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发乎情的创作缘起使得拍摄《武训传》成为一次极有诚意的艺术活动。影片本来是一部歌颂武训“行乞兴学”劳苦功高的“正剧”,但是,由于受到形势变化、管理机构、商业利益、观众反应等因素的影响,《武训传》剧作进行了多次修改。该剧能够跨越新旧时代、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制作,内在原因是创作者对影像传记的追求,即坚持要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为武训树碑立传。但与此同时,导演对传主形象塑造投入过多的主观情绪,导致了当时“不足为训”的武训被大写特写,而这种大写特写在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时候显得格格不入,与当时人民文艺作品对塑造新人形象的诉求是背道而驰的。

  • 标签: 《武训传》 立传 修改 启示
  • 简介:常佩业,男,同族,1950年生人。一级演员,中国曲协会员,辽宁省曲协理事,沈阳市曲协副主席,沈阳曲艺团相声演员。12岁经相声演员冯景顺介绍考上沈阳曲艺团学习班,1962年参加沈阳曲艺团。“文革”中到工厂当工人,1978年重返曲艺团任演员,后拜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为师。

  • 标签: 相声演员 相声表演艺术家 名家 本心 1950年 沈阳市
  • 简介:明心见性是佛家词汇,是禅宗修止观而悟道的真理。明心指修观自己的真心;见性则是体察自己的真性。如能止观到自己本真的率性,必须先得开示,明晰直指本心,初明本心,终见不生不灭的本性。明"心"而见"性",正是视觉艺术教育和视觉图像研究的两条必经之路,一条是发掘内"心"——应物而象形,这必然是视觉艺术教育主流的也是现代图像学的高阶模式。另一条则是体察真"性"——随类而赋彩,这是与之相应,并试图回归于图像本体的思考。而康定斯基所引入的"点、线、面",作为视觉化的本体语言的思考,则为本文研究视觉图像传达和艺术教育的内在动力提供了重要基础。带着上述思考和启示,我们将就明"心"而见"性"在视觉艺术教育之中的必然联系,及其作为视觉艺术创作原动力的必然性,展开分析立论。

  • 标签: 明心 见性 艺术教育 视觉
  • 简介:“新剧本朗读会”是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发起的鼓励国内戏剧剧本创作的非商业艺术活动。“朗读会”始于1991年4月,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曾先后推出了《留守女士》、《大桥下面》、《闹钟》等剧本和演出,在上海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切实地推动了上海戏剧的发展,促进了上海的文化建设。

  • 标签: 剧本创作 2010年 朗读 修改过程 展演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