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哈佛大学和福格艺术博物馆组成的首批及第二批考察队曾对泾河流域公元六世纪魏晋时期和隋朝的五处一大佛寺、水帘洞、西王母宫、王家沟、罗汉洞没有记载的遗址进行考察、研究、拍照,本文详细记录了考察的内容,为我们全面了解这一地区的佛教石窟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 标签: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考察 公元六世纪 泾河流域
  • 简介: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一般认为有两条,即西域的传入和南方海路的传入,现在学术界又提出还有一条陆上通道,从南部进入四川的通道有滇缅道,是经今缅甸、云南一线入川。佛教初传时期,南方和西域通过不同的途径,依靠各自的传播方式,形成最初的佛教传播根据地,并继而将佛教的信息传递到中原,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向中国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的。陆路和海路属于佛教传入中国的不同路径,各自都发挥独特的作用。从目前的证据看,以陆上“丝绸之路”为最早。目前的考古界、艺术界热衷于凭借在南方发现的与佛教相关的文物建构佛教传入中土的海路和第二条陆路,这固然不错,但是由此力图削弱又天竺、西域至内地传入佛教之路线的重要性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 标签: 佛教传入 西域传入 南方海路 滇缅道
  • 简介:三国时期著名历史人物关羽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宗教中都得到普遍信奉,也是藏传佛教所信奉的护法神。关羽成为藏传佛教的护法神,与北京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时保留了原有的关公信仰有关。雍和宫第一任总堪布七世济隆请求三世章嘉著作了《关老爷之祈供法》,正式将关公纳入藏传佛教的信仰体系之中,并正式将关公作为雍和宫的护法神而加以供奉。乾隆五十七年在担任西藏地方摄政的八世济隆主持下,拉萨关帝庙建成。

  • 标签: 雍和宫 关公信仰 藏传佛教
  • 简介:发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本土衰落的同时广泛向异域传播,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在佛教东传进入中国的过程中,贵霜帝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贵霜国王迦腻色伽等人的大力扶植,佛教逐渐渗透到印度西北乃至中亚的广大地区,然后由此进入到中国内地。这一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及中亚的经营也日见成效,中西交往的通道得到彼此很好的维护,保持了畅通。依此为中心,中外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

  • 标签: 贵霜帝国 佛教 迦腻色伽 西域 犍陀罗艺术
  • 简介:2013年9月2日兰州至宝鸡晴晨8:30,甘肃画院院领导及主要创作人员在画院集合,合影后准备出发,继续“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第三阶段“丝绸之路·佛教东渐”之行东线考察,此行参加人员为李伟、张兴国、陆志宏、张建中、许翰政、韩君、骆少军、张生进、王梦彤、张宪文、王丹。画院安邕江书记和马国俊院长对大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殷切期望。

  • 标签: 丝绸之路 画院 甘肃 东渐 佛教 日记
  • 简介:舍身饲虎本生是众多佛教本生故事题材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随着中国汉传佛教的流行广泛分布,时代久远,数量众多.新疆、敦煌、麦积山等地的舍身饲虎本生图像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者主要是中国和日本学者,还有一些关于佛教故事的论著中涉及该本生故事,不乏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者,此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回顾和评介.

  • 标签: 本生故事 舍身饲虎 研究述评
  • 简介:在杨文会开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帷幕之后,太虚高举佛教改革的旗帜,提出了“人生佛教”的构想,并努力付诸实践,以挽救清中期以来佛教的衰微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在“人生佛教”的指引下,佛教僧众秉承着传统的慈悲观念,广行布施,热忱参与慈善教育、灾害救济、恤孤济贫、疾病医治等多项慈善公益事业,以裨益社会,普度芸芸众生。在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由于佛教各宗的义理不一,修持各异,其慈善事功表现迥异,其中以净土宗、禅宗弘法利生之举最多,贡献最大。同时,居士成为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拓展了传统佛教慈善事业的内容,涵盖面广,其社会影响也有所扩大。从一定意义上说,慈善活动是佛教作为弘法的重要内容与手段而存在的,慈善与弘法相依相存。

  • 标签: 近代 中国 佛教 慈善事业 “人生佛教”
  • 简介:北宋时期佛教信仰呈现世俗化、平民化的倾向。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北宋开宝寺塔形成了特有的装饰风格。这种装饰风格集中体现在开宝寺塔塔壁琉璃砖装饰花纹与花纹样式、琉璃砖造像题材及神兽琉璃砖的造像上,它既是佛塔装饰艺术贴近生活的体现,又是佛教信仰世俗化的反映。

  • 标签: 佛教 世俗化 开宝寺塔 装饰风格
  • 简介:郑宝谦先生积多年心血纂辑而成《福建省旧方志综录》(以下简称《综录》),囊括了福建历代所修各种志书2700余部,考证精详,条分缕析,而求齐全,后学览此,唯存敬畏之心!

  • 标签: 福建省 旧方志 条目 佛教 条分缕析
  • 简介:在甘肃现存的石窟中,水帘洞石窟群以其独特的艺术品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其佛教建筑以崖面直接造像、浮塑浅龛造像以及形式多样的浮塑塔,融多种文化于一体的艺术特征,对研究地域佛教美术以及佛教美术民族文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水帘洞石窟群 佛教建筑 艺术特征
  • 简介:通过文献、实物资料,此文对佛教造像功用思想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对佛教石窟遗像功用思想进行探讨,主要以凉州、敦煌、麦积山、云冈石窟中的个例,从窟主、形制、造像题材等方面来分析,探究洞窟功用思想.

  • 标签: 石窟造像 功用思想
  • 简介:在客家人保留的众多传统习俗中,有不少寄寓了希望自己宗族强大、能开枝散叶的美好愿望,因而对于“生育”一事特别看重。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习俗禁忌,有人会误以为这些习俗禁忌是旧风陋习、都是迷信使然,其实很多习俗是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实际需要确定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现将客家地区传统的生育习俗分“怀孕时”和“生育后”两大时间段,分别摘录如下。

  • 标签: 生育习俗 客家传统 传统习俗 实际需要 生活环境 客家地区
  • 简介:中华民族得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得益于几千年岁月积淀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驿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最能集中而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但在今天,由于主客观因素,传统节日越来越趋于淡化、表面化。

  • 标签: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 内涵 挖掘 主客观因素 中华民族
  • 简介:卫辉市小店河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始建于清代乾隆初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村落。村落具有自然及文化资源丰富和交通方便的条件,建筑文化颇具特色。村落选址科学,民居建筑布局与自然融合,非常适应宗法社会血缘家族自治的制度,透射出团结、秩序与和谐的气氛。

  • 标签: 传统村落 民居 血缘家族 建筑文化
  • 简介:一、佛教门类的设置宗教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广泛的传播。然而.晚清以前的旧志对于宗教未有专门记述.一般是从名胜角度简略记载寺观。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颁降的《纂修志书凡例》规定:“寺观叙其创建何时.续修若何。及有碑文者并录之。如废。收古迹下”。

  • 标签: 教门 广东省 县区 古代社会 宗教 寺观
  • 简介:晚明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之後对佛教始终态度苛刻,而佛教人士对天主教的反应既显迟缓又呈现从温和到强硬的转变。本文通过追溯杭州云楼寺君体(虞淳熙、袾宏及其门人)与利玛窦及杭州天主堂在二十年间的数次互动,辨析佛教界应对天主教挑战时态度的变化趋势——从忍让调和到日趋严厉,由此窥视晚明佛教的社会处境以及当江南地区同时成为佛教重地和天主教重地之后呈现的文化冲突如何影响着佛教界人士的应变方式。这种现象说明,在一个并不有意倡导文化交流的时代,两种传统遭遇之後为保持自身特色会怎样本能性地自卫。由此更应体认,文化与思想的对话应该是当今世界的基本议题。

  • 标签: 佛教 天主教 文化交流 晚明
  • 简介:中国早期史学传统具有独特的风格,不仅务求真实记录,而且运用褒扬和贬抑等书法义例评判历史,其依据则是“中道”观念。“中道”观念是上古圣王为政理民的智慧结晶,其传承与发展与中国早期史学传统的品格关联密切,影响后世很大。

  • 标签: 史学传统 中道 政治文化
  • 简介:本文通过三个层面对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行了划分和探讨,并提出了发挥回族体育文化功能的若干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保护力度,使回族传统体育得以发扬与传承,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参考借鉴价值。

  • 标签: 回族 传统体育 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