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没有家的哲学。其定义通常是否定性修辞如解构、断裂、反智、边缘等;又延纳'存在即合理'的论调,躲避崇高、消解意义,史学则视历史为文本,以政治维度为绝对视域、证据是对过去一种权力的诠释。他如不连续性之琐屑、拼贴、文化商品化之大众为本、重估一切等均属之。本文分三点言翦伯赞思想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一曰群众观点与权力话语(discourseofpower);二曰文学证史与政治无意识的镜像(Themirror-imageofPoliticalUnconscious);三曰辑史料重考古与知识考古(档案)学(archaeology)。

  • 标签: 现代主义色彩 翦伯赞 翦氏 权力话语 考古工作 文本形式
  • 简介:本文截取法国后现代作家和作品个案,勾勒后现代主义文学与自由主义思潮互动的基本过程,爬梳隐藏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的自由主义观念,考察并概括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相互关系,说明自由主义所起的积极作用贯穿于整个法国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作为自由主义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实践,法国后现代文学丰富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内涵。

  • 标签: 自由主义 后现代文学 自由 人道主义
  • 简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它认为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并提出建立'稳态经济'模式,从而克服过度生产和异化消费对人性的异化,避免人与自然关系的崩溃的主张。其社会批判视角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了后现代的批判性和建设性两大向度。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批判精神 建设性向度
  • 简介:何伟亚的《怀柔远人:清代的宾礼与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引发了一场关于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争论.何伟亚对其书题目和一些重要清史料的'误读'折射出了后现代主义对分析历史文本复杂意义层结构所持的令人深思的理论.何伟亚对具体史料的解读是否准确是可以继续争论的,然而,他从'历史诗学'的角度,对马嘎尔尼使华失败背景和原因的新诠释可能会有助于破解清代占优势地位的政治文化心理及其符码.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清史 国际关系史
  • 简介:对于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说,某一时期的不同文化浪潮及其思想观念都代表着那一时代的艺术特征及其所表现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更指明了那一时刻艺术所要发展的具体方向。然而,不管是在哪一个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文化演变所带来的辉煌成就,都会给当时乃至今后的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表现在:"一种主要文化思潮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的风貌,以及影响着文化的生产和创造"。本文主要通过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波普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更加证明了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波普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观点。

  • 标签: 现代主义 波普艺术 影响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奇奥从家族史和各种文化履历中获取新的视野,捕捉新的灵感,他勇于创新,寻求新的叙事手法,扎根于后现代社会的精神虚无中,他的作品不懈地在人类学,生态学和人道主义领域进行无限的探索,他是后现代社会中的人文主义者。

  • 标签: 勒克莱奇奥 主题 叙事
  • 简介: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快就发生了转向。其中,哈利(JohnBrainHarley)、大卫·特布尔(DavidTurnbull)、克里斯蒂安·雅克布(ChristianJacob)是地图史研究转向中展开系统理论阐述的代表性学者。尤其是哈利成就卓著,他关于地图史的理论阐述被称之为地图史哲学,而以他为核心的学者群为地图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深远。他们对地图史研究理论的阐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强调了对地图的重新定义,地图与其所处的社会的关系,地图与知识、权力的关系。在理论发展的推动下,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蓬勃发展。首先,传统的实证主义专题在继续发展的同时,吸收新的思路与方法,不断深化;其次地图史不再只是地图史本身:地图史同时也呈现历史,而地图更被用来构建历史。第三,也是极为重要的,从权力、资本、知识关联性角度,讨论地图史与地理空间的相互创造过程。第四,地图装饰和女性主义等其他地图史专题研究,同样引人注目。

  • 标签: 西方 地图史 地图史哲学 后现代转向
  • 简介:"地方主义"一词,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其后至今被较多地使用;中外关于地方主义的阐释也颇为复杂;依据这些阐释和对"地方主义"一词的解构,结合现代中国的实际,地方主义的内涵应是地方心理观念、地方政治意识、地方政治行为及其思维和行为模式这样一个结构.关于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界定,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应是基本标准;中央政策是一个重要标准;国家的政治传统是一个参照的方面.界定的立足点应在于:它必须出自地方,是地方的意识和行为;它的基本方面是地方对中央;它的本质是地方同中央争权夺利.

  • 标签: 现代中国 地方主义 地方心理观念 地方政治意识 地方政治行为
  • 简介:“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全球化时代,空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通过重述后现代主义哲学、当代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社会实践、当代人文地理学前沿理论三者之间相互印证的理念与事实,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观为空间与社会辨证统一的后现代空间观,并阐述了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 标签: 空间 社会-空间统一体 全球化 后现代空间观 后现代地理学
  • 简介:梁实秋是一名坚定的新人文主义者。其旅行观以“逃避论”、“枯寂论”为核心,将人生、人性、美食与旅行相结合,构建了独树一帜的新人文主义旅行观,促进了现代文人旅游思想史的演进。

  • 标签: 梁实秋 旅行观 新人文主义 思想史
  • 简介:九十年代初期,随着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民族主义异军突起,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政治和文化现象。并迅速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然而,对民族主义的真正考察离不开对现代化的关注,如同对现代化的研究必须考察民族主义因素一样。因为在历史上,“民族主义”与“现代化”本是一对相伴相生的历史范畴。本文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力图从中国现代化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交互影响,进而冀求有益于中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

  • 标签: 民族主义 中国 现代化建设 历史条件 价值取向 战略模式
  • 简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然而,是什么促使人们去想象并成为共同体的呢?格林菲尔德认为民族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精神,舍勒认为怨恨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因此可以说怨恨是民族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民族主义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在早期民族国家的构建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一度走向极端。20世纪后期,民族怨恨与民族主义产生了新特点。要遏制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就要构建多元共存的现代文化,加强民族国家治理,构建稳固的民族国家认同,宽恕历史积怨,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 标签: 现代性 怨恨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
  • 简介:现代法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在西方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思想家们探讨的重要领域。本文以托克维尔的民族主义思想为线索,以期从一个层面阐释现代法国民族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法国民族主义的特征及其对当前中国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启示意义提出初步看法。

  • 标签: 现代法国 民族主义 托克维尔
  • 简介:欧战前后,中西方都各自面临着“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但是,因时代的落差,当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热衷于以欧洲19世纪的文明为范本,猛烈批判传统文化之时,欧洲人却正致力于反省自己的资本主义文明。其反省现代性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并兴,不仅标志着西方现代思潮发生了深刻的变动,而且也给其时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虔诚地追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到认同反省现代性、批判资本主义,再到信仰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这一共同的思想进路,既合乎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同时也集中代表和凸显了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思潮变动的鲜明主线。他们最终归向马克思主义,既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善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中国的必然结果。

  • 标签: 陈独秀 李大钊 反省现代性
  • 简介: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既包含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又是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内分裂的表现。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人在现代化追求中的乌托邦情结。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消除现代性成长中的社会分裂,赋予传统理想现代精神,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制度选择的根据。现代性追求与乌托邦精神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张力。

  • 标签: 现代性 现代化 乌托邦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化
  • 简介: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思考都是基于世界现代化的视野,与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潮流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置于现实的现代化实践中,是通过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始了现实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探索征程。这正是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时代眼光和历史维度的战略思维的根本所在。

  • 标签: 现代化 邓小平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这个总任务、总问题的一部分。而且,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中,民族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各民族关系的基本情况出发,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因为:(一)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统一国家,民族问题向来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正如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的“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从这样的高度来看,民族问题是全党、全国的

  • 标签: 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地位和作用 民族平等 总问题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 简介:<正>从启蒙思想到大革命,延伸到第一帝国,这几十年的法国历史,斑烂夺目,异采纷呈。这些历史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有一种意见认为,启蒙思想的左翼代表人物卢梭的人民主权论本质上是一种专制的理

  • 标签: 资产阶级 政府 启蒙思想 卢梭 法国大革命 政权
  • 简介: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转型时期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南社脱胎于“旧”又企望着“新”,与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有着无法割裂的渊源。新旧杂糅的特点使南社始终无法摆脱论争、分歧与内讧,其所导致的自身局限与内因使南社文人以渴慕“新”而登场,以被定义为“旧”而收尾。当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新的阵地和新的英雄时,南社文人便被迫从“自己的时代”退场。

  • 标签: 文学社团 南社 国粹主义 民族主义
  • 简介:试析张东荪“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理论左玉河张东苏(1886-1973),字圣心,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辛亥革命后便积极活跃于民国政治舞台并提出"贤人政治"主张,五四时期挑起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并鼓吹"基尔特社会主义",30年代与张君励创建国家社会...

  • 标签: 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张东荪 资本主义 中国历史 自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