为0.80~0.96。研究区域3年回归模型均通过α=0.01的显著性F值相关检测,表明利用NDVI可以有效地对NPP进行实时监测。

  • 标签: MODIS NPP NDVI 均溪谷地 相关性
  • 简介:通过利用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技术对西非刚果盆地下白垩统同期断陷湖相页岩的分析,描述了烃源岩的品质并识别了有机碳最丰富的层段沉积作用引发的原因。该套层序下伏层为活动裂谷沉积剖面,沉积于断层作用和沉降作用活跃期间;上覆层为晚期裂谷沉积剖面,沉积于断层作用和沉降作用减弱期间。整个活动裂谷硅质碎屑页岩沉积剖面的总有机碳(TOG)含量平均为2%-3%(重量百分比)。其中晚期裂谷剖面下部的泥灰岩为6%,上部的三角洲页岩为1%-2%。活动裂谷页岩中的有机质由Ⅰ型和Ⅲ型混合干酪根组成。晚期裂谷泥灰岩中的有机质为纯Ⅰ型干酪根,晚期裂谷三角洲页岩中的有机质为Ⅰ型和Ⅲ型混合干酪根。氧化还原标志物表明,在活动裂谷剖面和晚期裂谷剖面下部的沉积作用期间,深湖为相对还原的环境。因此,还原作用的增强没有促进有机碳最丰富的烃源岩的沉积。晚期裂谷沉积速率降低并不能说明总有机碳含量的全面增加以及有机质类型的变化。丰富的烃源岩与高有机质产率和化学沉积有关,表明溶解的有机质成分,包括有利于藻类生长的营养物流入断陷湖是关键。我们认为与晚期裂谷有关的还原环境,对于植物成因碳向土壤碳酸盐的转化并最终进入断陷湖的有效循环,以及对于加强化学风化作用及营养成分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

  • 标签: 裂谷地层 湖相烃源岩 刚果盆地 沉积作用 地层学变化
  • 简介:2014年云南景谷先后发生MS6.6、MS5.8和MS5.9中强地震,云南强震动台网获取了丰富的加速度记录。本文整理了各次地震中固定台和流动台获取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资料,分别进行了地震动衰减关系和加速度反应谱分析,结果表明,所观测到的加速度峰值比云南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预测值高,反应谱谱值随震级的增加有增大趋势。最后将益智强震台作为典型台站,分析了该台站在地震中的场地放大效应。

  • 标签: 景谷地震 强震动记录 衰减关系 场地效应 H/V谱比
  • 简介:通过对部署在西昆仑新疆叶城县南提孜那甫河与和田市南喀拉喀什河山前3条河谷阶地横剖面所提供的实际资料和ESR、^14C年代测试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①西昆仑这两条相距250km河流属于同一个山前地貌单元:②剖面Ⅰ、剖面Ⅲ的T4、T3、T2、T1分别形成于约100kaB.P、80kaB.P、50kaB.P、30kaB.P;③依据形成时代,剖面Ⅰ的T3、T2、T1分别对应剖面Ⅱ的T4、T3、T2,剖面Ⅱ的T1形成于8.5kaB.P.对横剖面的对比并结合纵剖面,认为该地区100kaB.P以来山前河谷地貌的形成,气候作用大于新构造作用:8.5kaB.P前后发生过一次新构造的抬升作用。

  • 标签: 西昆仑 提孜那甫河 喀拉喀什河 河流阶地 构造抬升 气候变化
  • 简介:过去数十年北极地区冰量的减少成倍加剧了亚欧地区寒冬的出现,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的一项研究得出上述结论。不过,这种寒冬高频率出现的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减少,因为到21世纪末期,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有可能超过海冰减少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北极地区 寒冬 冰量 地球科学 高频率 气候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