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日本明治维新后不久,形成由萨摩藩士提出的出兵征讨台湾蕃地,兼以明确琉球归属问题的"一石二鸟"侵略政策。在美国人李仙得等的指导下,出台了《台湾蕃地处分要略》,计划出兵台湾,最终达到殖民台湾一部或全部的目的,但在各国反对下,特别是在美国公使的反对下,日本政府决定终止出兵行动。但西乡从道等不顾明治政府暂缓出兵之决定,强行发船出兵侵略中国台湾,"西乡暴走"不但开创了日本军阀跋扈的首例,也揭开了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大幕,更迈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第一步。

  • 标签: 出兵 台湾蕃地 始末
  • 简介:日本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众多世代传承、守护至今的文化遗产,日语把这些文化遗产称为“文化财”。本文将在对有关概念进行解释的基础上,综合介绍日本文化遗产体系的概况。

  • 标签: 日本 文化遗产体系 文化财
  • 简介:自汉代开始,中日两国在文化、科技等许多领域进行过交流,尤其是唐、宋、明三代是中国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对日形成重要影响的时期,但在近代文物保护特别是古建筑的保护理念上,日本起步较早,而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古建筑遗存有许多相同之处,吸收和借鉴其保护理念的先进成分,对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日本 古建筑 保护理念
  • 简介:日本刀歌》为欧阳修所作,抑或司马光所作,今人谭彼岸《〈日本刀歌〉作者新考》,《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王水照(《〈日本刀歌〉与汉籍回流》,《半肖居笔记》,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宁群娣(《关于〈日本刀歌〉作者及其影响的考证》,《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均有所考证。谭文较早,故近来出版之洪本健《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以其为最早考辨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页1370)。其实,前人对此早着先鞭,兹就此略事鈎沉,以见学术递嬗之迹。

  • 标签: 日本刀 考辨 上海古籍出版社 《社会科学战线》 《沈阳大学学报》 史事
  • 简介:日本人开始注意蒙古民族和蒙古地区,还是不久以前的事。虽然蒙古史作为中国边区史的一部分早已为研究中国史的日本人所知,但蒙古或蒙古人作为与农业地域的日本和中国本部全然不同的游牧一骑马民族之邦,引起日本人的特殊注意,那仅仅是从上世纪末,或者更确切些说,是从日俄战争(1904-1905)时开始的。

  • 标签: 蒙古史研究 日本人 简史 中国史 蒙古地区 蒙古民族
  • 简介:住房是关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问题,客观准确的统计是科学认识问题、寻求共识以解决问题的前提。通过对日本2008年住宅与土地统计调查的研究,与中国住宅统计比较,指出了中国统计中的问题。日本住宅统计具有概念周密、分类详尽,统计项目偏重于民生,统计过程具有民主性等特点。我国住宅相关调查种类少,而且概念不明确、统计样本不足、统计项目少,且偏重于资本和行政管理的立场。

  • 标签: 住宅 统计 调查 日本
  • 简介:日本弥生时代中后期、古坟时代前期的墓葬中,经常出土大批量、大尺寸的中国或中国人在日本制作的铜镜,通过对青岛平度一座西汉中期墓葬的探讨,可知日本古代这一丧葬礼俗,应来源于黄河流域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华铜镜文化。

  • 标签: 平度界山西汉墓 草叶纹镜 三角缘神兽镜 弥生 古坟时代
  • 简介:《韵镜》传到日本后被融入了禅宗思想的神秘色彩,并被广泛应用于术数实践等世俗生活之中。本文通过对日本20世纪初《姓名命运观》和《姓名作法、姓名判断》两本著作的介绍,论述了日本人依据《韵镜》而创造出"命名预测命运法"基本内涵及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讨论了《韵镜》与"纳音五行"的内在关系,从而阐述了"命名预测命运法"的理论基础,旨在对流行于日本江户、明治时期的"命名预测命运法"做出合理的解释,揭示《韵镜》在日本民间神秘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展示其作为音韵学著作跨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希望由此而引起中国学术界对这一尚无人涉足领域的关注。

  • 标签: 《韵镜》 命名预测命运法 《姓名命运观》 《姓名作法、姓名判断》
  • 简介:《唐写本说文残卷》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说文解字》的最早古版本,它于1926年东渡日本,归内藤湖南所有。目前相关研究论著中,对于这稀世珍宝如何归了内藤湖南?以及将此物转手内藤湖南的重要人物——白坚,均付诸阙如或言之不详。本文通过白坚、内藤等的相关记录,考证和揭示白坚其人以及内藤湖南购买《唐写本说文残卷》的真实情况。

  • 标签: 唐写本说文 内藤湖南 白坚恭仁山庄 日藏汉籍
  • 简介:本文以考证《学令》先读经文条为中心,对古代中国讲学的形成及其传至古代日本后的演变这一过程加以探讨。首先,《学令》先读经文条所见之讲学,由学生背诵经注的"读者"课程与他们听博士解释经注的"讲者"课程组成,课程中学生无需以书籍为媒介。这一点已由宋版单疏本的特殊格式证明。其次,通过分析山东省诸城县前凉台画像石墓的讲学图及四川省成都站东乡青杠坡三号墓的讲学图(均为东汉晚期),证实前者与"读者"课程相对应,后者与"讲者"课程相对应,说明学令讲学式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在古代日本7世纪后半期创立"大学"时,引进了唐代讲学。据四国德岛县观音寺木简、正仓院文书及《令集解》等资料可知,当时以音读(汉语发音)为前提的"读者"课程并不盛行,而以汉文训读为基础的"讲者"课程却发展迅速。这与重视读者(帖试)的唐代国学正相反。平安时代中期以后,学令讲学式逐渐衰落,只用汉文训读讲解经书的"讲书"方式得到普及。如上历史过程确定了日本中国学的特色与局限。

  • 标签: 古代日本 汉字文化 中国学 明经 东汉晚期 帖试
  • 简介:1683年,施琅率清军水师攻克澎湖,郑克塽随即降清,台湾自此纳入清朝版图。清朝、郑氏战争之进程,经由陆续赴日之华人海商而为长崎唐通事所把握,进而由唐通事以"唐船风说书"的形式报告给江户幕府。本文拟以《华夷变态》所收相关风说书为史料,揭示日本当时对康熙复台之认知过程,对以往主要依靠中文、西文的先行研究进行一些补充。此外,通事之认知建立于海商之报告,所以本文亦想探讨华人海商对康熙复台之观察。通过考察可知,日本基本上迅速地掌握了康熙复台的整个过程,因为台湾商船多为郑氏政权一方派遣,所以其报告中多见偏袒郑氏之语,但此并未对风说书的真实性产生大的影响。海商对台湾战时情形观察的角度也颇有与中文史料不同之处。

  • 标签: 康熙复台 日本长崎唐通事 华人海商 风说书 华夷变态
  • 简介:在同时代人的记述中,1920年代的上海究竟是如何形象?由于当时的上海已成为远东第一国际都会,对她的描述可谓不计其数,所持角度也多种多样,作者的身份更是五花八门。1920年代日本人游记中对上海的描述,堪称视野独到,别具一格,栩栩如生。游记作者笔下的上海城市印象,既有众所周知的繁华景象,也有半殖民社会生活的黑暗一幕,以及日本人在这座城市中的活动场景。此外,1920年代是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时代,而上海是反帝爱国运动的中心,于是游记中也留下了对民族主义运动现场的生动描述。

  • 标签: 日本人游记 魔都 上海印象
  • 简介:《二李唱和集》为北宋李昉、李至唱和诗集,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云昉“晚年与参政李公至为唱和友,而李公诗格亦相类,今世传《二李唱和集》是也”,即指此书而言。此书为今存宋人最早之文学总集,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大学图书馆 唱和 日本 《青箱杂记》 文学总集 文学史
  • 简介:锁国时代的日本绝非昧于知彼,相反其对外部世界一直保持着关注,尤其是针对中国展开了持久的情报搜集活动,为此特别设立了长崎、对马、萨摩三个窗口。其中,对马口的情报职责是从朝鲜打探中国情报并及时上报德川幕府,而其搜集方式基本可归为三类,即:对马藩主写信给朝鲜以索取情报、询问朝鲜派遣的问慰译官,以及以倭馆为据点搜集情报。虽然朝鲜一对马是一条比较稳定的情报渠道,但是朝鲜对日本抱有深刻的不信任感,加之考虑到对清政策,故而刻意删减情报、歪曲事实,这导致流入日本的中国情报多有错谬,质量不甚高。

  • 标签: 朝鲜 对马 宗义真 问慰译官 倭馆 情报
  • 简介:2012年11月3日至4日,由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日本国宝装潢修复师联盟和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纸质文物保护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东亚纸张保护研讨会在日本福冈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及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近100名从事纸质文物研究和保护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保护修复 纸质文物 国际学术研讨会 日本 东亚 文化遗产保护
  • 简介:四、有关客家的大众性、知识性读物(1990年代至今)战后日本的一般民众对于客家的关心与兴趣,主要发生于1990年代以后,21世纪以来虽然有所退潮但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持续。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大众读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主要指的是严肃厚重的学术著作以外,主要以非专业学者为读者的著作,即日语所谓的“一般书”。

  • 标签: 战后日本 客家 中国观 亚洲观 汉族 著述
  • 简介:本文试图对日本有关客家的研究和相关论著作一系统的梳理。至今为止,对于客家研究史认真做过整理的,有后述的中川学、濑川昌久和蔡麟三位学者。不过,他们的整理是围绕着自身的课题意识所作的回顾,而非有关日本客家研究史的全面系统整理,因为,日本与客家研究并不是他们关心的焦点。

  • 标签: 客家研究 日本 中国观 亚洲观 汉族 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