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很长时间没有沉下来整理这次嘉定之行。这次去嘉定,是专为探访朋友一家人而去。我目睹了他们一家人生活的变迁,从武汉移居上海边上的小城,一路走来,有很多的不容易。差不多十年前曾有机会去探访过一次,我曾经说他们的生活是典型的悠哉游哉的“大城市活着,小城市生活”,离上海半小时之遥,又有小城的宁静和古意。我记得那次我去到的嘉定紫藤公园,小桥流水、日式庭院和满树的紫藤花束。小城的宁静和他们家的宁静,小小的两室一厅,有女主人设计的小吧台干口无门的卧室,只用漂亮的布帘隔断……

  • 标签: 小城 城市生活 大城市 宁静 上海
  • 简介:《吐鲁番葡萄志》是一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鲜明时代特点的专业志书,记述了吐鲁番葡萄的栽培历史及与葡萄相关的旅游、科研、文化、人物等等。它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为专业志的编纂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 标签: 吐鲁番 《吐鲁番葡萄志》 葡萄文化
  • 简介:吐鲁番是葡萄的故乡,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葡萄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朵奇葩。人们通过吃葡萄、写葡萄、画葡萄、唱葡萄、舞葡萄,形成了吐鲁番葡萄文化。2011年,吐鲁番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确定将《吐鲁番葡萄志》列入工作计划,成立了编纂领导小组,并组成以地方志编辑室修志人员、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主要成员的编写班子。2012年编写工作正式启动。《吐鲁番葡萄志》编写工作经历了调研准备、收集资料、编写和出版四个阶段。全书按照存真求实的原则,对历史资料精心选择、反复考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史实准确无误,坚持突出专业和地方特色的原则,详实记载了吐鲁番葡萄种植、加工、科研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 标签: 吐鲁番 葡萄 文化 《吐鲁番葡萄志》
  • 简介:汉初服色经历了从"尚赤"到"外内赤"的变化。这是汉朝建立过程中先后袭用楚俗和继承秦制的结果。刘邦起事于沛,属于楚地,为获得楚人的支持,其利用了楚人尚赤的习俗。至汉二年,汉政权以秦朝的继承者自居,将水德作为汉朝的德运,意在稳定秦地、吸纳秦人。根据五德终始说,水德的服色理应尚,但是汉朝并未放弃尚赤的楚俗,最终导致"外内赤"的服色格局出现。由于"赤"和""分别是楚人和秦人崇尚的颜色,"外内赤"这一服色格局也隐约反映了汉初政权中秦、楚两大集团间的博弈与调和。至汉文帝时期,旧的服色体系先后遭到贾谊、公孙臣等人的挑战,持"外内赤"说的丞相张苍遭到了罢免,"改正朔、易服色"的政治举措得到了实施。虽然文帝的改制最终由于新垣平案的发生而不了了之,但终止了对秦朝水德尚的因袭。这为后来汉武帝改制确定汉朝土德、服色尚黄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汉初 服色 五德终始
  • 简介:文明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焦点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尚存许多难点。史前时期“青铜之路”的开辟,青铜冶制、小麦种植等技术因素输入中原,推进了中原地区社会生产集约化程度,对中原文明体系有重构效应。文明最终在中原大地深厚的传统乐曲与主要西来的外来乐章的合奏中完成。

  • 标签: 夏文明起源 史前“青铜之路” 外来文化因素 夏文明结构
  • 简介:每一个生命体,时时刻刻都有能量交换与信息交换的原始需求。每一个人,都有表达的迫切愿望和途径。诗人选择了驾驭文字扶摇直上九万里,画者选择了挥舞着如椽神笔构建心中的理想国,摄影家选择了用那部冰冷的机器来裁切光影的爱丽丝仙境。殊途同归,他们,都在用骨髓里的天分和爱,去揭开存活于世的谜一样的谶语。

  • 标签: 夏岩 灵感来源 呱呱落地 于斯 昌图 精神家园
  • 简介:著名藏学家才旦茸先生圆寂已有近三十年。作为他生前的弟子之一,藏学家蒲文成先生以亲身感受,回忆了恩师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道德风范,回顾了受教于恩师的日日月月。其中也不乏对藏文教学和藏族历史的涉及。

  • 标签: 才旦夏茸 藏语文 教育 藏学
  • 简介:汉代对官员加封不同质地及颜色的印绶,通过其腰带绶的颜色能判断出其人地位等级,特定色彩的绶是尊贵的象徵,贱人不得佩戴。如《全汉文》卷三九引“《御览》六百八十二”:“昌邑王取侯王二千石墨绶黄绶,与左右佩之。龚遂谏曰:‘高皇帝造花绶五等,陛下取之而与贱人。臣以为不可,愿陛下收之。’”

  • 标签: 墓志 《全汉文》 颜色 汉代
  • 简介:缪宇墓志,是1980年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邳县西北青龙山南麓的束汉墓志。碑文记载为元嘉元年(151)。《文物》1984年第8期发表了尤振尧、陈永清、周晓陆的《东汉彭城相缪宇墓》,介绍了墓葬的出土情况,并认定缪宇是官秩二千石的彭城相。随后,宋治民发表《缪字不是彭城相》(《文物》1985年第2期)一文,以墓志中记载:“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守长缪宇。”认为缪宇是代理彭城相长史的吕县县长,其职位与秩级都低于王国相长史,因此称“行长史事”。

  • 标签: 墓志 彭城 青龙山 徐州市 江苏省 出土
  • 简介:本文系统考察现有考古材料,认为都军事防御体系可划分为都城地区和外围地区两重层次,夏代早期以都城地区为重点构建防御体系,中晚期则以都城外围地区为重点构建防御体系。

  • 标签: 夏都 军事 防御体系
  • 简介:2013年,对安徽铜陵师姑墩遗址近旁的家墩和神墩两个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炼炉、房址、大型红烧土建筑遗迹、灰坑等,出土陶器、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玉器、石器、铜器以及炉渣、炉壁等冶铜遗物。其中西周早期炼炉保存有炉基、炉壁,并发现配套设施,是国内性质明确的同类发现中年代最早、发现最全面的一例。这些发现为我们探讨皖南地区周代的铜料生产技术、流通方向以及冶铜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都提供了重要资料。大型红烧土建筑遗迹的发现也为我们认识该地区广泛分布的墩形遗址的居址模式提供了线索。

  • 标签: 安徽铜陵 夏家墩 神墩 周代 冶炼遗址
  • 简介:《秃鲁帖木儿麻扎志》是一部关于清代后期塔兰奇人的重要文书,对研究东察合台汗国的历史以及伊斯兰教在伊犁地区的传播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内容涉及秃鲁帖木儿麻扎舍依赫家族、塔兰奇人的起源、阿力麻里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名人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介绍收藏在麻扎舍依赫后裔手中的《秃鲁帖木儿麻扎志》,对其作汉译,并简要考释了对该文书中出现的一些人名和地名。

  • 标签: 《秃黑鲁帖木儿麻扎志》 研究价值 汉译
  • 简介:"g(c)anga"是一个明清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中经常会遇及的外文词汇。通过考察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文献中对"g(c)anga"的记载,考其词源,可见它是吴语"江"的发音"kaon1",其音值近似于普通话的"gāng",因知"g(c)anga"即是松江一词中"江"的发音,借指松江布,即对本色土(棉)布的统称。从16世纪起,葡萄牙人便将其销往欧洲、美洲、非洲、日本、印度和东南亚地区。

  • 标签: 葡萄牙 g(c)anga Nan Keen 紫花布 松江布
  • 简介: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陷入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之下。东北义勇军在政府不出兵驱日的情况下,毁家集资,编练民兵,奋起抗日,为创建东北抗日联军提供了条件和经验,推动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史料是军政部参谋本部第一厅关于吉辽十县义勇军代表孙竞愚呈为组织义勇军苦衷及抗战经过事实致编纂组的公函,反映了东北义勇军早期抗日的决心和艰辛以及他们极希望得到国民政府承认和帮助的迫切心情。

  • 标签: 吉辽黑 孙竞愚 义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