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佛教自汉代入传中国以来,通过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期间,佛教弘法者针对不同阶层的受众采取了"分众传播"的策略。敦煌本佛教灵验记恰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传布佛法的"宣传案例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佛教传播的原貌、见证了佛教的传播过程。因此,以敦煌本佛教灵验记为核心分析佛教的传播技巧,或可有益于中国佛教传播史的研究,并有助于宗教传播史的发展。

  • 标签: 敦煌 佛教灵验记 宗教 传播技巧
  • 简介: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直止隋唐五代间,佛教类书产生并发展起来,佛教类书是类书编纂形式在佛教典籍中应用与发展,其功用主要是利僧众行文翻检的资料汇编。《经律异相》《金藏论》《法苑珠林》《释氏六帖》等就是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主要代表,它们的出现构建了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发展史。佛教类书与世俗类书最大的不同是佛教类书有为宣讲佛法做资料准备的作用,其或者就是佛教讲经、说法的底本而被直接应用到佛法的弘传中。

  • 标签: 佛教 类书 编纂
  • 简介:岭南自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就成为域外佛教的重要传播地。唐代海南已有佛寺的点状分布,宋元至明,佛寺建立逐步扩散到城乡各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众。海南民众围绕佛寺开展的祭拜活动已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在海南的世俗化演变,与宋代以来王朝政策、海洋贸易、谪官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官绅民共同合作互动的结果。宋明佛教在海岛和内陆的传播与世俗化过程表明我国古代陆海开发同步进行。

  • 标签: 古代 佛教 海南 世俗化
  • 简介:内地丝织与西藏佛教结缘已逾1300年,在增进汉藏艺术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文章聚焦明代佛教织绣,依据文献及15件传世实物,从图像内容、布局、形态、色彩、款识、尺寸、装裱等入手,通过分析、比对,论述其渊源、产地及相关问题,并对无款识佛教织绣的年代做了初步推断,进而指出明代佛教织绣既是汉藏艺术交流的结晶,也是雪域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 标签: 明代 缂丝 刺绣 藏传佛教 艺术交流
  • 简介:明清时期在甘肃和青海的土司中,连城鲁土司是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一员,其统治时间长,封土面积大,对永登地域内藏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宗教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永登现存的藏传佛教寺院,都与鲁土司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研究永登及周边地区藏传佛教传播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连城鲁土司 藏传佛教 寺院
  • 简介:佛教与慈善教育密切相关。民国时期,北京佛教界兴办的慈善教育由以寺庙为主体逐渐演变为以团体为主,且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教育内容和实施效果都有了较大的变革,是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变的积极实践,而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佛教界兴办慈善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其在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

  • 标签: 佛教 慈善教育 北京
  • 简介: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互动发展,文化旅游将成为当代旅游业的新潮流、新热点,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将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从而形成了产业优势将是未来的必然。以五台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与市场分析为基础,结合当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通过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旅游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理论,探讨了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五台山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 标签: 旅游产品 开发 五台山
  • 简介: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为了利于自身的传播,佛教采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调和的办法,尤其着重注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走伦理路线,形成了佛教自身的孝亲观。佛教从而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进程中融入了中国社会,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政治、文化、风俗习惯上的影响。就佛教的伦理路线给古代中国的政治和风俗习惯进行分析以提供一种看待中国社会的视角。

  • 标签: 佛教 伦理 中国社会
  • 简介:青弋江流域是广义江南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时期流域内佛教稳定发展.通过对方志资料为中心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发现,明代青弋江流域内寺院的新建、重修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差异.在新建寺院方面,时间上集中于洪武、万历、崇额三朝,空间上则以宣城所在的中游地区为核心;在重修寺院方面,时间上以正统之前居多,空间上仍以宣城、泾县较为集中.宣城、泾县成为明代青弋江流域佛教发展的中心地区,与其悠久的佛教传统、良好的佛教基础以及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 标签: 区域宗教系统 青弋江流域 佛教 寺院 时空分布
  • 简介:17世纪二三十年代,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众西迁至额济勒河(伏尔加河)流域,建立土尔扈特汗国。土尔扈特汗国汗、诺颜、贵族及大臣处理汗国内外军政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公文,均需钤盖印章以为凭证。从现收藏于各国档案馆的档案来看,土尔扈特汗国历任汗、

  • 标签: 土尔扈特部 官印 汉字 修行 政治 佛教
  • 简介:张秋梅陈睿在《中国藏学》2017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藏传佛教法器的神圣性及象征性意义在其信仰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藏传佛教法器消费无论是在寺院、僧尼,还是在藏区民众的消费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藏传佛教法器市场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市场化模式,具备一般商品贸易的基本特征。法器市场化的发展满足寺院、僧尼和信众的宗教需求,为推动藏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促进民族交流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贡献,体现了藏区社会向现代开放性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

  • 标签: 市场化模式 藏传佛教 法器 武侯祠 成都市 调查
  • 简介:此文重新检索了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身份构成,认为此窟的性质是一个有浓重官方背景的“公共窟”而非通常认为的“家窟”。西夏占领河西走廊西端的瓜沙地区之后,统治该地区数百年之久的当地世家大族受到残酷战争的重创,已经无力继续作为开窟造像的中坚力量而被西夏政权的高官新贵所取代。西夏文武官员集合财力权力开创新窟,使瓜沙地区的西夏石窟具有了与前代佛窟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 标签: 西夏 供养人 家窟 公共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