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台湾新诗十家论》是陶保玺以台湾新诗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十大代表人物为研讨对象的诗论专集。这是陶保玺回报台湾诗坛的一份厚礼,也是台湾乃至大陆诗学研究领域的又一引人注目的贡献。需要说明的是,陶保玺对台湾一实力派诗人的景仰与青睐并不是偶然的,早在写作《新诗大千》的上个世纪90年初期,他就把目光投向了台湾诗人群体,并从中甄选了10余位诗人诗作作为该书新诗诗体结构(即形象思维结构和诗人情感结构形态的典型范例)的阐释对象,

  • 标签: 《台湾新诗十家论》 诗人群体 陶保玺 逃亡 《新诗大千》 新诗创作
  • 简介:埃默森在跟豪厄尔斯一次谈话中说,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一个“丁当诗人”(TheJingleMan)。这大大贬低了爱伦·坡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和他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我们知道,埃默森与爱伦·坡都是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伟大诗人。但是他们的创作指导思想是不完全一致的。爱伦·坡反对“说教式”的诗歌。他认为诗歌既不能用以教训人,也不能用以劝诫人;而是应当以其自身的真与美去感化人,以其真实情感去陶冶人的性情。相反,埃默森则把自己的诗歌视做传播真理的媒介。他反对爱伦·坡的唯美主义

  • 标签: 爱伦·坡 浪漫主义文学 诗歌形式 埃默森 十九世纪 美国文学史
  • 简介:1999年8月号《诗刊》上,有一篇古马先生的文章:《他们与诗歌一起活着——兰州诗群随录》。文章中有这么一段:娜夜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多年前,她和阿信应西宁某家报社朋友的邀约去玩,顺便也想拜访生活在那座城市的诗人昌耀。在酒桌上,为维护他所尊敬的诗人昌耀先

  • 标签: 文字 兰州 昌耀 诗歌 报社 朋友
  • 简介:晚唐诗人张祜诗简论吴在庆观存张枯名下的诗歌有四百六十多首,除一小部分乃他人之作混人外,其余是可靠的。这些诗歌是丰富多彩的,有山水寺庙题咏,宫庭及宫女生活的记述,有友朋送别及投献述怀之篇,也有感怀咏史怀古,以及描绘自己乡居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怀才不...

  • 标签: 晚唐诗人 山水寺庙 张祜 题咏 皮日休 中晚唐
  • 简介:“镰”,一件普通的农具,一直和“乡土诗人”连结在一起,就不那么普通了。作者把这种连结“演绎”得简洁、形象,于是,如干柴迸发的火焰,便有了这些诗句:

  • 标签: 《镰·乡土诗人》 中学 语文 教学 阅读 李钧
  • 简介:创作生涯接榫两个世纪的叶芝(WilliamButlerYeats,1865—1939),是著名爱尔兰诗人和剧作家,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早年即寄情于诗歌,发起成立诗人俱乐部,并积极支持爱尔兰自治运动,筹建剧院,上演反映爱尔兰历史的戏剧。他一生诗风所经历的变化,都与他在文学上接受的影响以及个人生活经历和文学实践息息相关。由于倡导诗歌语言的梦幻飘渺,逗人遐思,早期诗歌笼罩着扑朔迷离的神秘面纱;中期诗歌语言明快,

  • 标签: 诗歌语言 个人生活经历 文学实践 叶芝 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象征主义
  • 简介:北宋诗人徐积用韵研究张令吾1.1徐积(1028-1103),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著有《节孝集》30卷,《宋史》卷459有传。他的作品很有特色,苏轼称“其诗文则怪而放,如玉川子(卢全)”。徐积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度过...

  • 标签: 《广韵》 徐积 欧阳修 《古汉语研究》 借韵 用韵研究
  • 简介:间接使用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文章从语用学角度,通过“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意理论”,对听力的真实语料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了设置言外之意的四种常用手段。此研究封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训练和测试等均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 标签: 听力理解 言语行为 会话含意 语用分析 含意推理
  • 简介: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中间语言所起到的作用已然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中间语言的定义、特征、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和研究势必会进一步推动二语习得相关研究的进展,也会为学习者提供更好、更准确的学习指导。

  • 标签: 二语习得 中间语言 中国人日语学习者
  • 简介:初唐诗人于声律、意境、情思等方面积极思考、多方尝试,经过积极探索,为盛唐气象的到来做了充分准备。文章四友、初唐四杰等人从创作数量到质量上都较前人有所突破,为沈佺期、宋之问最终完成律诗的定型奠定了基础。陈子昂首次明确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结合起来,使唐诗内容里注入了'风劲骨力',为'盛唐气象'的到来从内涵上做好铺垫。刘希夷和张若虚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结合',开拓了初唐诗境。经过初唐几代诗人的不懈努力,唐诗逐渐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境界,迈向盛唐的辉煌。

  • 标签: 初唐诗人 盛唐气象 声律 风骨
  • 简介:南社诗人苏曼殊、叶玉森、杨铨分别于1911年、1913年、1914年各自发表雪莱译诗一首,是为中国翻译雪莱之发端。通过对三首译诗和雪莱原诗文本及文本外因素的描写性研究发现,在初始常规层面三位译者的翻译均以译诗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性为重,基本常规层面翻译选材功利性不强,操作常规层面翻译全面归化,因袭古诗形和文言,不拒白话。三首译诗与三位译者主流文学活动均关联不大,反响寂寂,却为雪莱诗在中国的百年翻译悄然拉开序幕。

  • 标签: 南社诗人 翻译雪莱 描写性研究
  • 简介:“喻”一格,早已有人提出过。有人认为喻就是借代的一种①,有人认为所有的借喻都是喻②,也有人认为喻包括用事物特征代替事物本身的借代和部分借喻③。我们所说的喻则足在某个比喻的基础上,以喻体直接称某人或事物所构成的。例如;(1)S国的外籍教练,那个壮得象北极熊一般的家伙,和身边的两个人迅速交换一下眼色,当即打了个手势,要了“暂停”,将本国运动员叫到场边。

  • 标签: 喻代 事物特征 外籍教练 北极熊 运动员 借代
  • 简介:以触视盲人的听觉和触觉比视力正常的人更好吗?在外行人当中这种观点是普遍存在的。与之相反,很多科学家至今认为,只有在儿童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一个感官的障碍可以通过剩余的其它感官的敏锐化得到补偿。Bethesda(马里兰)国家健康研究所的一个工作小组现...

  • 标签: 视觉皮层 视觉感觉 儿童发展 健康研究 《自然》 脑区域
  • 简介:在全球国际发展援助体系中,德国以其区域覆盖广、利益兼顾平衡、专业性突出而独特于其他发展援助国家,本文梳理了德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及其组织机构的演化,并对德国对外援助的动因与偏好进行了客观分析。此外,文章在采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德国对外援助的地理分布和渠道分配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文章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提出了德国对外援助所面临的挑战。

  • 标签: 发展援助 德国 中间道路
  • 简介:希什金是俄罗斯19世纪下半叶巡回画派中颇负盛名的风景画家,毕生主要研究和描绘俄罗斯北方的森林原野。通过大自然题材,希什金真实而充满诗意地再现了俄罗斯的美丽富饶。这既为他本人在俄罗斯绘画史上赢得了光荣的一席之地,也得到了世界各地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广泛地喜爱。

  • 标签: 希什金 大自然 风景画
  • 简介:从文献材料可知,宋人不但将叶音用于解说古诗用韵,也用于当时诗歌创作之中。宋代实际有“古音叶音”与“作诗叶音”两种叶音法。宋人诗歌创作叶韵实例,所叶之音都有其文献记录或实际语音的根据。因此,诗歌创作叶音与古诗叶音一样,都只是标志突破礼韵规范的“多音定读”以谐韵而已。两种叶音的精神相通。文章还分析了两种叶音的差异,指出要全面了解宋代叶音,就不可忽视“作诗叶音”现象。

  • 标签: 宋代 诗歌创作 叶音 通语 方音
  • 简介:80年的中国修辞学:它10年来的开拓与发展超过了以往几十年,出现引人注目的整体大跃动。在修辞学进步与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停滞与危机,主要表现为:广、深度发展失调,一条腿过长,一条腿过短。当前既要解决广度膨胀过速的问题,划清修辞与非修辞的界限,收缩范围,

  • 标签: 中国修辞学 80年代 90年代 主要表现 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