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聚丙烯酰胺和自制的柠檬酸铝制备可动凝胶,在锦16块的地层条件下,确定了其最佳配方:聚丙烯酰胺浓度为1000mg/L,柠檬酸铝浓度为30mg/L,稳定剂浓度为40mg/L,利用室内替实验装置,研究了水和聚合物后可动凝胶的效果。结果表明,水和聚合物后可动凝胶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平均总采收率提高了23.57%。通过机理分析指出,可动凝胶优先进入低阻力的大孔道,改善了注入水的波及效率;可动凝胶的主要作用是替,而调剖只是前期或暂时的效果

  • 标签: 可动凝胶 聚合物驱 提高采收率 驱替试验
  • 简介:大庆油田已开展了聚后高浓度聚和三元复合现场试验,这2种方法虽可取得一定的技术效果,但聚合物用量大、经济效益低。为实现低成本高效开采,在深刻认识聚后油层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堵调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应用物理模拟实验和配方优化技术,进一步研究了3种新型方法:①'调堵剂+体系'组合注入方法,该方法通过低初黏凝胶调剖后再注入三元体系,特点是可大幅降低聚合物用量,较单纯三元复合可提高采收率2.1%,节省聚合物用量25%;②研发了非均相复合体系,该体系由连续相三元溶液和非连续相PPG颗粒组成,可实现动态调整、动态替,聚后非均相复合可提高采收率13.6%,较三元复合可提高采收率3.4%;③研发了聚后插层聚合物复合方法,插层聚合物具有残余阻力系数大于阻力系数的特点,调堵能力强于普通聚合物,聚后可提高采收率15.9%。鉴于上述3种新型方法室内实验取得的较好效果,且较普通三元复合大幅降低化学剂用量,拟开展现场试验以提高油田采收率。

  • 标签: 聚驱后 现场试验 新型驱油方法 提高采收率
  • 简介:采用Waring—Blender法对13种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泡沫性能评价,并测定了油水界面张力。结果表明,起泡性能好的DK,AS—14,Es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张力未达10~mN/m。分别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WP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M对Es,As-14,DK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As-14,DK与PM复配增效作用强,界面活性高。仅DK/PM复配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和稳泡性能好。对DK/PM复配表面活性剂进行配方优化,当DK/PM复配表面活性剂总浓度为3000mg/L,DK与PM质量比为5:1时,泡沫综合指数达最大值,为4050.0,平衡时油水界面张力达5.96×10~mN/m.

  • 标签: 泡沫驱油 表面活性剂 起泡性能 界面张力
  • 简介:油田注水开有能够增加原油产量和提高采收率。世界许多油田都是有用注水开采石油,我国水油田占87%。测井技术是探测水油田剩余饱和度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本文论述水油田剩余的测井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标签: 水驱油田 剩余油 测井技术 发展趋势
  • 简介:合成了用接枝型聚丙烯酰胺聚合物,在合成该聚合物时引入了一种自主合成的活性单体。研究表明,该聚合物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能达到10^-2数量级,在满足的同时又能达到洗的目的。对聚合物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剪切粘度研究表明,随剪切速率的增加,新型聚合物的界面剪切粘度不降低(无剪切变稀特性),也不增加(无剪切增稠特性),有利于产出液的破乳。

  • 标签: 驱油 聚合物 界面
  • 简介:尽管传统的内燃机汽年仍在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电动汽车以其高效节能、低排放或零排放优势,已成为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及企业21世纪初激烈竞争的焦点。本文概述了电动汽车传动系统的分类、特点及发展趋势,

  • 标签: 电动汽车 传动系统 润滑油 高效节能 发展趋势 内燃机
  • 简介:微观模拟实验是研究储层剩余微观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有效方法,通过不同渗透性储层的微观仿真模型及不同粘度原油、不同替压差的水微观模型实验,较好地揭示了剩余微观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和挖掘储层剩余潜力阐明了机油,指出了方向。

  • 标签: 储层 仿真模型 微观模拟 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 简介:压裂液返排液具有液量大、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实现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再利用,通过对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吸附性能、降低界面张力性能、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及提高采收率性能的室内实验评价,构建了基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为0.3%,用于目标区块脱水原油时,当其有效质量分数为0.05%~0.30%时,油水界面张力均可达到10^(-4)~10^-3mN/m的超低数量级;该体系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优良,可使湿石英片表面向弱水湿方向转变;同时,该体系动态饱和吸附量为9.53mg/g,且水后动态滞留量仅相当于动态饱和吸附量的25%~33%。室内岩心模拟实验反映出,在最优注入方案条件下实现采收率增值12.5%,表明该体系能够满足目标区块压裂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要求。

  • 标签: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 再利用 性能评价 驱油潜力 驱油机理
  • 简介:以缝洞型油藏为研究对象,基于缝洞型油藏全直径岩心,模拟油藏温度、压力条件,考察该缝洞型油藏水后期注N_2,CO_2和天然气提高采收率的效果。结果表明:前期水对储层底部原油采出程度高;气主要对储层"阁楼"进行替并将其空间位置降低,N2提高采收率最低,为7.16%;CO_2提高采收率最大,为17.35%;后期水过程中,N2提高采收率最大,为22.28%;CO_2提高采收率最低,为5.53%。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建议缝洞型油藏注气开发中使用N_2作为注入气。

  • 标签: 缝洞型油藏 全直径岩心 注气驱油 提高采收率 阁楼油
  • 简介:针对江37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开采稠油过程中出砂严重的情况,进行了注表面活性剂降黏室内实验研究。表面活性剂筛选实验表明,FPS-H分散型稠油降黏剂与江37稠油油田采出污水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可使/水界面张力下降到0.05mN/m,稠油乳化降黏率达到92.1%。实验结果表明,FPS-H降黏剂最佳注入量为0.5PV,最佳注入速度为1.0mL/min,注入方式应选择0.5PV段塞-后续水方式,注入水温度不宜超过50℃。

  • 标签: 稠油 降黏剂 驱油 实验研究
  • 简介:辽河油田J区块多数油井高含水,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为了提高J区块的原油采收率,实施了二元复合。二元复合会产生大量采出液,而采出液中含有化学剂,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处理成本较高。利用室内替实验来模拟二元复合的采出液,优化采出液的回注方式,研究二元复合采出液回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聚合物含量较高的采出液可直接作为二元复合体系的前置段塞;采出液原样可直接作为后续保护段塞并后续水;采出液的不同回注方式均可提高化学采出程度(化学采出程度均大于20%),采出液的回注不仅可以节约聚合物的用量,同时可以解决采出液的污水处理问题。

  • 标签: 采出液 二元复合驱 回注方式 驱油效果
  • 简介:通过研究OCS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和乳化性能及效果,考察其在不同断块油田表面活性剂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OCS表面活性剂含量为0.05%~0.4%时,体系与不同断块油田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可降到10-2~10-3mN/m数量级,说明OCS体系具有较好的界面活性和适中的乳化性能.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基础上,注入0.3PV的OCS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原油采收率可提高18.08%.

  • 标签: OCS驱油体系 油水界面张力 乳化性能 驱油效果 界面活性 原油采收率
  • 简介:通过开展中、高渗透性油层模拟注水实验,以稳态法测定-水相对渗透率,制备饱含油至残余的不同含水率岩样,对岩样进行岩石热解、饱和烃气相色谱及荧光显微图像分析,研究岩石热解、饱和烃气相色谱参数及荧光显微图像特征随含水率上升的变化规律及趋势,总结中、高渗透性油层水淹变化录井资料响应特征,探讨其水淹机理并对实验数据中产生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实验证明录井各单项资料能够反映中、高渗透性油层不同水洗状况下的特征,为今后录井资料评价中、高渗透性油层水淹程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高渗透性油层 水驱油实验 岩石热解 饱和烃气相色谱 荧光显微图像
  • 简介:中原油田属高温高盐油藏,常规三次采油技术难以满足提高采收率的要求。以非一阴离子两性表面活性剂为主剂的剂与原油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与储层流体适应性好。当表面活性剂用量为0.3%时,剂吸附量小于1.5mg/g,耐温100℃,抗盐20×10。mg/L(ca。^2++Mg^2+含量6000mg/e)。注入0.2PV表面活性剂,可提高采收率7.88%。该剂可以在中原油田大规模应用。

  • 标签: 驱油剂 非-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低渗油藏 提高采收率
  • 简介:综述了国内提高采收率用交联聚合物体系研究进展。用于交联聚合物体系的剂主要有含耐温抗盐单体的聚合物、两性离子聚合物、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聚合物复合体系和梳形聚合物。交联聚合物体系主要包括过渡金属有机交联聚合物体系、醛类交联聚合物洫体系、复合交联聚合物体系。指出了交联聚合物体系的发展方向。

  • 标签: 提高采收率 交联聚合物驱油体系 耐温抗盐 驱油剂
  • 简介:针对表面活性剂在彬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中或在高矿化度介质中经常遇到“盐析”现象,采用添加助剂的方法来改善表面活性剂耐盐能力。实验表明,在高矿化度介质中加入一定量助剂,不仅保持了表面活性剂自身的界面活性和能力,而且能够改善表面活性剂在高矿化度介质中的耐盐能力,提高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能,减少“盐析”现象发生。此项研究为表面活性剂在复合或高矿化度介质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 标签: 助剂 表面活性剂 盐析现象 透光率 增溶能力 界面张力
  • 简介:目前在对于聚合物试井的模型研究中,没有同时考虑多层油藏及非牛顿-牛顿复合油藏2种情况的影响,导致许多海上聚油藏实际数据拟合效果不理想。通过考虑海上多层油藏水后转聚的实际情况,运用数学方法、渗流力学理论,基于严格的数学推导,建立了三层窜流非牛顿-牛顿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绘制了井底压力响应特征曲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运用实例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三层油藏水后转聚的试井典型曲线可划分为6个流动段,与一般三层窜流无复合模型的典型曲线特征不同,存在末期复合流段上翘段,聚合物初始浓度对特征曲线影响较小,窜流系数主要影响“凹子”出现的时间,地层系数比和弹性储容比主要影响“凹子”的宽度和深度,复合半径主要影响压力导数曲线上翘段的下移程度。

  • 标签: 聚合物驱 三层油藏 试井 压力动态 非牛顿-牛顿
  • 简介:针对辽河油田某特定区块油藏特征和油品性质,对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壬基醚、碱Na2CO3及疏水型聚合物进行复配,对复配体系与原油间界面活性和溶液增粘能力进行实验研究,应用正交实验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通过直接比较和计算分析等方法得出最佳配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0.1%-0.12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15%,Na2CO31.6%-1.8%,疏水型聚合物0.12%。该体系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长期热稳定性较好,而且解决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盐析现象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吸附损失大、需要的碱含量高、溶解性能差等问题,同时拓宽了表面活性剂、碱剂在复合体系中的使用含量范围,筛选出的复配型体系适应性更好。

  • 标签: 正交实验法 复配型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体系 界面张力 粘度
  • 简介:1.润滑的组成润滑是由不同等级粘度的基础配以不同比例的几种添加剂调制而成。对于发动机油,基础通常约占90%,剩下是添加剂。基础油质量对于润滑油性能至关重要,它提供了润滑最基础的润滑、冷却、抗氧化、抗腐蚀等性能。但为了提高润滑的性能,在润滑中还包含了提高其

  • 标签: 矿物油 加氢油 合成油 基础油 特点 润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