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埃默森在跟豪厄尔斯一次谈话中说,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一个“丁当诗人”(TheJingleMan)。这大大贬低了爱伦·坡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和他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我们知道,埃默森与爱伦·坡都是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伟大诗人。但是他们的创作指导思想是不完全一致的。爱伦·坡反对“说教式”的诗歌。他认为诗歌既不能用以教训人,也不能用以劝诫人;而是应当以其自身的真与美去感化人,以其真实情感去陶冶人的性情。相反,埃默森则把自己的诗歌视做传播真理的媒介。他反对爱伦·坡的唯美主义

  • 标签: 爱伦·坡 浪漫主义文学 诗歌形式 埃默森 十九世纪 美国文学史
  • 简介:1999年8月号《诗刊》上,有一篇古马先生的文章:《他们与诗歌一起活着——兰州诗群随录》。文章中有这么一段:娜夜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多年前,她和阿信应西宁某家报社朋友的邀约去玩,顺便也想拜访生活在那座城市的诗人昌耀。在酒桌上,为维护他所尊敬的诗人昌耀先

  • 标签: 文字 兰州 昌耀 诗歌 报社 朋友
  • 简介:晚唐诗人张祜诗简论吴在庆观存张枯名下的诗歌有四百六十多首,除一小部分乃他人之作混人外,其余是可靠的。这些诗歌是丰富多彩的,有山水寺庙题咏,宫庭及宫女生活的记述,有友朋送别及投献述怀之篇,也有感怀咏史怀古,以及描绘自己乡居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怀才不...

  • 标签: 晚唐诗人 山水寺庙 张祜 题咏 皮日休 中晚唐
  • 简介:“镰”,一件普通的农具,一直和“乡土诗人”连结在一起,就不那么普通了。作者把这种连结“演绎”得简洁、形象,于是,如干柴迸发的火焰,便有了这些诗句:

  • 标签: 《镰·乡土诗人》 中学 语文 教学 阅读 李钧
  • 简介:北宋诗人徐积用韵研究张令吾1.1徐积(1028-1103),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著有《节孝集》30卷,《宋史》卷459有传。他的作品很有特色,苏轼称“其诗文则怪而放,如玉川子(卢全)”。徐积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度过...

  • 标签: 《广韵》 徐积 欧阳修 《古汉语研究》 借韵 用韵研究
  • 简介:初唐诗人于声律、意境、情思等方面积极思考、多方尝试,经过积极探索,为盛唐气象的到来做了充分准备。文章四友、初唐四杰等人从创作数量到质量上都较前人有所突破,为沈佺期、宋之问最终完成律诗的定型奠定了基础。陈子昂首次明确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结合起来,使唐诗内容里注入了'风劲骨力',为'盛唐气象'的到来从内涵上做好铺垫。刘希夷和张若虚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结合',开拓了初唐诗境。经过初唐几代诗人的不懈努力,唐诗逐渐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境界,迈向盛唐的辉煌。

  • 标签: 初唐诗人 盛唐气象 声律 风骨
  • 简介:南社诗人苏曼殊、叶玉森、杨铨分别于1911年、1913年、1914年各自发表雪莱译诗一首,是为中国翻译雪莱之发端。通过对三首译诗和雪莱原诗文本及文本外因素的描写性研究发现,在初始常规层面三位译者的翻译均以译诗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性为重,基本常规层面翻译选材功利性不强,操作常规层面翻译全面归化,因袭古诗形和文言,不拒白话。三首译诗与三位译者主流文学活动均关联不大,反响寂寂,却为雪莱诗在中国的百年翻译悄然拉开序幕。

  • 标签: 南社诗人 翻译雪莱 描写性研究
  • 简介:希什金是俄罗斯19世纪下半叶巡回画派中颇负盛名的风景画家,毕生主要研究和描绘俄罗斯北方的森林原野。通过大自然题材,希什金真实而充满诗意地再现了俄罗斯的美丽富饶。这既为他本人在俄罗斯绘画史上赢得了光荣的一席之地,也得到了世界各地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广泛地喜爱。

  • 标签: 希什金 大自然 风景画
  • 简介:从文献材料可知,宋人不但将叶音用于解说古诗用韵,也用于当时诗歌创作之中。宋代实际有“古音叶音”与“作诗叶音”两种叶音法。宋人诗歌创作叶韵实例,所叶之音都有其文献记录或实际语音的根据。因此,诗歌创作叶音与古诗叶音一样,都只是标志突破礼韵规范的“多音定读”以谐韵而已。两种叶音的精神相通。文章还分析了两种叶音的差异,指出要全面了解宋代叶音,就不可忽视“作诗叶音”现象。

  • 标签: 宋代 诗歌创作 叶音 通语 方音
  • 简介:歌豪通押是宋代闽音的特点,主要反映在闽籍文士的用韵中,文章发现在宋代四川籍诗人用韵中,这种情况也有十多例,这是同时期其他地区的诗文用韵中少有的现象.

  • 标签: 川籍诗人 用韵 歌豪通押
  • 简介:文章以"数理统计法"分析两汉时期各韵部的历时演变以及音变条件,检讨"鱼歌"、"侯鱼"、"支歌"、"脂微"、"东阳"、"阳耕"、"真文元"、"质物"、"祭(月去)叶"等合韵关系,此外也对上古的"重韵问题"提出看法。

  • 标签: 数理统计 上古韵 合韵 重韵 两汉诗
  • 简介:清代诗人黄恩彤的《昭君咏》是一首角度新颖的诗作。作者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人物性格分析着眼,指出昭君出塞不同于西汉前期的"和亲",导致昭君最终被遣的主要原因是汉元帝性格的优柔寡断,这对昭君题材诗歌的主题是一个拓展。此诗实为一篇诗歌形式的史论,是史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在今天的昭君文化研究中,区分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是必要的,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应各有侧重,但二者之间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我们对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应该同样重视,对相关的资料也应该同样珍惜。

  • 标签: 《昭君咏》 黄恩彤 性格悲剧 历史与文学
  • 简介: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

  • 标签: 诗歌 翻译 知行
  • 简介:我的第三部诗集《鄂西倒影》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于2000年7月荣幸地获得首届“湖北文学奖”,10余位全国著名诗评家都给予了该诗集极大的关注,纷纷撰文推介,其盛况在近几年的诗界还是少见的。应《写作》杂志编辑之约,现写下我对诗歌创作的一些认识。

  • 标签: 诗集 《鄂西倒影》 创作个性 诗评 文学奖 诗人
  • 简介:探讨作为诗人的斯蒂芬·克莱恩及其对美国诗歌的贡献。作者围绕克莱恩诗作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段,通过详细分析他的多首作品,试图说明作为诗人的克莱恩与作为小说家的克莱恩同样在美国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同样值得我们予以应有的关注。

  • 标签: 斯蒂芬·克莱恩 自然主义 实验性
  • 简介:本文从多种角度讨论了美国年轻女诗人马多克斯诗歌中的后现代性问题。通过讨论,本文认为,马多克斯诗歌中的后现代性:1)蕴藏在抽象之中;2)蕴藏在人体与诗歌文本的结合之中;3)表现在语言的难以把握之中。

  • 标签: 马多克斯 后现代性
  • 简介:《台湾新诗十家论》是陶保玺以台湾新诗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十大代表人物为研讨对象的诗论专集。这是陶保玺回报台湾诗坛的一份厚礼,也是台湾乃至大陆诗学研究领域的又一引人注目的贡献。需要说明的是,陶保玺对台湾一代实力派诗人的景仰与青睐并不是偶然的,早在写作《新诗大千》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把目光投向了台湾诗人群体,并从中甄选了10余位诗人诗作作为该书新诗诗体结构(即形象思维结构和诗人情感结构形态的典型范例)的阐释对象,

  • 标签: 《台湾新诗十家论》 诗人群体 陶保玺 逃亡 《新诗大千》 新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