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及资源战略价值,南海周边国家围绕南海诸岛的领土、领海主权争端愈演愈烈,形成了今天“六国七方”的复杂局面。本文从政治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南海的地缘战咯及资源战略价值,阐述了南海主权争端的由来及现状以及中国对南海主权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南海主权争靖的实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随着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的全面启动,中国与南海沿岸各国的经济合作、政治互信和共同利益越来越多,这将有助于减少外部大国遏制中国的借口,南海间患将会由直接有关的各方共同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 标签: 南海 主权 中国与东盟
  • 简介:本文提出与国家主权空间相对的非主权空间概念。讨论了主权空间与非主权空间的现时界线。阐明了非主权空间的性质、阐述了非主权空间研究的意义,并且讨论了围绕人类主要问题的非主权空间地理学研究内容和课题。

  • 标签: 非主权空间 共有原则 外层空间
  • 简介:里耶秦简债务简中的欠债戍卒不是居赀赎债者,他们屯戍迁陵是正常的徭戍义务。阳陵司空向迁陵方面索要这些戍卒的服役时日记录,是为了从戍卒的生活费用中扣除欠款,或者把握其服役返乡的时间,以强迫其居赀抵债。

  • 标签: 里耶秦简 居赀赎债 金布 债务关系
  • 简介:一、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国家主权的冲击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成为迅猛潮流的时代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现实,必然产生、引发出不同以往的一系列新的矛盾、变化和问题,这些新的矛盾、变化和问题与我们原来的观念、理论或多或少地将形成冲突。如何面对和理解这些冲突,构成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挑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只有对此作出科学的面对和解答才能获得丰富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 标签: 经济全球化 国家主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矛盾
  • 简介: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这为中国人千百年的航海实践所证实。中国人开辟了中琉航路,发现、命名了钓鱼岛,并拥有了钓鱼岛主权,记载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的重要文献,就是历朝中国册封琉球使者留下的"使琉球录"。明清时期,中国对琉球的册封共23次,留下的使琉球录不仅记述了钓鱼岛的准确位置,还清楚地划分了中国与琉球的分界,也明确指出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是中琉双方共同确立的。使琉球录还证实钓鱼岛主权归属的认知来源于中国人的航海实践,这是任何人都难以抹杀的历史事实。

  • 标签: 明清时期 使琉球录 钓鱼岛 主权 中国
  • 简介:钓鱼岛列岛问题无法得到合理解决的关键因素,是日本长期以来否定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争议,以及否认"搁置争议"共识的存在。在亚太地缘政治格局出现变动的情形下,日本为强化对钓鱼岛列岛的"管理和管辖",采取了"国有化"钓鱼岛三岛的行为,以"补正"法律缺陷,并实施国内海洋政策,遵循海洋法制"要求"。但鉴于钓鱼岛列岛问题的特殊性,这种行为自然受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并采取了包括完善我国的领海制度等相应措施。本文重点依据国际法批驳了日本针对钓鱼岛列岛问题的主张的错误性和违法性,指出日本应承认钓鱼岛列岛问题争议,与中国展开和平谈判,以解决钓鱼岛列岛争议问题。

  • 标签: 钓鱼岛列岛争议 “国有化”目的 国际法 解决方法
  • 简介: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程度,决定和标志着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党员能否正确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是一名党员是否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体现,也是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本文着重从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现实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以及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对选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党员 民主权利
  • 简介:晚清时期中国人的主权观念主要由国际法而来。现有的研究成果有两方面的不足。其一,对国际法及主权原则的理解不够准确。其二,研究视野局限于19世纪。而在事实上,至20世纪初年,中国人由国际法而得的主权观念才比较完整。本文主要针对这两方面的不足进行考察。

  • 标签: 晚清 中国人 主权观念 国际法 法制史
  • 简介:<正>近年来,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某些外国人士就所谓“西藏的人权问题”大做文章,说什么中国政府在西藏不讲人权,进行“种族灭绝”、“镇压平民”、“毁灭宗教”、“迫害喇嘛”等等.一些人还不断在国际组织中、国际会议上喋喋不休地大谈特谈所谓“西藏的人权问题”,炮制了大量荒诞不经的谣言,向中国政府施压发难。凡此种种,严重地歪曲了西藏的现实,至少是对西藏的历史和现实极端无知的表现.我作为一个长期在西藏生活工作,现在专门从事藏学研究的藏族人士,不仅熟悉西藏的现状,也了解西藏的昨天,面对国外的造谣诽谤,当然不能置若罔闻,有责任执笔

  • 标签: 西藏独立 人权问题 主权问题 中国政府 西藏问题 地方政府
  • 简介:一绪言众所周知,我国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同中央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和频繁的交往。早在公元七、八世纪,西藏与内地就通过唐蕃王室通婚与频繁的使臣往来,建立起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揭开了汉藏民族亲密交往、友好往来的历史新篇章。公元十三世纪四十年代,西藏地区正式归入祖国版图,成为元朝政府直接统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自此以后七百年间,尽管中国的封建王朝几多更替,国体政制变革频繁,但是历

  • 标签: 乾隆宝藏 蕃王 元七 铸钱 官钱 藏币
  • 简介:英国方面把占有爱尔兰的合法性,上溯至1155年罗马教皇阿德里安四世为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写的《祝祷书》。爱尔兰方面通过文献释读,用《抗议书》否认《祝祷书》是英格兰征服爱尔兰的合法性依据。《祝祷书》与《抗议书》形成了历时性对立关系,对立的焦点是爱尔兰的宗主权,而非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

  • 标签: 爱尔兰 《祝祷书》 《抗议书》
  • 简介:本文考察了中国南海诸岛地名演变的过程及近代以来中国对南海诸岛命名逐步的标准化、规范化,提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命名具有传承性和历史性,具有独特性和系统性,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南海认识和了解的不断深化,也体现了国家对南海管辖的不断深化。

  • 标签: 南海诸岛 地名演变 行政管辖
  • 简介:主权研究的兴盛是晚近英美中世纪史学界的突出现象。然而,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特别关注。本文试图描述领主权研究兴起的历程,并分析其特征。本文认为,领主权研究的兴起与西方封建主义研究的式微前后相承,体现了从封建主义走向领主权的学术新趋向。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领主权比封建主义更为具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领主权乃是中世纪欧洲历史中的普遍存在。不过,具象的领主权研究同样体现了抽象的思考。在关于领主权是政府性还是非政府性的争论中,它已然成长为认识中世纪历史的新的话语方式。

  • 标签: 中世纪欧洲 中世纪史 话语方式 土地关系 封臣 非政府性
  • 简介:延吉地处东北,本属清朝的“根本重地”.清季的中国内陆边疆危机四伏,延吉演变成多国角逐之地.帝制中国有着多重内涵的历史疆域面临主权国家的领土挑战,吴禄贞恰当其时地登上延吉的国际历史舞台,从事艰苦的边疆建设,他主持编纂的《延吉边务报告书》即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延吉边务报告书》具有官方文书、国际法中的历史证据和核心史料等多重价值,可以证成延吉从中国历史疆域到主权领土的近代转型.

  • 标签: 历史疆域主权领土 吴禄贞 《延吉边务报告》
  • 简介:台湾是一个海岛,其本身就是中国海洋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透过台湾岛的历史,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中国海洋主权形成发展历史的一扇窗口。

  • 标签: 发展历史 海洋主权 台湾史 中国 脉络 解读
  • 简介:为应对日益增多的债务案件、适应社会经济变迁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对债务关系和此类案件审理作出了设计。这一设计突破了清代刑事引律例、民事随民俗的运作模式,开始将债务纠纷纳入了正规司法审判程序。实践中南京国民政府治下法院严格遵照法律设计原则进行审理,凸显了“法治”特征及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改革的进步性。但其不足亦复存在:它试图消除债务案件的个体社会身份,将其纳入资本契约模式之下,而诸多制约因素却降低了它的运作效率;它试图制定法律并将债务纠纷为代表的民事案件纳入正式司法审判范畴,但却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不匹配,导致它过早依赖“法治”而忽视了法官的主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贫富矛盾。

  • 标签: 债务案件 审理 南京国民政府
  • 简介:边疆治理的模型是多样的,在涉及国家和边疆的关系中,比较极端的模型是“主权共享”,即一种高度的特殊的自治权.新喀里多尼亚在历史上曾是法国的海外殖民地,1946年成为法国的海外领地之一,由于其孤悬海外,事实上是法国的边疆地区.随着当地土著居民族群意识的日益增强,开始推动新喀里多尼亚的自治,甚至采取极端的暴力活动追求独立.为解决历史上的殖民地问题和平息暴力活动,法国最终以和平协议的方式,通过宪法和法律的规范,保障土著民族的平等地位,同时,中央政府逐步向新喀里多尼亚移交职权,最终法国和新喀里多尼亚二者之间将形成“主权共享”的关系.

  • 标签: 新喀里多尼亚 法国 边疆 主权共享 国家监督
  • 简介:目前,有关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和发展与全国具有同步性,但债务压力和债务风险比全国大部分地区形势要严重,其主要来源于“吃饭财政”、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经济社会事件的影响。从理论研究层面和数据实证层面都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增长较快,且县级债务负担更重,信用违约风险概率更高。因此,应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地方债务问题,以求尽量客观、完整、准确评价债务风险,全面提高债务管理水平。

  • 标签: 民族地区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土地财政 风险评价
  • 简介:在中华民国统治权的来源问题上,孙中山的革命派与袁世凯的官僚派有过激烈交锋,反映了两股政治势力围绕中华民国政权正当性问题的斗争。孙中山认为民国的统治权是人民创建的,而袁世凯则认为他对民国的统治权是因袭了清朝的君权。有关民国政权正当性的这两种理论反映了中华民国特殊的建国过程,而人民创建论无疑是当时的主流理论,其核心是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不过人民主权论在把人民奉为主人的同时,还面临如何把人民变回被统治者的问题。民初政治思想处理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把主权与统治权分开,更多地从财产权的角度去理解主权,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卢梭与洛克的人民主权论。但是民初的人民主权只是一个尚未兑现的承诺,人民不仅不能亲自行使主权,一度代替人民行使主权的机关也被迫解散。

  • 标签: 民初政治 主权 统治权 正当性 制宪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