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宋融融 徐九洋 刘红玉 徐逸天 常康 曹彬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3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大学医学部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所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北京100029,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中的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季节流行性和极强的传染性。在目前已知的四种类型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最大,也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小分子抗流感病毒药物陆续投入临床,为人类对抗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然而,流感病毒快速突变的特点使其逐渐对传统的抗病药物耐药,使得现有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有效性降低。因此,开发更多针对流感病毒感染的治疗药物仍然迫在眉睫。本文综述近年来新提出的小分子抗流感病毒药物,包括长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拉尼米韦,新型病毒聚合酶抑制剂巴洛沙韦、法匹拉韦、匹莫迪韦以及病毒核蛋白抑制剂、血凝素抑制剂等,简要介绍药物药理作用并总结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对未来流感治疗的研究进行展望,为今后抗流感病毒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流感病毒 抗病毒药物 治疗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肝功能衰竭等,因此对有抗病指征的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进行有效的抗病治疗,至关重要。我国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调整了治疗策略,并首次提出慢性乙肝临床治愈的评价指标。本文以新版指南为指导,参考相关文献,简述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治疗进展。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从2019年年底至今,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近三年,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由病毒带来的全球范围内人类公共健康危害事件。病毒属于微生物的一种,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组成,普遍存在在人类生活和自然界中。病毒主要是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播。通常,人们会通过佩戴口罩的方式阻断飞沫传播,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近年来,抗病涂料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应用技术。本文将基于病毒与细菌的对比,阐述抗病涂料的应用技术,探讨涂料的性能测试。

  • 标签: 抗病毒涂料 应用技术 性能测试
  • 简介: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结果与抗病疗效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肝活检的结果分为重、中、轻3组,3组患者均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mg/d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48周。结果重度组的HBV-DNA转阴率在各时间段均高于轻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在24周、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与重度组和中度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在24周、48周时的ALT复常率分别与重度组和中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炎症程度与抗病疗效有密切联系,肝炎分级在中度以上时抗病疗效更好。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病理结果 抗病毒 疗效 现对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1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的病理结果与抗病毒疗效关系进行探讨,旨在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与分析抗病西药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0年9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病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依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以每组50例分为对照与试验2组。对照组运用替比夫定进行治疗,试验组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不同药物对2组病人展开治疗,发现疗效无明显差异。并且,在治疗后,虽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但与另一组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运用抗病西药剂恩替卡韦以及替比夫定治疗,都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将此方式推广。

  • 标签: 抗病毒 西药剂 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艾滋病患者接收抗病治疗的免疫学效果,并分析其中影响免疫学效果的因素。方法对150例患者进行动态观察,观察各病例抗病治疗的免疫学效果,对年龄、性别、感染途径、WHO分期、是否摄入酒精、是否按医嘱服药、治疗方案、药物毒副作用等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艾滋病患者抗病治疗的因素。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饮酒与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无关(P>0.05),患者的感染途径、WHO分期、是否按医嘱服药、治疗方案和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均与患者的抗病治疗免疫学失败有关(P<0.05)。结论HIV/AIDS抗病治疗免疫学效果较好,但同时也应根据免疫学失败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治疗的成功率。

  • 标签: 抗病毒治疗 HIV AIDS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病治疗艾滋病伴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例艾滋病伴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CD4、CD8、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HIV-RNA病毒载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轻度血肌酐升高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艾滋病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应用HAART治疗能够有效保护或重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临床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并延长其生存周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艾滋病 肝功能异常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抗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率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乙肝病毒性肝炎抗病治疗中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慢乙肝病毒性肝炎 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剂量抗病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数据网、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4月9日相关文献。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文献数据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为效应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CI。结果最终纳入14项随机对照研究,共1 831例患者。与阿昔洛韦200 mg每日5次相比,800 mg每日5次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止疱时间(MD=-1.29,95%CI:-1.62~-0.96,P<0.001)、更快缓解疼痛(MD=-2.73,95%CI:-4.37~-1.09,P=0.001)、缩短结痂时间(MD=-2.42,95%CI:-2.96~-1.89,P<0.001),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R=1.64,95%CI:0.80~3.36,P=0.17);与伐昔洛韦300 mg每日2次相比,900~1 000 mg每日3次能提高治疗有效率(RR=1.17,95%CI:1.04~1.32,P=0.007)、缩短止疱时间(MD=-1.53,95%CI:-2.54~-0.51,P=0.003)、更快缓解疼痛(MD=-1.04,95%CI:-1.30~-0.77,P<0.001)、缩短结痂时间(MD=-1.78,95%CI:-2.80~-0.76,P<0.001)、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RR=0.28,95%CI:0.15~0.52,P<0.001),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R=1.47,95%CI:0.93~2.32,P=0.10)。在免疫受损的患者中,与伐昔洛韦1 000 mg每日3次相比,2 000 mg每日3次不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250、500、750 mg每日3次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带状疱疹中,800 mg阿昔洛韦每日5次,900~1 000 mg伐昔洛韦、250 mg泛昔洛韦每日3次在带状疱疹抗病治疗中是更好的选择。

  • 标签: 带状疱疹 抗病毒药 不同剂量 荟萃分析
  • 简介:目的对乙肝患者抗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护理干预措施加以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4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问卷调查,以了解影响其抗病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之上,对对照组患者予以综合性护理干预,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影响抗病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主要有:11例对治疗缺乏信心,19例擅自停药,14例对药物有质疑,7例经济因素,19例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不足,14例其他因素;而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依从率(90.0%)高于实验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乙肝患者抗病治疗依从性的因素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对乙肝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乙肝 抗病毒 依从性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抗病药物(DAAs)治愈的初治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自然杀伤(NK)细胞的功能变化特点及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gMDSCs)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7 年1月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经DAAs治愈的13例初治CHC患者 [男6例,女7例,年龄21~65(37±14)岁],13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男6例,女7例,年龄21~57(36±11)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AAs治愈过程中外周血NK细胞和CD56bright、CD56dimNK细胞亚群,以及gMDSCs的免疫学特点。分析gMDSCs与NK细胞及其各亚群功能变化的相关性。通过NK细胞和gMDSCs共培养实验观察gMDSCs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其相关机制。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HC患者治疗前NK细胞及其CD56bright亚群、CD56dim亚群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降低[M(Q1,Q3)][3.182(2.757,4.237)比6.675(4.476,8.280),1.434(1.127,2.434)比3.045(1.680,4.856),2.611(1.749,3.498)比5.160(4.232,7.683)],CD107a的分泌增强[9.314(7.838,13.543)比3.480(2.938,6.824),2.544(1.366,4.768)比0.552(0.408,1.560),10.339(9.145,12.534)比3.488(3.117,5.651)](均P<0.05),gMDSCs的百分比和血浆精氨酸酶Ⅰ(arginase Ⅰ)浓度增高[7.050(4.180,12.538)比1.440(0.444,2.261),114.278(68.492,163.724)比64.753(50.809,93.278)] (均P<0.05);抗病治疗后,NK细胞及其亚群产生IFN-γ能力明显增强、CD107a的表达显著下降,gMDSCs的百分比和血浆arginase Ⅰ浓度明显降低(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NK细胞和CD56dimNK细胞亚群产生IFN-γ的水平均与gMDSCs百分比呈负相关(r分别为0.668、-0.750,均P<0.05);随着gMDSCs百分比的增加,NK细胞及其亚群释放CD107a的水平逐渐升高,且CD56brightNK细胞脱颗粒能力与gMDSCs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r=0.711, P=0.021)。将NK细胞和gMDSCs共培养发现gMDSCs可抑制NK细胞IFN-γ的表达;阻断arginase Ⅰ途径可显著提高NK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结论CHC患者外周血gMDSCs可通过arginase Ⅰ途径抑制NK细胞的功能,DAAs治愈的CHC患者gMDSCs百分比下降,NK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肝炎,丙型,慢性 直接抗病毒药物 自然杀伤细胞 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病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在中国27家三级甲等医院筛选流行性感冒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抗病颗粒试验组或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对照组,每组计划入组受试者200例。试验组给予抗病颗粒(每次18 g,每日3次)及磷酸奥司他韦模拟剂口服,对照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每次75 mg,每日2次)及抗病颗粒模拟剂口服,疗程均为5 d。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中医证候积分改变、其他重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抗病颗粒试验组和磷酸奥司他韦对照组疗效指标差异,同时监测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评估抗病颗粒的安全性。结果共入组受试者393例,抗病颗粒试验组195例,完成试验191例(97.95%)。磷酸奥司他韦对照组198例,完成试验195例(98.48%),两组脱落率和剔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分析数据集(FAS)中试验组年龄(34.9±14.4)岁,男性83例(42.78%);对照组年龄(33.3±13.5)岁,男性78例(39.59%)。两组受试者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查、病毒病原学检测、基线中医证候总分及各单项症状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试验组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M(Q1,Q3)为3.0(3.0,4.0) d,对照组为3.0(3.0,4.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退热时间M(Q1,Q3)试验组为34.0(20.3,49.0) h,对照组为36.5(19.6,48.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颗粒在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中医证候疗效、多数重要临床症状消失率等方面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疗效相当(P>0.05),且抗病颗粒组第3天的头昏、胸闷症状消失率优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组(P<0.05)。结论抗病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相当,且药物安全性良好。

  • 标签: 流感, 人 抗病毒颗粒 有效性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