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纳米金刚石进行解团聚分散、提纯与分级,制得了高纯、粒度分布在100nm以下的水基纳米金刚石悬浮,并用XRD、SEM、SAXS、Zetasizer3000HS等对金刚石的晶体结构、粒度与形貌、表面电性、纯度等性质进行了表征,进而研究了纳米金刚石抛光石英晶体的性能。结果表明:纳米金刚石对石英晶体具有良好的抛光效果,在20μm×20μm范围内获得表面粗糙度Ra为0.214nm的超光滑表面。

  • 标签: 纳米金刚石 悬浮液 分散 抛光
  • 简介:SY509-3-127[篇名]Characterizationofspontaneouslyformedcerium-basedconversioncoatingsonaluminum;SY509-3-128[篇名]Effectof2.2-dipyridineonborate-bufferedelectrolesscopperdeposition……

  • 标签: 电镀液 碳化铈 铝合金 时间优化
  • 简介:FiniteElementModelingofHydrostaticExtrusionforMono-CoreSuperconductorBillets;Giantmagnetoresistanceinbulkmetallicmultilayerspreparedbycolddeformation;NumericalSimulationofPowderCompactingProcessesthroughHydrostaticsExtrusion;Studyofhydrostaticextrusionprocesseswithextra-highextrusionratio;TheinfluencebyhydrostaticextrusiononthemicrostructureandextrudabilityoftheIMprocessedhypereutecticAl-Si-Xalloys;

  • 标签: 静液挤压 有限元模型 超导体材料 热力学 锻压工艺
  • 简介:以维生素C为还原剂和覆盖剂,在水溶液中制备铜纳米颗粒,并研究其催化性能。研究不同维生素C浓度对铜纳米颗粒尺寸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计(FTIR)对所制备的铜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维生素C浓度的增加,铜纳米颗粒的尺寸减小。维生素C在防止纳米颗粒氧化和团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帮助纳米颗粒在应用过程中保持较高的稳定性。所制备的铜纳米颗粒在PMS氧化丝氨酸过程中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活性。铜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随颗粒尺寸的减小而提高。铜纳米颗粒有望用于催化和环境修复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铜纳米颗粒 维生素C 丝氨酸 PMS 氧化 动力学
  • 简介:本文介绍了合成高强度(22.5~25.8kg)、粗颗粒(40/50~25/30)单晶金刚石,所需的炭源材料、触媒合金种类、装填方式、合成参数与合成效果。讨论了原料、合成工艺与合成条件对生长高强度粗颗粒的优质金刚石的影响及合成机理。

  • 标签: 高强度 合成工艺 单晶金刚石 触媒合金 粗颗粒 装填
  • 简介:通过搅拌铸造制备SiC纳米颗粒增强A356铝合金复合材料,并研究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密度测量发现试样的孔隙度较低,且孔隙度随SiC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材料的显微组织,发现弥散的颗粒分布均匀。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随加入纳米SiC颗粒的增加而提高,而延展性有所降低。当SiC纳米颗粒的加入量为3.5%时,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极限抗拉强度达到最高。断口分析表明,拉伸断裂试样为相对韧性断裂。

  • 标签: 铝基复合材料 SIC 强度 纳米
  • 简介:生产高质量铸件的低压铸造工艺可以用来制造DuralcanA1-SiCp复合材料.添加不同百分含量(质量分数ω分别为9%、15%、20%和25%)的硅,随后可通过低压铸造工艺来铸造复合材料.2mm壁厚、无缺陷、高质量的高硅复合材料铸件也可以通过这种工艺获得.低压铸造工艺铸造出来的复合材料铸件的显微结构显示出颗粒呈均匀的分布,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性能.

  • 标签: 低压铸造 增强高 复合材料低压
  • 简介: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0日出版的美国《物理评论通讯》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用石墨合成了人造金刚石,由于其晶体颗粒的尺寸缩小到接近极限,因此从理论上讲这种物质的硬度极高。

  • 标签: 人造金刚石 晶体颗粒 合成 石墨 日本 极小
  • 简介:由于新一代MinimasterPlus魔王的诞生,铣削已经变得简单多了。可替换刀片、高性能的立铣刀产品线,使得需要重新测量刀具长度进行对刀的现象成为了过去。

  • 标签: 立铣刀 Plus 刀具长度 产品线 铣削 刀片
  • 简介:提出一种管材成形新工艺:固溶处理→颗粒介质内高压成形→人工时效。通过热处理工艺调整合金变形前后的力学性能,应用颗粒介质内高压成形技术实现管件塑性成形,以期建立一种工艺实施简便、设备要求较低、产品设计灵活的高强铝合金管件加工方法。结果表明,固溶温度560℃且保温时间120min时,合金伸长率提高了313%,但强度和硬度大幅减低;对合金进行固溶后时效处理,当人工时效温度180℃且保温360min时,合金塑性下降,强度和硬度等性能指标恢复至固溶前状态,确保成形零件具备母材力学性能。此工艺方法使AA6061挤压管材的最大胀形率提高了25.5%,管件材料性能达到了原材料的性能指标。

  • 标签: AA6061合金 内高压成形 热处理 强化机制
  • 简介:本文研究了金刚石含量对Y-TZP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金刚石含量的增加,金刚石/氧化锆陶瓷的硬度、断裂韧性、耐磨性升高,而相对密度下降。表明用金刚石弥散来改善Y-ZTP陶瓷的力学性能是可行的。

  • 标签: 钇稳定四方二氧化锆 金刚石 力学性能 弥散强化 陶瓷
  • 简介:通过原位生成反应,采用Cu-3.4%Ti和Cu-0.7%B中间合金,利用快速凝固技术制备纳米TiB,颗粒增强块体Cu—Ti合金,然后对合金在900℃进行热处理l~10h。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观察表明,在铜熔体中,Ti和B通过原位反应生成初始纳米TiB2颗粒和TiB晶须,TiB晶须的生成会导致TiB2颗粒粗化。初始TiB2颗粒沿晶界分布,会阻碍晶粒在高温下的生长。在对合金进行热处理时,晶粒内的Ti和B原子通过扩散反应生成二次TiB2颗粒。对合金热处理前后的导电率和硬度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生成的二次TiB2颗粒能够延缓合金在高温下硬度的下降,合金的电导率和硬度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处理8h时分别为33.5%IACS和HVl58。

  • 标签: 原位反应 TiB晶须 TIB2颗粒 Cu—Ti合金 复合材料
  • 简介:钻井是由多种化学物质配制后用水稀释而成,大部分是强碱和强酸性物质。因此对各种金属产生化学和电化学腐蚀。由于钻具(钻杆、钻铤、钻头)用合金钢制成,钻井对钻具的腐蚀是剧烈的。本文通过对各类钻井对钻具的腐蚀试验,提供腐蚀速度,同时对钻具的防腐蚀方法提出建议。

  • 标签: 石油钻井 钻井液 钻具 腐蚀 防腐
  • 简介:板材充拉深.是在拉深凹模中以一定压力液体作为传力介质,代替刚性凹模来传递载荷,使坯料在液体压力作用下贴靠凸模以实现金属板材零件的成形方法。与传统拉深工艺相比.板料的成形性能显著提高,成形表面质量好,模具寿命长。随着成形设备和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充拉深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和航空航天制造业。

  • 标签: 拉深成形 充液拉深 数值模拟 车顶盖 航空航天制造业 板材零件
  • 简介:采用EBSD技术研究Al-(Mn)-Fe-Si合金等温退火后的再结晶晶粒结构。统计研究表明,在无沉淀反应条件下,在大于临界直径(约1.1μm)的颗粒相周围形成P取向({011}?566?)晶粒的频率约为2%。晶粒总数量密度与P、立方取向({001}?100?)晶粒的数量成线性关系。再结晶晶粒的总数量密度及典型取向(P、ND旋转立方{001}?310?、立方)晶粒的数量密度随轧制应变量增加而增加,并服从指数规律。

  • 标签: 再结晶织构 铝合金 颗粒激发形核 EBSD
  • 简介:在现有热态颗粒介质压力成形(HGMF)工艺有限元仿真分析中,需要假设离散性质的颗粒介质为连续体(Drucker-Prager模型),这使得颗粒介质在传压和流动过程中产生拉应力,与实际工艺不相符。为解决此问题,提出离散元与有限元(DE-FE)耦合仿真分析方法。通过颗粒介质传压性能实验和板材热单向拉伸实验得到仿真模型的材料参数,采用VisualBasic语言建立DE-FE耦合仿真平台,分析HGMF工艺成形AA7075-T6圆锥形件的工艺特征,并进行工艺试验验证。研究表明:DE-FE耦合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为解决离散体与连续体耦合作用的力学问题提供新的分析手段。更多还原

  • 标签: 颗粒介质 铝合金板材 热成形 有限元 离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