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以藏传佛教的葛根庙和汉传佛教的'妙法禅寺'以及体现蒙藏汉文化融合的梅力更召作为案例来分析佛教音乐与草原文明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了佛教及其音乐传入草原后,经过发展演变在草原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草原文明的一部分。这集中体现在敖包、成吉思汗祭祀和草原和谐社会构建等草原文明再生产诸多方面。

  • 标签: 佛教音乐 藏传 汉传 草原文明 再生产
  • 简介:济宁是黄易的第二故乡。自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嘉庆七年(1802),他在此为官生活了二十余年,直至去世。其间他以济宁为出发地,调查山东诸多文物石刻,发掘武氏祠、寻访汉魏碑刻、北朝佛教摩崖刻经等等,通过各种方式拓取、收集大量碑刻、摩崖拓片,并进行研究题跋。

  • 标签: 摩崖刻经 佛教 北朝 黄易 邹城 第二故乡
  • 简介:座椅是中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类高坐具,它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起居方式,其来源与印度佛教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印度早期佛教中的座椅图像进行研究,可以追溯中国座椅的来源以及椅背拏具图像的传播。早期佛教座椅,承载更多的是宗教象征功能,参照现实生活原型为蓝本。椅座上的装饰源于佛传故事,寓意佛陀对众魔的征服,后世发展为定型图式,广为流播。在印度,僧人们使用专门的禅坐绳床,将座椅的精神寓意转化为生活功用,对中国唐宋高坐具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丝印度 佛教 拏具 绳床
  • 简介:宋代巴蜀地区佛教活动兴盛,特别是以大足、安岳为中心的摩崖石刻而闻名,而大量极富特色的石室墓葬雕刻中的佛教文化题材也是宋代作为佛教发展高峰期的典型例证。在墓葬中通过石刻这种艺术化的表现方式,表达了区域宋人对佛教净土、往生等观念的理解,也集中体现了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和超越生死、趋吉避凶的本能追求。

  • 标签: 宋代 巴蜀地区 墓葬石刻 佛教因素
  • 简介:伴随着书法展览评审机制的改革和书家精品意识的崛起,基于参展而创作的书法作品在新时期被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而源于展厅要求和围绕视觉效果进行的书法创作在新的审美需求下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 标签: 书法创作观 精品意识 书法展览 书法作品 审美需求 视觉效果
  • 简介:五音戏版《云翠仙》改编自《聊斋俚曲》中的同名作品,其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改革,可谓五音戏向现代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该戏不仅在内容上有所革新,同时在灯光舞美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创新。

  • 标签: 五音戏 《聊斋志异》
  • 简介:魏晋“人的自觉”孕育和催生了文化与艺术上的自由空间,魏晋至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兴盛和发展正得益于这一自由的文化氛围。北魏佛教艺术的繁盛和广泛传播,多变的造像样式与丰富的审美意蕴的生成,同样依赖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从魏晋“人的自觉”这一社会思潮的视角探寻北魏佛教艺术的精神内涵,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考究当时的思想观念、理想诉求、习俗风尚、审美意识等精神风貌。

  • 标签: 人的自觉 北魏 佛教艺术 精神风貌
  • 简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作为一位精通诗文书画的著名文人,苏轼(1037—1101)曾为韩、李思训、吴道子、徐熙、文同、郭熙、王诜、李公麟、惠崇等多位唐宋著名画家写过题画诗。其中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和《惠崇〈春江晚景〉》,尤为脍炙人口。

  • 标签: 吴道子 文人画观
  • 简介:对于大多数我们来说,去看《安提戈涅》(Antigone)的演出是一种"艺术"体验,就像在星期六晚上去听交响乐或看巴蕾剧一样。但是古雅典人看《安提戈涅》时,首先是将其当作宗教政治节日(一年一次的城市酒神节)的组成部分。公民从市政厅那里领到门票,和他们各自的政治"部落"坐在一起,就如他们在同一个竞技场举行的公民集会所做的一样。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祭司在巨大的圆形露天剧场的祭坛上扮演着牺牲,坐在前排的特别雕塑的座位上。

  • 标签: 诗人形象 纯艺术 罗马帝国 希腊人 亚里士多德 雅典娜
  • 简介:中国人对于艺术内容、形式与客观物象的关系问题研究甚早,南齐时的理论家谢赫在其名著《画品》中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摹写是也。”),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应物象形”。

  • 标签: 雕塑艺术 “应物象形” 艺术内容 关系问题 客观物象 气韵生动
  • 简介: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几部西洋歌剧中,普契尼的“图兰朵》可能排名第一,因为它取之于中国题材,其中的《茉莉花》旋律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因此2018年沪上演出的第一部歌剧——由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并作为上海大剧院20周年庆典系列演出的开幕大戏《图兰朵》。

  • 标签: 《图兰朵》 上海歌剧院 上海大剧院 20周年庆典 中国题材 《茉莉花》
  • 简介:一、“三条主线”让剧情跌宕起伏编剧总是绞尽脑汁,想让剧情变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其实,这是考验编剧实力和技巧的。《胡普伢》是由老编剧王自诚和太湖县编剧何慧冰两人数易其稿,历经近一年时间创作完成的。

  • 标签: 现代戏 编剧 太湖县 跌宕 剧情
  • 简介:嘲弄从来都不是一种很好的对话姿态,更无法让我们放开心胸、看清别人和自己。面对韩国电影,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因为新作《烧仓房》,李沧东导演近日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很大众化的导演,虽然频获大奖,但内敛而深刻的影片风格、始终坚持对人性的探问,都让这位导演的影片不会在追求感官刺激的当下大红大紫。

  • 标签: 韩国电影 李沧东 导演 《诗》 诗歌 影片风格
  • 简介:侗族是聚居于湘赣桂鄂地区的民族,在悠久历史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学作品。侗族常用歌和诗记录祖先历史、万物起源、风俗习惯等。侗族古歌是侗族人在悠久历史中创作的集诗、乐、舞于一体的作品,包括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祖先传说等。古歌是了解侗族人精神世界的密码。目前对侗族古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原始思维、生态意识等方面,有关生死的研究还未见到。本文通过对侗族古歌的研究,试图理解侗族人的生命观念与死亡意识,进而理解侗族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在侗族古歌中,侗族人表达了理性而乐观的生命、畏而不惧的死亡以及丰富而充满矛盾的灵魂

  • 标签: 侗族古歌 生命观 死亡观 灵魂观
  • 简介:三百年来从扬州画派,到近现代大家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刘海粟、潘天寿等,无一不是从石涛艺术中汲取营养并加以发展,而又各具面貌。石涛的理论和实践开“扬州八怪”画风;石涛是张大千艺术生命的底色;吴昌硕在笔墨上受石涛影响最深;齐白石继承了石涛的“不似之似”论;黄宾虹的“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源于石涛的“弄恶墨”;傅抱石全盘接受了石涛的绘画哲学,一部《画语录》一以贯之地指导着他的创作实践。

  • 标签: 石涛 躁动 笔墨当随时代
  • 简介:丁酉初秋,"情系乌蒙——蒋若滨国画作品展"在六盘水市美术馆开幕。简短的开幕与致辞,少许的观者与学生参与。在当下美术展览如火如荼的时代,似乎展览的频次与规模也成为衡量艺术作品的一个硬指标。相对于其他一些大型展览,这种地方性的小型展览也就不足为奇,甚至其影响力也可以忽略不计。但就是这样一种地方性的展览,让笔者有机会对蒋老师作品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与触动。

  • 标签: 水墨 体验与感知 去障
  • 简介:1920年由金城、周肇祥和陈师曾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针对“风行西画,古法浸湮”的时风,提出“精研古法、博采(择)新知”的办会宗旨。这一宗旨也是民国初年北京传统派画家共同的艺术主张,即希望通过临摹研习古代经典绘画,促进中图画在当代的发展。金城在画会的教学过程中又具体提出“画无新旧”说,为传统派的艺术主张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近年来。

  • 标签: 古绘画 金城 艺术主张 办会宗旨 民国初年 古代经典
  • 简介:当当当当!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收到了来自光影歌剧院的邀请函,邀请我和古怪怪到剧院观看歌剧!光影歌剧院就是那个艺术大咖云集的地方,好紧张!

  • 标签: 礼服 歌剧院 邀请函 光影
  • 简介:玻璃器研究对丝绸之路贸易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玻璃属于易碎品,因此所存留下来中原出土玻璃器寥寥,而目前海内外所存的敦煌壁画、帛画中绘制了大量玻璃器皿却未引起关注,特别是没有直接参加丝绸之路贸易的日本地区却保藏了大量隋唐玻璃器,对研究隋唐中原玻璃贸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将结合现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出土的玻璃实物研究成果,对海内外所藏敦煌壁画、帛画中小型玻璃器图像进行分类、分析与溯源,并与东亚出土实物进行比对,最终归纳出其在东传过程中的佛教化演变,其结论能对于更全面研究丝路玻璃器贸易、使用情况等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丝绸之路 玻璃器 古罗马 敦煌壁画 佛教化
  • 简介: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中《论曹吴体法》《论黄徐体异》《论三家山水》三章按绘画门类可分为人物门、花鸟门、山水门,郭若虚将同一门类中有特色的画家进行分类比较,并概括出每个画家的具体风格,为探讨师资传授源流提供参考。与《历代名画记》《后画录》等唐代画史中对画家的评论和记载相比较,郭若虚按绘画风格分类评论画家是对画史写作的巨大创新,也是画史观念的进步。

  • 标签: 中国绘画史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 绘画风格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