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试图澄清文本被给予时间意识的基本方式.在柏格森和胡塞尔时间哲学的基础上,笔者试图描绘时间意识的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根据柏格森的观点,对象在时间中的原初给予并非一些同质的、数学性的“点”在一个同质中介中的单纯并列,而是一些不同质的感知的整体,柏格森将这种整体称为“延续”.进一步讲,根据胡塞尔的观点,不同符号乃是在时间意识中被联结的:他把这种原初的时间意识描绘为一个由前瞻和后顾所组成的场域,而解释行为则主要是一种前瞻.本文的第二部分将着重描述这种作为前瞻的解释行为的诸种特质,包括以一种消极综合的方式作为其引导的过去经验,它在不同文本层面上的具体面貌,以及其“期待”落空的诸种可能.

  • 标签: 现象学 时间意识 解释 胡塞尔 柏格森 符号学
  • 简介:本文对罗兰·巴尔特的著作《小说的准备》进行了讨论,该书是他1978-1980年间任教于法兰西学院时两门课程的讲义集.这两门课程为作者在这部最后的文集中提出的小说的新视角勾勒出了大致的轮廓,这种视角和以往的文学批评,以及传统文本分析的视角都不同.传统的文本分析将小说视为既定的、已经写成的文本:从这一视角而言,小说是已成的“事实”;它也由此被置放在历史或结构的框架下加以检视和分类,并且被认为是旨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构成文本的能指的真正所指”?与此不同的是,巴尔特的看法为文本的新关系打开了可能:文本的核心问题不再是“作者”,而是书写欲望的主体.

  • 标签: 欲望 事件 界限 小说 主体
  • 简介:本文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比考察了英、韩、日、蒙、印尼语背景CSL学习者8个表时间的量度形容词混淆的分布特征与成因.研究发现: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混淆词在误用方向、词际关系、混用频次和比率上都有一定差异;词语混淆受到目的语同义词关系和母语多重因素影响,在母语方面,英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对译词相同和母语表达方式误推;韩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词义位误推、同根词干扰和组配关系误推;日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同形汉字词;蒙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词义位误推;印尼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方言误用、母语词义位误推和同根词干扰.

  • 标签: CSL学习者 时间量度形容词 词语混淆 分布与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