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有显著扩大.这个扩大同时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展与城市人口的增加.苏州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苏州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并非单纯的府城工业向外转移,而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合理的地域分工.经过这三个世纪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期,城市工业在苏州经济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亦即傅衣凌先生所说的"苏杭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 标签: 工业 城市 明清 苏州
  • 简介:中国历史上的“华夷”格局主要由于受到汉族和诸少数民族力量对比的影响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以“安史之乱”唐朝走向衰弱和周边多民族兴起为标志,传统的“华夷”格局受到破坏,儒家“华夷”观念和正统观念受到巨大冲击,这折射出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曲折进程和儒家民族关系学说的嬗变轨迹。

  • 标签: 唐朝中叶 “华夷”格局 “华夷”观念 历史
  • 简介:十九世纪中期苏州“大小户”问题的形成肇源于漕运费用增加、漕粮包揽、买荒等几种不同的原因,在时人的观念中,“大小户”不仅仅是一种身份区别,更主要是对一类赋税弊端的归纳,因此“大小户”并不一定指向政治身份或经济身份的差异。“大小户”问题的出现至迟不晚于道光五年,导致其形成的原因首先是漕运成本与州县陋规推高了业户的总税收负担,其后业户中拥有政治资源与较强经济能力的群体以“买荒”的方式规避税收附加费。在“大小户”结构之下的地方社会中,大户收益的不断扩大得益于州县官愿意让渡自己的经济收益,如果大户与州县官不能维持一种利益均衡,社会矛盾就可能以激烈的方式爆发。对“大小户”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天平天国战争前后江南地域的社会矛盾。

  • 标签: 道光朝 柯悟迟 金应麟 地方财政 漕粮
  • 简介:明代中期吴中地区理学一脉始终潜伏于部分士人群体之中,使他们对民间信仰持审慎的态度,而且这些士人之间还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交游网络,更有一批地域外的理学家、官员参与其间,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相互影响,互为奥援,这些都构成了当时部分吴中士人外出居官时采取毁淫祠政策的重要背景。从这一点来看,学术背景和士人网络是我们在考察明代毁淫祠问题时所不可忽略的问题。

  • 标签: 明代中叶 吴中 士人 毁淫祠
  • 简介:本文利用各种历史数据与史料相互佐证,并结合一定的统计方法,逐一估算了19世纪中叶全国煤、铁矿石、生铁、钢、金、银、铜、铅、锌、锡、水银、朱砂、雄黄、硫磺与硝15种矿产品的产量。

  • 标签: 19世纪中叶 中国 矿业 产量
  • 简介:<正>十九世纪中叶,正当印度支那半岛上两个强大的国家——越南和暹罗为争夺对邻国的宗主权而明争暗斗、乃至兵戎相见时,西方殖民主义出现在东南亚地区。法国殖民者继在越南刚刚立下足之后,立即把其侵略的触角伸向半岛更深的腹地,首先是柬埔寨。柬埔寨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法国殖民者的东来,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第二帝国对的法国,最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和交易所投机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急速发展,大银行家要求扩大投资场所,工业巨头则力图寻求新的市场。为了适应他们的需要,拿破仑第三积极进行对外扩张。从1854年起,第二帝国差不多年年都在进行侵略战争。占领越南,窥视柬埔寨,便是这种侵略活动的必然结果。柬埔寨所具有的战略地位,使法国殖民

  • 标签: 法国政府 战略地位 印度支那 西方殖民主义 越南人 宗主权
  • 简介:明朝是理学的全盛时代。明太祖和明成祖比宋元的君主更善于利用程朱理学来实行封建专制的思想统治。从私塾到国子监的学生,只许读经过朱熹等人注释的《四书》、《五经》,外加明太祖“御制”的《大诰》。然而,思想总要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就在朱熹被捧得比孔子还高明的明中叶,出现了王阳明的“王学”。这派学者不满于朱熹“穷理居敬”之类教条的僵硬和繁琐,以佛教禅宗的语言,孟子的学理,陆九渊的“心说”,作为判断天理人性的是非标准;

  • 标签: 袁仁琮 明代 理学 思想统治 《四书》 《五经》
  • 简介:印度客家华侨华人主要聚居在加尔各答的塔坝中国城,其原籍地集中分布在梅县城北、三板桥、西阳、丙村、雁洋和三乡等地。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大部分印度客家人已经移居第三国,只有1000名左右的客家人还在印度从事皮革制造和销售鞋制品的工作。

  • 标签: 华侨华人 客家人 20世纪中叶 印度 乡愁 加尔各答
  • 简介:康熙朝中叶是清朝建立多民族的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关键期,面对多元文化的复杂局面,康熙帝在了解并争取各族精英对其统治的认同的同时,发展了八旗组织的存在方式,使之深深地融入到帝国的各方面的统治活动中,成为其实施分而治之统治策略的得力工具。

  • 标签: 康熙 江南 八旗 汉族 传教士
  • 简介: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布鲁斯·阿克曼教授将法律的经济学方法描绘为“20世纪法学中最重要的发展”。的确,经济学已经改变了法律问题的性质、对法律规则和制度的一般理解甚至法律实践。一般地,我们能说经济学提供了一个行为理论以预测人们如何对法律的变化作出反应。这一理论胜过直觉,正如科学胜过常识。因此,包括“人力”、“资本”和“利润”等在内的投入成本、产出效率、交易公平、配置资源等就成了经济学切入法律问题的作业面,

  • 标签: 法律经济学 配置资源 社会变迁 清代中叶 解读 法律问题
  • 简介:徽州研究在时段上以晚清、民国居多,利用文书史料进行清中叶以前历史的考察便显单薄和不足。本文通过重新爬梳传统史料,对清中叶以前徽州名茶的历史做了初步梳理。总体言之,自中唐至明初,徽州茶产以量取胜,制茶技术则不及浙西与苏南。明隆庆年间,苏州炒青法的传入触发了以松萝茶为代表的徽州名茶的崛起。伴随着松萝法向湖南、福建和浙江等茶区的传播,各大茶区实现了中国茶业史上由蒸青向炒青转变的技术革命,"松萝"之名亦传遍天下,成为清末以前徽州茶的通称。在技术革新作为发轫契机的同时,引领消费时尚的文人雅士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徽州 松萝
  • 简介:弘法大师空海回国后创立了日本真言宗,从9世纪中叶起,真言宗僧人陆续入唐,他们在华巡礼求法的经历以及归国后的成就,反映了9世纪中叶以后唐日佛教交流呈现出一些新的常态。其一,日本僧侣入华或归国时,主要选择搭乘大唐商人的商船,大唐商人成为了交通往来的新助力。其二,那些以个人身份入唐的僧侣,在华逗留的时间更长、巡礼的佛教寺院或圣迹更多。密教寺院、天台道场和五台山成为了日僧在华巡礼时频繁造访的地点。其三,“镇护国家”的秘法以及修行仪轨、法门等密教的新事相成为了日僧入唐求法的主要内容。

  • 标签: 真言宗僧人 大唐商人 巡礼 镇护国家 密教
  • 简介:贞观时期,唐政府在党项之地广设羁縻州,党项拓跋部归附唐朝,双方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吐蕃的崛起却打破了这种平衡.最早到高宗乾封年间,吐蕃不断向东侵蚀党项的居住地,党项各部不堪吐蕃的压迫,向唐王朝请求内徙.本文以“安史之乱”为时间节点,通过分析党项迁出地和迁入地,将党项的内迁过程大致分为两大阶段进行论述.党项迁入之初,唐政府仍然对其羁縻统之,而随着帝国自身军事需求的增加以及对内迁党项控制的需要,唐朝统治者对党项的管理策略进行了调整:将以羁縻州为中心的行政管理制度转换成了节度使领导下的押蕃使制度.唐政府是如何以押蕃使为核心实现这一制度性的转换,也是本文试图揭示的重点.

  • 标签: 党项 内迁 押蕃使 节度使 从行政到军事
  • 简介:《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乾隆年间进行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编纂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目录著作,也是封建盛世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化巨著。以纪昀为首的众多著名学者对历代典籍以及传统学术所作的总结和评判,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学术思想 经学观 清中叶 《四库全书》 经世主张
  • 简介:清朝乾隆时期固伦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是来自嫩科尔沁部的外藩重臣。其三次承袭亲王爵,两次图形紫光阁的特殊经历在整个清代绝无仅有,体现出当时清朝与蒙古上层间的微妙关系。本文依据《达尔罕王爷记》、《清朝前期理藩院满蒙文题本》等档案为主,《清实录》《王公表传》等文献为辅,考究色布腾巴勒珠尔的爵位更替之原因,窥探了乾隆中期满蒙关系的新动向。

  • 标签: 满蒙关系 战事 爵位更替 不和谐
  • 简介:清代乾隆到嘉庆年间,对于外面的世界,上上下下的中国人大多还沉淀在两千年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里,那时的朝廷曾以清帝国为中心绘制过几次有关周边世界的《职贡图》,还有宫廷画家也画了《万国来朝图》,记录各国人等到北京贺岁的盛况,人们始终沿袭着古老传统,一厢情愿地描述着想象的天下图像。

  • 标签: 文化共同体 17世纪 东亚 嘉庆年间 宫廷画家 世界
  • 简介:现存朝鲜王朝赴清代北京贺岁使、朝贡使的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十七至十九世纪西洋天主教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尤其是在北京活动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也可以看到朝鲜士大夫对西洋国与天主教的好奇和观察,也可以看到他们与当时北京传教士的交往,还可以看到朝鲜士大夫对西洋天主教态度的分化和变化。尤其是,通过他们向清廷进呈的《讨邪逆奏文》,我们看到十八、十九世纪之交,西洋天主教经由中国到朝鲜的传教努力,在"辛酉教难"中经历了一次怎样的挫折和变化。在这一不同民族、国家与宗教间的接触中,不仅可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历史,也可以看到同是东亚国家的日本、中国和朝鲜,在面对天主教传教时态度和策略的不同,并可以进一步借此分析这不同背后的政治与文化差异。

  • 标签: 清代中叶 《燕行录》 朝鲜 天主教 辛酉教难 《讨邪逆奏文》
  • 简介:《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所载的山西档案资料表明,山西实际生活中存在着高利贷,借钱不敷使用则继续质卖财产。农民典当田地形式多样,到省内外地其他府县租佃土地谋生者较多,佣工多是按照时间定出工钱。佣工还有组合的形式,或是出力与出牛具的结合,或是出力与垫本垫种的结合。

  • 标签: 嘉庆 刑科题本 山西 借贷 典卖土地 雇佣
  • 简介:<正>十七世纪末叶,沙皇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地域性的蚕食体制,开始了向世界性的侵略体制迈进,走上了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欧洲一直是沙俄争夺的重点。从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沙俄经过一百多年的争夺,才在欧洲大陆确立起自己的霸权,这一霸权一直维持到一八五三年,给欧洲各国造成了莫大灾难。

  • 标签: 十七世纪 十九世纪初 世界霸权 沙皇俄国 地域性 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