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黑水城元代公文的结尾,按署名人分,可分无人署名、司吏署名、司吏与首领官联合署名等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结尾的公文对应不同的发文机构及文书文体,而不同的公文结尾又展现出不同的文书运作机制。

  • 标签: 黑水城文献 元代 公文结尾类型 公文运作机制
  • 简介:7月25日,德国卫生部施密特部长到距离部长办公室2000余公里处的西班牙海滨城市丹尼亚(Denia)度假。部长本人是飞往度假地的,但她的司机却是千里迢迢地开着她的公车去的。不凑巧的是,27日,当地一名盗贼撬开阳台门的铁栏杆,将屋内的司机迷倒,偷走了桌上的车钥匙及一些个人物品。部长专车失窃案立即成为德国各大媒体的新闻热点。新闻媒体的喧闹,让施密特部长及其所在社民党尴尬万分,让窃贼也有些发慌。不过,窃贼好过关——西班牙警方在离布兰卡海岸事发地点仅25公里处发现了丝毫未损的专车,据推测,

  • 标签: 失窃案 卫生部 部长 德国 新闻媒体 海滨城市
  • 简介:南宋蜀刻本《陆宣公文集》为古籍版本中的珍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九四年据以影印行世,嘉惠学林,功莫大焉。但也有些认识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

  • 标签: 南宋 古籍版本 《陆宣公文集》 影印本 古籍研究
  • 简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迁来合肥。第三天,以大肆搜刮、中饱私囊闻名的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就去“拜谒”包公祠。看着破败不堪的包公祠,李长叹一声,说:“包公是一代清官,不能让他在死后受此冷落,要加以修复。”合肥县长隆武功听后说:“费力费钱,不合算啊!”李品仙把脸一板,说:“你太糊涂!这可是有关我们声誉的百年大事。”第二年7月,包公祠修复宣告竣工。祠堂原貌未动,只是将祠前的山门和祠旁的流芳亭拆掉,将通向祠堂的小路扩大。那悬挂于祠堂正殿的三块横匾也一并取

  • 标签: 李品仙 芳亭 第三天 第二年 祠主 李长
  • 简介:明代文官死后,国家举行官方祭奠、修坟、安葬活动,为官员构建死后的荣耀,彰显国家褒奖臣下之意。此项举措的落实,有赖于丧葬公文在各级政府间的传递与具体执行。丧葬公文既是政府行政文书,又是礼文化的承载体,研究其内容及运作,可以直观感受明代由国家主导的丧葬礼制建设,以及国家如何在丧葬层面完成礼仪与行政的有机结合。

  • 标签: 明代 丧葬 公文 礼制
  • 简介:山楚墓研究述评王建苏时值山楚墓发掘五周年之际,《山楚墓》和《山楚简》已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此前,国内刊物公开发表了有关山楚墓研究的论文32篇,各种简报、报导和科普性文章近30篇,这些阶段性成果对于促进楚文化的研究无疑是有帮助的,本文拟将上...

  • 标签: 研究述评 楚墓 楚文化因素 包山楚简 车马出行图 工艺技术
  • 简介:包拯,人们习称“包公”或“包青天”,这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包公又叫“龙图”,一般只有在小说和戏剧中见到。如明代小说《警世通言》,有“三现身龙图断冤”一章,《铡美案》剧中,有“龙图打坐开封府”的唱词。包公为什么又叫龙图?说来有个故事。

  • 标签: 包拯 《警世通言》 明代小说 《铡美案》 包公 开封府
  • 简介:签署,汉代称之为“署名”。署名可以仅指署写姓名,也可以包括爵里或职衔等。何时仅署姓名,何时署职衔和姓或名,何时又须署爵里、职衔和姓名,又爵里、职衔和姓名等应如何排列,哪些部分须自署,哪些允许书手代笔,字体大小、间距等等在公文书的世界裹都曾有所规定。这些规定在汉代叫作“式”,

  • 标签: 文书 姓名 “式”
  • 简介:蒙古文字作为满文的原型,给予满文的影响随处可见。但在满族人统治下的清朝,满语为国语、满文为国文的这一时代背景下,由于蒙古地区广泛使用满文,致使蒙古文公文书中出现了来自满文的多方面影响。通过对蒙满文两种公文书的比较研究,详细分析蒙古文公文书中出现的爵位职官名称、满文书写方式、满文批示等实例,可知清代外蒙古地区蒙文公文书,在一些固定名词的借用、个别书写方式以及签字批示等方面,均受到来自满文公文书的影响。

  • 标签: 清代 满文 蒙古文 公文书 影响
  • 简介:追溯蒙古的历史及流变,了解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从而探求蒙古包在结构、图纹、色彩上对美的追求,和蒙古所蕴含的独特艺术美。

  • 标签: 蒙古包 艺术 造型
  • 简介:世英,男,土族,初中肄业,1922年生,祖籍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逊让乡古谷家村.世英十岁就读于逊让乡兰家小学,后在城关高级学校肄业.他天资聪颖,语言模仿力很强.自从上小学时在课堂上偷唱灯影戏那天起,便和灯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 标签: 包世英小记 土族灯影 灯影艺人
  • 简介:合肥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城市,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公文化是诸多文人志士、专家学者探寻开发的重要宝藏。多年来,合肥在包公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整合、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首先挖掘了包公文化的历史源头,并结合本地和外地包公文化的发展现状,在平台、资源等方面,总结出了目前合肥包公文化发展面临的三个困境,揭示了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矛盾源泉。本文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提出一系列可行性模式,如融入现代化手段、拉伸包公文化旅游的大格局等多种方式,探寻出适合合肥本土发展包公文化旅游的新路径,从而促进合肥包公文化的繁荣发展。

  • 标签: 包公 资源开发 文化旅游 合肥
  • 简介:山楚简中所涉及的人名很多。本文从古文字的字形、音韵出发,对其中的一姓二名三个字形提出新的意见:将“”字改释为“”,“”之异体,疑与鲁之“”邑有关;将“耀”字改释为“”,“”、“害”均可能作为声符,但以从“害”得声的可能性更大;将“”改释为“”,从“身”、“”声,“肱”之异体。

  • 标签: 包山楚简 人名 考释
  • 简介:<正>鄂君啟節始见(?)字。舊说或以为居字,或以为(?)字。新版《金文编》主後说,理由是“節内另有居字作(?)”。今山32号简“所死於其州者之居后(?)族”,居和(?)連文,釋文作“居(?)”,甚是,《说文》:“(?),(?)也。从尸得几而止。”按凥即(?)之異体,字並从几。《说文》凥注音作“九鱼切”,實误。當逕讀为(?)。

  • 标签: 包山楚简 札记 说文 金文 三省 注音
  • 简介:贴黄是古代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宋代西北边境军政文书》,对宋代公文贴黄制度的渊源、贴黄的类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俄藏黑水城文献 贴黄 文书制度
  • 简介:宋刊元印本《增修互注礼部韻略》纸背文书存留了三百余叶,九百0一户元代湖州路户口事产登记,该资料是学界首次看到的较大规模的元代户籍文书资料,在历史学多个领域有重要研究价值。文书中充斥着大量俗体字,有些文字字形乖戾,不易识读。该文书是考察宋元时期官方正式公文书写情况的第一手文献,具有一定的文献学、文字学研究价值。同时,这批文书中以大、小写字形混杂书写的数目字人名,蕴含了宋元时期诸多历史文化信息。该文书已公布第一册录文,在此基础上,考察全部六册公文所见文字的字形、字义以及用法,可管窥宋元公文书写用字的现象及规律,也能从文字的使用上看出不同社会阶层、文化层次之人的书写用字习惯。

  • 标签: 纸背文书 《增修互注礼部韻略》 户籍册 俗字 数目字人名
  • 简介:“花女子”(1906—1959)是晋剧北路梆子早期一位著名的女演员,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在西口的绥、和雁北一带,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她原名李桂林,出生于山西右玉县城鼓楼下.早年即父母双

  • 标签: 女演员 艺术成就 李桂 《空城计》 李慧娘 红梅阁
  • 简介:试论山楚简所见的卜筮制度陈伟湖北荆门山2号楚墓出土卜筮、诗词简54支,经整理为26件简书。其中22件记叙卜筮之事,另外4件专记祷祠之事[1]。这类简以前在望山、天星观等地楚墓中已有发现,但保存状况较差,并且尚未全面刊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对...

  • 标签: 包山楚简 《左传》 简书 卦画 《说文》 命辞
  • 简介:<正>一“文化”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方式(行为、行为方式、行为产物、观念和态度)。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一般来说,作为社会文化,都有其共同的特征:a.超自然性;b.超个人性;c.传承性;d.整合性;E.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并以此区别于动物。F.民族性;G.可变性。并在阶级社会里文化具有阶级性。

  • 标签: 蒙古包 乌兰牧骑 精神文化 民族 蒙古族 社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