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第10届国际二氧化碳大会(IC-DCIO:10thInternationalCarbonDi-oxideConference)于2017年8月21-25日在瑞士因特拉肯召开,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和业务机构的500多名科学家参加。国家气候中心史学丽和周文艳以及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研究大气、陆面生态和海洋等碳循环过程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 标签: 二氧化碳 国际 中国科学院 CARBON 北京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 简介:结合金山地区某高含二氧化碳气井试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与常规烃类气井测试相比较,总结出常规测试工艺存在的不足,全面阐述了二氧化碳气井测试工艺的特殊性。通过相关资料及现场应用总结出直接采取流量计孔板的一次节流工艺,有效解决了地面管线由于节流降温所造成的结霜和冰堵难题,确保了测试资料录取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提出了现场测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力图使这些经验和方法能够更好的应用于现场,为以后二氧化碳气井的测试实践有所帮助并起到指导作用。

  • 标签: 二氧化碳气井试气相态特征冰堵一次节流
  • 简介:首先介绍了地图出版规范和审核制度,探讨了公开出版地图中敏感要素的处理方法;然后以《地理空间信息》杂志刊载的文章为例,分析了公开出版中刊载的地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广大科研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 标签: 公开出版物 地图图形 地图出版规范 地图审核 加工与处理
  • 简介: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自然状态(对照)、外源铵态氮(NH4Cl)和硝态氮(KNO3)的3种浓度输入(1g/m^2、2g/m^2和4g/m^2氮)和互花米草入侵下,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结果表明,与自然状态下相比,总体上,氨态氮输入促进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甲烷氧化,且随着氮输入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而硝态氮输入却抑制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输入的硝态氮浓度越高,甲烷氧化速率越小;氮输入对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无显著影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高于短叶茳芏潮滩,互花米草入侵使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增加了22.66%。低、高浓度氮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促进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而中浓度氮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却抑制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输入氮的类型、浓度、培养时间和土壤类型等有关。

  • 标签: 土壤甲烷氧化速率 氮输入 互花米草入侵 潮滩 闽江河口
  • 简介: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中的天然海莲(Bruguierasexangula)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群落区,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每月6~11日,在6块采样地,分别采集气样和土样,测定了土壤理化指标,测量和估算了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在研究中,对采样点的土壤进行了4种处理,分别为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去除土壤中的凋落、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凋落、保持土壤原状,对比了4种处理下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分析影响天然海莲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海莲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的平均CO_2排放通量为(420.0±26.1)mg/(m~2·h),平均CH_4平均排放通量为(29.9±1.4)mg/(m~2·h),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的CO_2和CH_4排放通量显著大于天然海莲群落区;植物群落类型,尤其是植物根系,能明显影响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土壤表面凋落覆盖、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气温和降水量都能影响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

  • 标签: 红树林 土壤 二氧化碳 甲烷 排放通量 海南东寨港
  • 简介:本文针对房山区典型泥石流沟主要源类型进行分析讨论,崩滑堆积源、坡面源以及沟床堆积源是本区泥石流源的主要类型。崩滑堆积源及坡面源参与泥石流活动的量占其总量相对较少,沟床堆积源相对较大,并且多为泥石流沟的主要源。区内佛子庄乡北窖沟泥石流沟床堆积分析显示,沟道冲淤特征表现出以冲为主的特点,沟床物质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重要源。并依据北窖沟泥石流源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泥石流防治建议。

  • 标签: 泥石流 物源 特征 防治
  • 简介:针对祁连山冻土区DK-4井孔含水合岩层构建岩石物理模型,分别采用K-T方程模型方法和区分填充模式的等效介质模型方法(模式I和模式II)。K-T方程主要模拟地震波在两相介质中传播,基于弹性模量计算速度;而等效介质模型主要依据对水合地层介质的两种假设:模式I是将水合作为孔隙填充的一部分,模式II是将水合作为岩石骨架的一部分。首先根据粉砂岩层段的测井数据提取了水合地层骨架的物性参数,包括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然后依据水合地层各主要成分的物性参数,建立了基于K-T方程的岩石物理模型和区分填充模式的等效介质模型。将两类模型的速度曲线分别与实际地层数据进行了对比:由K-T方程建立的岩石物理模型,其理论计算的速度偏离实际值;而区分填充模式的等效介质模型,其理论计算的速度符合实际值,并且填充模式II模型的速度曲线比填充模式I模型更接近实际地层情况。采用区分填充模式的等效介质模型,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祁连山冻土区水合粉砂岩地层的模拟。

  • 标签: 水合物 岩石物理 地震波速度 密度 孔隙度
  • 简介:高光谱遥感作为20世纪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重大进步的产物,通过其较高的光谱分辨率,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地球表面信息,在各个研究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尽管高光谱遥感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针对其在震害评估领域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在总结高光谱遥感的特征、优势及不同领域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其在震害评估领域的应用研究。基于ASD地物波谱仪获取的建(构)筑光谱曲线构建可用于震害分析所需的光谱特征库,对比光谱库中地物曲线之间的差异后,发现高光谱遥感在震害评估领域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因不同震害地物之间的光谱特征曲线存在差异,依据这种差异可区分不同的震害信息,从而对震害遥感图像进行精细分类。

  • 标签: 高光谱遥感 光谱特征 地物光谱库 震害评估
  • 简介:利用2013年10月7日和14日的landsat8ETM+遥感影像数据和松嫩平原实测的31个采样点的水体中的叶绿素a和悬浮含量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松嫩平原水体中叶绿素a和悬浮含量的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将各波段反射率进行必要的数学变换和波段组合后,可以显著提高其与水体中叶绿素a和悬浮含量的相关水平;以R4/(R2+R3)为自变量,建立的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反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以(R5+R4)/R3为自变量,建立的水体中悬浮含量反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 标签: 叶绿素A 悬浮物 水体 反演 模型 遥感影像
  • 简介:对四川越西县中所区幅1:5万水系沉积测量地球化学特征分布、元素异常特征及元素间相关性分析,结合中所区的地质背景特征,归纳总结了全区及主要地质单元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区内具有一定找矿潜力的找矿指标为Pb、Zn。推断区内可能的成矿类型为扬子型铅锌多金属矿,赋矿层为灯影组碳酸盐岩地层。研究成果为工作区优选了Pb、Zn找矿靶区2处。

  • 标签: 水系沉积物测量 地球化学特征 找矿靶区 中所区
  • 简介:丙烯酸酯类聚合是绿松石充填处理常用的高分子聚合、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并研究各种用于绿松石充填处理的丙烯酸酯类聚合的红外光谱以及经其充填处理后绿松石的红外光谱,寻找并总结出经过丙烯酸酯类聚合充填处理后绿松石的红外光谱鉴定特征、研究发现,可用红外光谱中VS(CH2、CH3)吸收谱带与v(C=O)吸收谱带的相对强弱来鉴别丙烯酸酯类聚合充填处理的绿松石。

  • 标签: 绿松石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红外光谱 充填处理 积分面积
  • 简介:采用柱状芯样模拟法,探究长春西湖沉积中氨氮和全磷的释放通量及变化;利用原位覆盖技术,选用建筑回填土作为覆盖材料,建立3种覆盖模式(30cm细小土块均匀覆盖、30cm中大土块随机覆盖和60cm中大土块随机覆盖),评价不同覆盖模式对沉积中两种营养盐释放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沉积直接与上覆水完全接触的条件下,氨氮和全磷的释放通量先迅速上升,都在1d后达到最大值,随后不断降低,分别在第44天和第39天达到最小释放通量。氨氮和全磷的释放通量与实验天数的关系为对数(R^2=0.9381)和乘幂(R^2=0.7325)关系。3种覆盖模式都对沉积中氨氮和全磷有很好的控释效果;其中,采用细小粒径土壤或较厚土壤覆盖,可以获得对氨氮更好的控释效果,但不同覆盖厚度和方式对磷的阻隔效果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沉积物 氨氮 全磷 释放通量 原位覆盖
  • 简介:通过综合运用micaps、自动站等气象资料,以及环境监测污染浓度和AQI指数等资料,对2013—2015年廊坊市的连续重污染天气进行了分析,并细致分析探讨了在空气达到重污染背景下,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和多种空气污染指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连续重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秋季开始出现,冬季达到顶峰,随着次年春季的到来逐渐减少至消失;(2)连续重污染的出现将导致气温升高,此时风向多为西南风—西风和偏东风,平均风速以0.3~1.5m·s~(-1)为主,最大风速多在1.6~3.3m·s~(-1)之间,相对湿度以60%~70%为最高发区间;(3)连续重污染天气的首要污染为PM_(2.5)或PM_(10),其中以PM_(2.5)为主,比例高达94.3%,且呈逐年小幅下降趋势;(4)CO和SO_2浓度变化与采暖期污染物排放关系密切;(5)5月出现的连续重污染较少,且由大风沙尘天气造成。

  • 标签: 重污染 气象要素 污染物浓度
  • 简介:双齿围沙蚕是底栖多毛类动物,广泛分布于亚洲近海和河口环境中.本文研究了天津北塘河口双齿围沙蚕对沉积颗粒的再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对沉积颗粒有显著的混合能力,其中对小粒径颗粒的混合作用强于大粒径颗粒.小粒径颗粒可以被沙蚕摄食随粪便排出.

  • 标签: 沉积颗粒物 再造作用 多毛类 Perinereisaibuhitensis 河口沉积
  • 简介:海底沉积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受很多影响因子的影响,很难定量分析.北部湾沉积稀土元素(ΣREE)与源、水动力、沉积粒度和粘土矿物百分比等关系定性分析显示,本区的ΣREE的源主要由陆源岩石控制,弱水动力和细粒度都对应较高含量的ΣREE.结合北部湾海底沉积的位置、砾石含量、砂含量、粉砂含量、粘土含量和粘土矿物含量训练出来的BP神经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定量分析它们与ΣREE的关系,获得单个影响因子与ΣREE的关系曲线.这些关系曲线揭示了北部湾沉积中稀土元素与各影响因子的联系,所获得的结果与定性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自动判断并定量计算,有助于识别每一个因子对稀土元素含量影响的大小,是如何控制ΣREE的分布,从而根据曲线的变化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去推断区域的环境变化及地质演变,对稀土元素的富集和分散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 标签: 稀土元素 影响因子 定量分析 BP神经网络 北部湾
  • 简介:按照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对氢化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铋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研究发现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铋含量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样品制备过程、标准溶液配制过程、校准曲线拟合过程、重复性测量以及分析仪器的不确定度等。通过对各分量的不确定度进行量化,得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最大的不确定度来源于样品制备过程。当样品中铋含量为24.76μg/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k=2)为1.40μg/g。

  • 标签: 氢化物原予荧光光谱法 地球化学 不确定度评定
  • 简介:近年来,针对山东省灵山岛地区软沉积变形构造的研究呈现热潮,但研究层位主要集中于下白垩统莱阳群的浊积岩,对下白垩统青山群未见详述。利用野外露头与镜下薄片资料,详细描述了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青山群的岩性特征、岩相组合、软沉积变形构造类型与特征,指出研究区青山群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宿主岩层为陆相扇三角洲沉积,其沉积水体逐渐变浅,并伴随多次火山爆发。软沉积变形构造类型主要有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泄水构造、挤入构造、水塑性褶皱、塑性砂岩团块包卷构造、火山地震落石构造和"V"型地裂缝等,形成原因主要为火山爆发引起的古火山地震作用,成因机制主要分为地震波、火山碎屑重力及惯性作用与瞬时差异气压效应3种,这与莱阳群浊积岩层位的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为滑塌与构造古地震机制不同。通过分析火山碎屑流堆积层位与软沉积变形构造发育层位的关系,建立了青山群软沉积变形构造的分布模式,即随着与火山口距离的变化,近源易见的脆性变形逐渐消失,中源以液化软沉积变形与塑性变形为主体,远源呈现弱的液化软沉积变形,且软沉积变形构造的规模与距离呈负相关。

  • 标签: 灵山岛 下白垩统 青山群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火山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