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音是非常有个性、有特点的一个乐种。听过音的人,不论喜不喜欢,都无法否认音之特别。缓慢、从容、优雅,是音给人的最初感受,而这种感受容易引发两种极端反应,一种被深深吸引,认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另一种则失去耐心,认为这种音乐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传统音主要用于人们修身养性、自娱自乐,所以南音人不会迎合他人喜好而改变音。当前那些加快速度,加入各种表演,融合了舞蹈、身段等因素,以满足大众审美的音,

  • 标签: 音乐特点
  • 简介:音纳入学校传承,是音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里程碑式事件。这意味着音从原本自生自灭的民间传承,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有经费支撑的国家教育体系。在当前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中,原本草根的民间音乐一跃而为学校教学内容,甚至成为一种特色专业,无疑是对音的最大支持和肯定。

  • 标签: 学校教育 南音 传承 国家教育体系 民间音乐 教学内容
  • 简介:福建音位于我国东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于宋,它是中原音乐文化与闽南当地民间音乐融合,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叙事特性的音乐体裁。它的唱腔婉转细腻,节奏徐缓、曲调优美、善于抒发人们的内心感。音乐结构乃万物存在的方式和载体,是自律并具有形式化的各结构元素相互关系的总和。结构是动态、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具有构筑独立于外界的规律并具有自身特征的形式化内容。福建音的音乐结构经过历代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历练洗礼,逐渐形成一套以滚门为核心,含管门、撩拍、滚门、曲牌、乐曲等具体层次的曲目分类系统。它们之间按照重属逻辑关系彼此互相制约,互相渗透。

  • 标签: 音乐结构 福建南音 中国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 音乐文化 音乐体裁
  • 简介:長期以來,人們對宋代戲《趙貞女》故事由何而來衆説紛紜。本文嘗試採用民間故事創作的視角,考察《趙貞女》的故事原點、情節模式、情節單元。以趙貞女爲代表的早期戲婚變故事,體現了鮮明的民間故事創作风格。它們依託於科舉時代的家庭文化背景,對應了素樸普遍的民衆情感。在具體故事形成過程中,創作者又向廣袤的民間故事傳説取源,選擇有用的情節單元,加以移植與聚合,生成新的故事内容。

  • 标签: 趙貞女 故事形成 故事原點 情節單元 民間創作
  • 简介: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音琵琶”与“北琶”同为民族弹拨乐器,它们是历史上同类乐器发展的分支产物,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与异同。本文拟从两者主要演奏技法的异同点进行阐述,相对保守传统的琶能否借鉴北琶的经验,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 标签: 南音琵琶 北琶 演奏技法 比较
  • 简介:远在异国的游子归家,故乡已不是当年的样子,一次寻根似的行走,用影像记录与填补故乡的模样。

  • 标签: 故乡
  • 简介:音清唱剧《金石吟》以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具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诚合作的《金石录》而命题。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养,早有诗名。18岁时,李清照嫁给金石考据家、太学生赵明诚,夫妇间伉俪情深,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共同从事金石研究,校勘古籍。康靖之变,她随夫流落江南,备尝离乱之苦。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病故。此后李清照虽颠沛流离,但仍然以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的未竞之功。《金石吟》全剧由序曲、神仙眷侣、断肠天涯、梦中相会、尾声五部分组成,纵观全剧,不仅具有极高的欣赏性,更具有人性美、文学美、音乐美、视觉美四大特点。

  • 标签: 《金石录》 清唱剧 南音 李清照 赵明诚 家庭教养
  • 简介:书法史上论及晚明书法家时向有邢、董、米、张之说。其中,邢、董二家又有“北邢董”之说。

  • 标签: 历史内蕴 晚明 书法家 书法史
  • 简介:考察南戲的體制規律,可從《永樂大典戲文三種》順流而下一探究竟。通過劇本比較,可見戲的"開場"與"段落"如何逐步演變,至明代不同時期刊刻之劇本趨向規範的進程。戲的"開場",最大演進在開演前寫於招子上的"題目",至宣德本《金釵記》、成化本《白兔記》已被挪後,成爲副末宣念的"下場詩"。此外,受到話本小説"分段結構"的影響,原本"不分段落"的宋元戲,至明刊劇本始見分齣定目、分卷析本,積極意義除了因應實際演出的天數,方便作者、演員、觀衆指稱特定情節,還可使故事情節依次推進,條理脈絡更加清晰,亦即强化了戲曲的"結構"──"排場"之調度。

  • 标签: 南戲 劇本體制 戲曲排場
  • 简介:学术研究就像登山,往目标攀爬的路途中,会不时为其他瑰奇的景致吸引。我因关注大村西崖,遇到一些内野皎亭的资料。觉得有必要对这位东瀛的藏书家和南画家的生平行迹略作稽考,既发潜德之幽光,又可蠡测20世纪上半叶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 标签: 创作 收藏 汉籍 学术研究 文化交流 20世纪
  • 简介:2018年11月2日至5日,为纪念著名戏史专家钱扬先生120周年诞辰,由平湖市委、平湖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及浙江传统戏曲研究与传承中心联合主办的'钱扬学术成就暨第八届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平湖隆重举行.

  • 标签: 钱南扬 戏曲史 学术成就 国际学术研讨会
  • 简介:戲《張協狀元》,内述"九山書會,近目翻騰",其中第二十六齣由丑扮村夫唱兩支【吴小四】曲,丑並稱此二曲"我弗做,是我書院中雙老哥做"。"書院"即書會。據此,《張協狀元》的作者應是南宋時期温州九山書會裏一位姓雙的書會才人。今再對此説作補證,並回應有關質疑。

  • 标签: 張協狀元 南戲 書會 雙才人
  • 简介:能看得懂倪宽书法创作的人,可能对倪宽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有想法,气息不一般.同时可能还会去琢磨:他怎么会这样写?是怎么写出来的?确实,倪宽的作品中,经常透出大部分书家笔下没有的奇崛而古穆、静逸又峻劲的风神意态,很容易将你拉进一种情境之中诱你细嚼慢品,而后沁人心脾,而后也就让你从内心冒出“高人”的赞叹.

  • 标签: 书法作品 风神 书法创作
  • 简介:高县广河船工号子历史悠久,是川江号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千百年来船工们在广河上为生存而拼搏、为发展而付出的鲜活写照,见证了高县广河水路运输的历史发展与商贸繁荣,是川民歌中的瑰宝。《起篙竿开船》是流行于高县广河流域的船工号子,用于船起航始离码头时演唱,内容丰富、调式特殊、语言风趣,极具川地方特色。分析其艺术特征,对了解广河流域文化、研究川江船工号子、传承和保护优秀地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高县南广河 船工号子 《起篙竿开船》
  • 简介:1.《戏水》周佳彤4岁辅导教师:韩菲菲四岁的幼儿还处在图式期,幼儿把日常看到的事物自由自在地以图形式画出来,通过涂涂画画提高幼儿脑、眼、手的协调能力,提高认知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训练和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周佳彤小朋友画的是一群天鹅戏水的场景,写意式的造型,生动的动态,欢快的笔触似天马行空。

  • 标签: 获奖作品 艺术展 美术 少儿 老师 形象思维能力
  • 简介:201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哈密市五堡乡艾斯克霞尔墓地,发现了11件箜篌。这是自1996年新疆且末首次发现中国出土箜篌以来,发掘数量最多的一次。墓地时间断代为“公元前8—5世纪”,箜篌时间断代为“公元前7—6世纪”。除了数量之最,艾斯克霞尔箜篌还是集刻绘装饰、琴颈弦杆一体、共鸣箱尾端带有骆驼造型装饰、粘贴与绳捆混合蒙皮(发掘者认为)、具有明显拜火崇拜等特征于一身的出土箜篌。可见,其考古价值、历史意义非同一般。

  • 标签: 箜篌 音乐考古 艾斯克霞尔南 拜火
  • 简介:清末民初,很多粤港地區發行的報刊都刊登過粤謳、音、龍舟歌等,《時事畫報》是其中發表數量較多的刊物之一。兹輯録整理《時事畫報》從1905年創刊至1913年停刊期間發表的説唱作品,計粤謳127首、音60首、龍舟歌11首和板眼7首。這些都是當時的新作,可爲現存廣府説唱目録補充新的篇目。

  • 标签: 時事畫報 粤謳 南音 龍舟歌
  • 简介:现存最早的琵琶谱及若干种乐器谱保存在日本,还有日本人用这些谱式传写编撰的新谱集。时间集中在8—14世纪初。在中国12世纪中期,姜夔用一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半字谱记写他的自度曲。这种记谱体系至今仍然保留在北方笙管乐种中,呈活态传承,却从未出现在日本的藏本中。通过对写本面貌及背景的分析,文章提出一个观点,即至晚在九世纪初,中国宫廷燕乐音乐已经通行半字谱并逐渐成为雅俗并用的谱式。对这种谱式的剖析延伸到西安鼓乐和南音。

  • 标签: 半字谱 工乂谱 宫调 西安鼓乐 弦管(南音)
  • 简介:以南传佛教课诵仪式音声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根据笔者2012-2017年间在中缅边境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镇的持续调查,从课诵仪式套曲及诵经音声的风格变迁中发现问题,确立跨界研究需要探讨的具体知识情境。进而结合传佛教整体文化观和整体史观,建立历时一共时的纵深线索,进行比较分析,追溯解读变迁成因,书写中、缅两个边境市(县)跨界音乐文化个案微观研究的历史音乐民族志。该研究一方面通过诵经音声与信仰语境、仪式行为的同构,强调音乐产品的实证性;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更广泛的中国传佛教课诵音声传统与变迁问题的缩影。由此,希望能够对传佛教跨界音乐文化的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并为当代音乐文化传统与变迁的研究提供可资比较的视野。

  • 标签: 南传上座部佛教 仪式音声 变迁 跨界比较研究 历史音乐民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