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白居易的哀悼诗渗透着宿命论和“五阴聚合”的空观思想,认为人的思想、行为、贫富、寿数等命运在其出生之前已由天意决定,人们只能服从它而不能违抗它,唯有如此才能积福消灾,还指出了寿与贤的矛盾,并且用“五阴聚合”的空观来缓解死亡带来的悲伤和痛苦。在艺术上,大多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平实无华的手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叙述死者的生平、交谊、才学、功业、去世等,抒发存者的哀伤、思念,往往运用议论以点睛和升华,多采用对比修辞。哀悼子女诗尤为感人,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哀悼诗史上的地位。

  • 标签: 白居易 哀悼诗 思想内涵 艺术成就
  • 简介:国务院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 标签: 国家 驻外使领馆 驻外机构 娱乐活动 防空警报 国务院
  • 简介: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哀悼活动为例,认为哀悼仪式与电视媒体的结合既是电视媒介新闻功能的客观需求,也是扩大仪式效果的必然选择。电视媒介对哀悼仪式的呈现是通过表现唱礼者、演礼者、观礼者来实现的,其中演礼者必不可少。按照对仪式进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媒介呈现仪式的方式分为再现仪式和制造仪式,电视媒介一般通过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来再现仪式或制造仪式。

  • 标签: 电视媒介 哀悼仪式 仪式媒介化
  • 简介:那次大震之后,我一直想去汶川,这次,我终于来到了汶川。从213国道一路走来,处处都可以看到当年地震留下的痕迹。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崩塌的山体,淹没的道路,还有历经沧桑的岷江和当年险象环生的堰塞湖……

  • 标签: 汶川 大震 地震中心 震前的 外婆家 滚滚而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年前的5月12日,那场大地震突如其来,顷刻间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直到今天,一想到去年的那个时刻,我们的心依然疼痛,我们的血液依然滚烫,我们的目光依然焦灼。

  • 标签: 《汶川 你还好吗》 高中 作文 语文教学
  • 简介:当防空警报拉响,当所有车辆鸣笛,我们集体默哀,缅怀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至亲同胞。泪水在眼眶充盈,悲痛在心底蔓延,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黑色的5月12日,那个时间停滞的14时28分。天降大难,举国同殇,君若有知,享我蒸尝。汶川不要哭泣,因为祖国人民和你在一起;汶川不要放弃,请相信灾难已经过去。

  • 标签: 汉川 足球俱乐部 眼眶 防空 生命延续 车辆
  • 简介:“5·12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来临前夕,深圳青少年报记者随南山区卓雅小学师生来到汶川县龙溪小学,我们目睹了灾区浴火重生后的新面貌,聆听羌族孩子们童真的心声,见证了爱心的接力赛在这里继续。

  • 标签: 汶川县 接力 大地震 南山区 小学
  • 简介: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7.8级的地震,有些东西是金钱无法补偿的,  这次地震

  • 标签: 抗灾救灾汶川 汶川地震
  • 简介:潘岳五古哀悼诗的最大特色就是运用循环、反复的语言手段表现了他的矛盾多重性格和矛盾复杂心态,奠定了他在哀悼诗史尤其是悼亡诗史上的先驱地位:一是使“悼亡”成了悼妻的专称;二是开创了哀悼组诗的先河;三是形成了潘杨之好、潘鱼、潘岳悼亡等常用典故;四是《思子诗》开创了子女哀悼诗的先例。

  • 标签: 潘岳 哀悼诗 内涵 艺术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08年5月12日14时28,中国汶川爆发8级地震。面对生命毁灭,人们携手同心,抗震救灾,极尽人道救援,这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礼赞!这是全球公民对人类精神的崇高阐释!

  • 标签: 抗震救灾 中华民族 人类精神 生命
  • 简介:如果有关地震的消息不能迅速公布,有四川南充网友不仅发照片,诸多城市的网友纷纷发帖跟帖表示感到震感

  • 标签: 地震文章 文章地震 汶川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