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方正断陷北部凹陷是大庆油田外围盆地重点勘探地区之一,该凹陷新安村组、乌云组为主要目的层,储集层埋深变化大,受构造、岩性、断层活动的多期性等因素的影响,油水分布特征呈多样性,无统一的油水界面,储集层评价困难。基于这一状况,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不同储集层的荧光显微图像和热解气相色谱谱图特征,给出了利用岩石热解含油气总量与原油轻重组分指数初步评价储集层的判别标准和根据含油气总量与测井孔隙度解释评价储集层的交会图板。实例分析表明,应用上述方法可实现该地区不同储集层的有效解释评价。

  • 标签: 荧光显微图像 岩石热解 热解气相色谱 孔隙度 含油气总量 原油轻重组分指数
  • 简介:钻井及地震资料证实二坳陷是生烃坳陷,始新统文昌组和渐新统恩平组是坳陷内主要烃源岩。盆地模拟结果表明,这两套烃源岩在白云凹隐现今分别处于生成干气和生油的高峰阶段。二坳陷断裂活动的差异性将导致不同凹陷具有不同的油气运聚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该区圈闭类型较多,除了有大、中型背斜构造外,还有大型的地层圈闭。因此,二坳陷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珠二坳陷 石油地质特征 文昌组 恩平组 下生上储
  • 简介:通过对三坳陷有机包裹体的初步研究,将其有机包裹体分为6种类型。其中文昌A凹陷主要是气态烃包裹体和含气态烃包裹体,文昌B凹陷则以纯液态烃和含烃三相不混溶包裹体为主,分析了油气运移的温度,计算了油气运移的深度,并推算出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认为三坳陷油气大量运移的时期为晚中新世到第四纪,运用有机包裹体的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判断了三坳陷有机包裹体中烃类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珠海口盆地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研究 均一温度 油气运移
  • 简介:研制了一种漂复合低密度水泥浆,分析了该体系的作用机理,确定了漂复合低密度水泥浆体系添加剂的最佳配方:早强剂CK21加量2%,分散剂SZA-2加量0.8%-1.0%,降滤失剂TD-80加量1.2%,微硅加量8%,按施工要求诃节缓凝剂加量控制稠化时间。室内研究结果表明,该漂复合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具有密度低、抗压强度高、水泥浆沉降稳定性好的特点,克服了目前常用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的缺陷,是提高低压易漏失井固井质量的有效材料。

  • 标签: 低密度水泥浆 漂珠 固井 添加剂
  • 简介:三坳陷4个典型油气藏的分析表明,这些油气藏的形成一方面与盆地区域性生、储、盖层发育及两个主要构造形成期(渐新世末和中中新世末)有关,更重要的成藏条件应为:(1)构造圈闭临近富生烃凹陷;(2)较完整的造圈内,发育良好的储盖组合;(3)油气藏附近具有高效率的油气运移通道的输导网络,如断层,连通的砂体等;(4)成藏期相对较晚与油气输入期配置好。

  • 标签: 珠三坳陷 油气藏 成藏条件 构造区划
  • 简介:珠江口盆地二拗陷南缘存在一条北东向基底隆起带。被北西向断裂错断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和西段为宽阔的基底隆起,新生代沉积小于ikm;中段向东南错位约50km,由三列平行的次一级北东向基底高和两列基底凹陷组成,新生代沉积厚0.3—3km。隆起带普遍缺失下第三系。隆起带由中生代花岗岩及前古生代变质岩和轻度变质的中生代沉积岩所组成。隆起带形成于中生代晚期,早第三纪沉积时屹立于珠江口盆地南缘,成为盆地的天然屏障。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珠二拗陷南缘 封堵 油气远景
  • 简介:本发明涉及在球形状大孔催化剂存在下生产丙烯的方法。描述了至少含有有4个碳原子的烯烃和至少含有有5个碳原子的烯烃的含烃物料生产丙烯的直接转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物料通过至少一个反应设备,该设备装有至少一种直径1—3mm的球形状催化剂,每个所述球形含有至少一种沸石和至少一种氧化铝基载体,它的孔分布是这样的,以致采用汞孔隙度测定法测定的大孔体积是0.10—0.20ml/g,而采用汞孔隙度测定法测定的中孔体积是0.25—0.35ml/g。

  • 标签: 催化剂 球形 丙烯 生产 珠状 大孔
  • 简介:通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单个有机包裹体的成分,分子结构及其中烃类的成熟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琼海凸起系由文昌A、B两凹陷双重供油,其中文昌A凹陷是琼海凸起的主要油源区,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表明:文昌A凹陷有过两期油气运移,第一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140℃,第二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50-170℃,两期有机包裹体在成分,烃类成熟度以及分布特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文昌B凹陷经历了一期油气运移,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0-140摄氏度,有机包裹体特征与方昌A凹陷两期有机包裹体的特征均有所不相同。

  • 标签: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特征 油源 油气运移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