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前吐蕃时期是指7世纪吐蕃王朝未建立之前的雅隆赞普王朝时期,始于吐蕃第一代聂赤赞普。这一时期的多康系部族人群,从历史记载看,多为氐羌系统族群。这些部落和人群分散居住,分布在几乎整个多康区的各个角落,互不统属,各领其地。这些被称为"外族"的部族与藏族先民有或多或少的族源关系,或多为系部族,跟藏族先民有种种亲缘关系。

  • 标签: 前吐蕃时期 多康藏区 部族
  • 简介:以川公路和鲁朗社区为例,基于田野调查以探讨旅游语境中道路与社区的互动关系,分析道路变迁对沿线地方社区产生的影响,以及边缘地区如何借助道路变迁卷入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借此寻找偏远社区去边缘化的基本逻辑。认为旅游发展背景下川公路实现了意义转变和功能重构,道路与社区的关系因而引申为景观空间乃至发展中的共生关系,社区被纳入道路旅游空间,实现旅游联结,推动社区从被动卷入向主动参与、从单向发展向多元现代化的转变。鲁朗社区也依托重要道路而进入国家政策话语中并构建政治联结,边缘社区借助川公路而实现'旅游中心化'及去边缘化。

  • 标签: 道路人类学 川藏公路 鲁朗 旅游中心化
  • 简介:在微观民族志视野中考察大渡河上游梭坡地方群体探访'东女国'遗址、以乡土行走实现地方的过程,不仅旨在揭示其背后地方历史、族群记忆与社区塑造的错综关联,也尝试在'彝走廊'道、路、行、径、迹的多元空间实践中重新理解'地方'的价值意义。与此同时,将'行走'重置于身体、地方与日常生活领域,既是对'道路'定义与边界的必要反思,也为当前道路研究日益趋向区域、跨域与流动的宏观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补充。

  • 标签: 藏彝走廊 东女国 梭坡 微观民族志
  • 简介:交界地带因在历史上的多民族互动和各民族文化的交互影响,在旅游规划和旅游开发进程中表现出旅游文化形象构建的趋同性,即在发展模式上往往忽视主流文化圈内亚文化或次文化的多元性呈现,从而使旅游形象的媚俗化和迎合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想象心理等发展陷阱模式,逐步取代本真的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表达。本文结合遍布城乡的贵德城堡旅游资源现状,分析了贵德古城旅游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持续性打造汉儒文化孤岛旅游景区、积极构建多元化文化旅游模式的贵德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 标签: 汉藏交界地带 贵德古城 文化资本 旅游
  • 简介:经过多轮扶贫攻坚行动,中国的贫困越来越向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而少数民族的贫困表现出多维特征。使用多维贫困方法对彝族、藏族、苗族和土家族共1190个农户进行贫困测量,并分析其扶贫政策优先序。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在收入贫困、教育情况、健康状况、资产、公共服务等单维贫困测量中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贫困状态。农户的多维贫困发生率高于传统测量的收入贫困发生率。在少数民族的扶贫政策制定中存在优先序问题,应优先关注多维贫困分解中贡献率高的贫困维度。不同民族的扶贫政策优先序存在一定差异。最后提出了少数民族减贫的政策建议。

  • 标签: 少数民族 单维贫困 多维贫困 优先序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解决民族问题和在政治上实现民族平等的最适当最合理的政策"。为了顺利推进民族地区的建政工作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政权的建立,"慎重稳进"成为全国民族工作的指导方针。由于青海藏族地区特别是果洛社会情况特殊,中央政府提出了"更加慎重稳进"的方针,它对于果洛建政及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

  • 标签: 新中国初期 青海藏区 慎重稳进 民族区域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