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的文化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满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情趣。它们贯穿于满族的民间文学之中,并伴随着民间文学中民族独特的历史内容,在我国民间文艺百花园中大放异彩。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满族民间文学的光辉被遮掩了十年。象祖国一切美好事物经过十年风雨,复苏勃发一样,十年浩劫后的满族民间文学,以崭新的姿态翘首于民间文学界。她的风韵引起人们的注目、欣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几年满族民间文学的大量发掘,可以典型地说明我国民间文学界这一阶段的工作成就。就满族民间文学自身情况来说,

  • 标签: 民间文学 满族 民族 哲学思考 民间文艺 满族形成
  • 简介:明清各省特设学政,职掌学校政令,作为沟通科举与学校的枢纽。由于学政责专权重,易滋流弊,直接影响到国家抡才大典与官场风纪,因此,清初统治者为整饬各省学政积弊,在建立和完善学政考核制度上不断努力,经过从解卷磨勘到督抚纠参的转变,逐渐确立起“剔除学政十弊”的制度,作为考核学政的重要依据,并辅以加罚苦差等惩戒措施,对于整顿清初吏治、收复天下士心,以及澄叙铨选、保证科举与学校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剔除学政十弊 学政 考核
  • 简介:把握普遍的必然性是人的天性。天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能认识到的最高意义的本体性存在,理解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把握普遍的必然性的基本途径。思孟学派的天人合一论更多地注意到了天人之间的统一性,表达了古代思想家在更抽象的水平上把握客观世界的心理取向。宋代理学家用形而上的思想方式理解和把握天,从而使必然意义的天与可感觉的天和有神性的天分离开来,儒家的天人也因此而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 标签: 天人观 天人合一 形而上学
  • 简介:中原王朝有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形成的地缘政治.其地缘政治在用语与内容方面,不同于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地缘政治理论.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是历代王朝治边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历代王朝治边的实践过程中,地缘政治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成为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部分,并对中原王朝治边产生重要的影响.

  • 标签: 中原王朝 地缘政治观 边疆治理
  • 简介:萧统对陶渊明"尚想其德,恨不同时",可谓陶渊明的知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并未提及陶渊明。钟嵘眼中的他也只是中品。而在陶渊明未被广泛接受和高度评价的年代,萧统却独爱之,不仅为他编集、作序、作传,还在《文选》中选录了九篇陶渊明的作品。本篇以《文选》中所选的陶渊明作品作为出发点,再究萧统的文学

  • 标签: 《昭明文选》 陶渊明 萧统
  • 简介:<正>众所周知,《老子》虽极富哲学思辩之“吊诡”,却又极重其“道”之能有所用,道德经五千言,强半在说治天下的方略大计。可知,道家学派在初兴之际,是和儒家学派一样积极入世的。当然,入世者亦将有如何入世的区别,而在学界不少人的心目中,《老子》所表述的政治思想,只是冰冷理性的体现,绝无温情仁爱的道德情感可言。于是,一种颇觉简单的结论便自然出现:道家初祖的治世术,是以客观的法则规律为依据的,不像儒家之创始者那样执着于亲情仁义的社会规范。这种结论宜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为《老子》之中确乎有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之类的论说,而且又明确说过“治国如用兵”的话,用兵打仗,你死我活,当时似乎还没有不许虐待俘虏的约法,既然如此,政治不就和战争一样是残酷无情的吗?初看去,这一切都来得振振有词,不容置疑。不过,倘若本着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原则

  • 标签: 《老子》 道德政治 圣人 儒学 道德情感 道德理想
  • 简介:杰斐逊从人类理性和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坚持洛克式自由主义观点,激烈批判欧洲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表达了对欧洲强权政治的极端厌恶,强调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和正义原则。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美国作为人类社会未来理想的先行者和试验者,其外交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目标,为非道德的国际关系作出榜样。杰斐逊外交思想融合了美国例外论与古典自由主义理念,是美国理想主义外交传统的起源,对当时和后来的美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杰斐逊 外交思想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美国外交 正义原则
  • 简介:以发展经济为目标的政治价值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人民基本上摆脱了贫困。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也相伴而生,特别是民生问题的解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以改善民生、实现民生幸福最大化为目的的民生政治价值便应运而生。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现经济关系、社会分工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正义,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实现公共政策的民生价值转向是从经济政治向民生政治转变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经济政治观 民生政治观 公平正义 民生幸福
  • 简介:本文是郭嵩焘和刘锡鸿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笔者着重探讨在郭嵩焘和刘锡鸿的政治思想中最主要的问题意识是什么、这个问题意识和他们看到的西方有什么关系这类的课题。笔者想强调的是:第一,我们在他们出使之前的所有的文章中能看到他们的问题意识——“士大夫在那时的中国社会应该担负什么任务?”第二,他们从这个问题意识来观察西方社会,特别关注英国的“官”和“民”的关系。并且他们对英国政治的看法之间有思路的差别。

  • 标签: 郭嵩焘 刘锡鸿 士大夫观 英国政治观 官民
  • 简介:中古西欧的骑士文学和教会法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批判了封建婚姻,鼓吹人性和爱情,形成12世纪人文主义复兴的两个侧面。骑士文学和教会法的爱情婚姻有差异,也有许多相通之处,都极力肯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骑士爱基本上是贵族文化的一部分,世俗的性质比较浓重;而教会的婚姻法具有深刻的宗教性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平等观念,兼顾平民的利益,对妇女的地位也颇有维护。为保护贵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封建法强调妇女的贞操。而根据教会法,通奸的男子和女子应受同样的处罚。与骑士文学相比,教会法对个人情感的重视和支持要更全面、更彻底一些。

  • 标签: 教会法里 文学教会 法里爱情
  • 简介:泰州学政试院头门彩绘被清漆和大漆覆盖,由于清漆老化,出现发黄、剥落等病害,使彩绘变得模糊不清。为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彩绘面貌,通过化学溶胀的方法,有效去除彩绘表面的清漆和大漆,并用隔离膜材料将原始彩绘进行保护,再在隔离膜层上进行彩绘的复原,最后对彩绘进行全部封护。学政试院头门彩绘保护修复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为同类型的古建彩绘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学政试院 彩绘 清漆 大漆 溶胀
  • 简介:南宋无锡人尤袤(1127——1194)历仕三朝,官声、诗声并著,可谓集名臣与诗人于一身。尤袤字延之,号遂初居士,谥文简。祖居晋江,自高祖尤叔保迁到无锡开化乡白石里,遂落籍无锡(见《梁溪遗稿遗补·家谱

  • 标签: 尤袤 遂初居士 无锡人 诗法 立政 名臣
  • 简介:由传统集权政体向现代立宪政体的转换,是梁启超一生的执着追求.梁氏认为,在这一历史性的转换过程中,宪政体制的建构、权力制约机制的确立固然十分重要,但起主导、能动作用的,始终是活生生的人.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与政体的现代化同步推进,双向互动,才能较好的实现预期目标,实现政治文明的整体和谐发展.这就是梁启超"政治文明整体发展"给我们的主要启示.

  • 标签: 梁启超 国民公德 宪政 权力制约
  • 简介:中共七大所确定的政治路线是在全面抗战路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全面抗战路线的肯定和发展。人民主体价值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利益的主体。中共七大政治路线中的人民主体对于今天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中共七大 政治路线 人民主体观
  • 简介:<正>什么是比较文学?我们一直在提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够回答它了吗?我们已经展示的不断积累的材料给人的感觉多样而眩目。为了经得住比较学者所受到的尝胆似的引诱,——应当承认这一点,我想从对象与方法两方面重新把握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象大千世界那样复杂,而且又永远飘忽不定。它目前论述的是什么呢?

  • 标签: 比较文学 比较学 比较研究 对象与方法 文学社会学 文学关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四、有关客家的大众性、知识性读物(1990年代至今)战后日本的一般民众对于客家的关心与兴趣,主要发生于1990年代以后,21世纪以来虽然有所退潮但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持续。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大众读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主要指的是严肃厚重的学术著作以外,主要以非专业学者为读者的著作,即日语所谓的“一般书”。

  • 标签: 战后日本 客家 中国观 亚洲观 汉族 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