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李伯宁,1918年生,1941年任冀中区肃宁县县长兼县游击队大队长。解放后历任水利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作者回顾了冀中肃宁县游击队顶住日军大扫荡继而解放肃宁的历史,故事真实,细节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在敌后战场作战所面临的残酷环境和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肃宁虽小,但可窥全国抗战之一斑,以及中华民族面对外侮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 标签: 抗日 中国共产党领导 纪实 平原 三峡工程建设 党组副书记
  • 简介:一般论及汉代长安与关中平原,大都对西汉时期的都城长安与关中平原津津乐道,而对东汉时期的长安与关中平原却言之甚少,究其主要原因,当然因为西汉长安为一代盛国之都,煌煌大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地位不言而喻;关中平原作为国都所在地,地位也是弥足轻重的。东汉以来,都城东迁,关中平原屡遭兵

  • 标签: 东汉 关中平原 长安 屯田制度 西羌
  • 简介:<正>江汉平原与太湖平原等地同属南方湖区,呈现为一种河湖交错的平原湖沼地貌。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和长江中下游间人口大迁徙,使江汉平原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显露,与水争地的垸田获得极大的发展,葑田出现的历史条件趋渐成熟。《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一一三○《汉阳府部汇考·汉阳府风俗考》汉川条云:“汉川四周皆水,湖居小民以

  • 标签: 江汉平原 长江中下游 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多地少的矛盾 明清时期 古今图书集成
  • 简介:平原,广东潮州人,1982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

  • 标签: 学者立身 立身行 行世
  • 简介:辽《驸马萧公平原公主墓志》全称为《故威武军节度使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太尉兼侍中驸马都尉萧公平原公主墓志铭》(以下简称《主志》),2010年10月出土于辽宁省阜新县八家子乡乌兰木图山南麓的辽代后族萧氏墓地中。

  • 标签: 墓志铭 公主 平原 驸马 考释 节度使
  • 简介:<正>江汉平原的全面开发是随着垸田的兴起而开始的,一部垸田史就是江汉平原围垦河湖从而引起地理面貌显著变化的发展史。考察垸田的起点,不仅是这一地区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

  • 标签: 江汉平原 垸田 屯田 江陵 县志 同治
  • 简介:成都平原诸多古遗址都出土了不同质地、不同形制的酒具。较为典型的则有史前城址群和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市金沙遗址、成都彭州市竹瓦街青铜器窖藏、成都市商业街船棺遗址、成都市新都区马家战国墓出土的酒具以及成都邛窑、青羊宫窑出土的唐、宋酒具和成都彭州市宋代金银器窖藏、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

  • 标签: 成都平原 酒具 历史 三星堆遗址 古遗址 成都市
  • 简介:对北方民族地区平原的开发是清代边疆经略的重要内容。从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后套平原的开发来看,由于前者是在清早期对准噶尔用兵的背景下开发的,后者则是在西北用兵结束后的清中后期开发的,因此两者在开发模式上迥然不同。首先表现为组织形式、程序与耕作方式的不同。

  • 标签: 民族地区 平原 经略 边疆 清代 耕作方式
  • 简介:山东地区汶泗流域与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镞形嚣有明显的区别,本文通过对二者的分析,以重新引出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渊源的重新思考。

  • 标签: 汶泗流域 胶莱平原 大汶口文化 镞形器
  • 简介:成都平原是一个凹陷地盆上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很早以来就有人类活动,留下的古代遗存也应该非常丰富。但是除了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以外,主动的考古发现却很少。长期以来,在成都平原上寻找早期遗址,许多人曾经作了大量的探索工作。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四川队也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与成都市考古队有过多次调查,工作还是初见成效的。随后,成都市的范围内,发现多处史前城址,逐步打开了成都平原史前考古研究的局面。其中有几处都是我们曾经一起共同进行过调查所关注的。不过,至今主动考古调查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或商周时期遗址,仍然是比较少见的。这可能存在一个方法问题。

  • 标签: 成都平原 考古工作 方法问题 古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发现
  • 简介:位于江汉平原的天门县,明末清初时文风很盛,相传“五里三状元,隔巷两尚书,对河一祭酒”。这些文人,大多出生于天门东乡的干驿。至于西乡,虽然纵横数十里,人口几十万,却都是白屋(一个庠生也没有),其潘姓巨族,乃倡议改修宗祠,并在青山寺旁修建一文笔峰塔,以招风水西上。或许受此影响,

  • 标签: 江汉平原 清末民初 私塾 明末清初 天门 宗祠
  • 简介:粮食贸易在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粮商及粮商组织、粮食加工和运输、粮食价格、粮食集散和粮食存储等几个方面反映了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粮食市场的基本情况。粮食贸易将大量的基层市场、少量中间市场和几个中心市场联系在一起,粮食价格的趋同性表明这个地区当时存在着完整的粮食贸易体系,但相关市场特征又表明这个市场是不完善的。

  • 标签: 民国 江汉平原 粮食 市场
  • 简介:四川地区从西周时期已开始栽培茶树,到唐代,这里的茶叶生产发展得相当成熟。伴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宋代的成都是一个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的城市,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经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与茶事有关的遗物,宋代的成都已经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茶文化,并大大促进了茶叶的生产与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安抚边地少数民族、维护稳定的作用。

  • 标签: 成都平原 出土茶具 饮茶习俗 茶文化
  • 简介:<正>成都平原,据古史记载,这里曾是古代蜀人的活动区域。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不断地证实了这一点,如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十二桥遗址,指挥街遗址等均说明早在距今4500年至2500年之间,成都平原就已有一支古老的土著居民——“蜀族”定居。

  • 标签: 三星堆遗址 成都平原 蜀文化 祭祀坑 青铜器 广汉三星堆
  • 简介:绳纹是成都平原先秦文化最主要的纹饰,文中将绳纹的发展分为六个年代组,结合各年代组内绳纹陶罐及伴出陶器的变化,将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分为六个发展时段.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本土文化的发展是主流,同时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因素.最后提出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可划分为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新一村文化四支考古学文化.

  • 标签: 成都平原 绳纹演变 绳纹陶罐 文化变迁
  • 简介:本文将湖南澧阳平原商时期遗存划分为皂市遗存与斑竹遗存两类,二者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阶段性的特征与商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冲击作用及两地文化的相互调适息息相关。

  • 标签: 澧阳平原 长江中游地区 商时期 文化互动
  • 简介:传统时期太湖东部平原的聚落具有"浜村相依"的普遍特征,河浜是聚落景观的主体,具有提供饮水、交通、农田排灌等各种实用功能,同时还是民间风水信仰的精神依托所在。家族墓地围绕河浜而构建,更是聚落风水的聚焦点和家族福祉的寄放地。跨越河道的桥梁具有利通衢、益行旅、便耕耘等实用价值,由此逐渐衍变为乡村道德教化与慈善的载体。乡村各群体在对河浜、桥梁与风水的共同占有、享受、管理与维护中,形成了坚实的精神共同体。

  • 标签: 太湖东部平原 聚落 河浜 风水 乡土文化
  • 简介:本文以宋元以来太湖东部平原的水环境变化为基础,具体分析作为人居生活场所的聚落在形态、分布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并揭示其背后的自然与人文驱动力。宋以后江南人口压力的增大和水网泾浜化的发展,促使太湖东部平原聚落的形成模式逐渐归于两种,即低乡与高乡。低乡地表水充沛,聚落营造的原则以开浚河浜、排除积水为先,宅随浜而就,交通以行船为主,因而房屋沿泾浜分布,具有集村产生的条件。高乡地表水量不足,人们开凿河浜的首要目的在于引潮和蓄水,随之形成以屋宅为中心、浜随宅就的聚落格局。由于高乡河道浅窄不利于行船,住宅与河浜呈离散性分布,聚落形态以散村为主。本文研究证明,除社会经济因素的阶段性影响外,地势、河流水性、潮汐等地域性自然要素,对于太湖东部平原聚落形态的塑造具有本底的制约作用。

  • 标签: 太湖东部平原 聚落 形态 水环境
  • 简介:《中国钱币》2009年第2期载文《徐州发现冀南银行平原地名蓝色百圆券》,作者将此券以收藏实物品种,同现代成书的图录互相比对,认定因颜色略为差异,而寻证为发现的区币新品种。笔者认为过于武断,理由也不够充分,且容易产生误解。

  • 标签: 冀南银行 蓝色 地名 平原 徐州 《中国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