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郭绍虞先生在《杜诗镜铨》序言中指出注家也应如史家一样要兼有才、学、识三长。'注'重于学,'解'侧于才,'评'偏于识。这一方面说明注家同史家一样笔悬千斤、事关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个注家必须兼有才、学、识三长才能成就一部不凿不芜的杰出注本。陈铁先生的《王维集校注》可说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代表。陈先生不仅在注、解、评三方面各具其长,

  • 标签: 先生王维 王维校注 评陈铁民
  • 简介:2016年8月28日凌晨四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90岁的苏先生,于睡梦中驾鹤仙去,永远地离开了那方令他不舍的舞台、这个使他眷恋的世界和那些自己用心教育的学生们。记得苏先生的学生、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姬女士在被问及对苏先生最深印象的时候说过,苏先生曾经这样教育过他们——'要痛饮人生的满杯'。我想,苏,这位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话剧事业的老先生,此时也许正在那个我们看不见的天国中,与先他而去

  • 标签: 不亦厚 以此遗 厚怀念
  • 简介:今天要跟大家分享老一辈人读书的事情。正如题目'吟诵的老先生和老先生的吟诵'所言,当读书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这二者是不分的,所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但目前二者离我们都有点远,他们是正在逝去的老先生,逝去的读书人。

  • 标签: 吟诵老先生 老先生吟诵 老先生老先生
  • 简介: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他的高大形象至今铭刻在人们的脑海中。可是,又是谁给人们留下了伟人形象呢?那就是随行在领袖身边的摄影工作者。吕厚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从事摄影工作60年来,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杰出的摄影家,他的

  • 标签: 吕厚民轶事
  • 简介:得到雷达先生去世的消息,感到突然。虽然知道他近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是没有想到竟走得这么急,这么早!初识雷达,是在1982年春节过后,那时我还在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大四,因为参加了系上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诗歌专集”的工作,老师安排我和于进、王震到北京版本书库查阅资料并征询一些在京专家和当事人的意见。季成家老师带一封信让我们交给阎纲先生。那天,我们到《文艺报》报社,阎纲到外面开会去了,接待我们的就是雷达和高洪波先生,那时候他们都还年轻,留在记忆中的雷达肤色微黑,人很朴实。后来兰州大学聘请他为博士生导师,见面的机会才多了起来。每年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我们都会相聚在一起。我曾几次邀请他来西北师范大学做学术报告,他都慨然应允,把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文坛的前沿动态及时传播给西北师范大学的学子们。想一想,雷老师做了兰州大学的博导,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生实际上也跟着受益了。再后来,我的一些学生或同事成了他的学生,在不同场合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现在的社会,场面上虚以应付的人多,而雷达先生却是一个可以交心言谈的人,亦师亦友,时间长不见,还真想念。

  • 标签: 雷达 西北师范大学 中国当代文学 博士论文答辩 学生实际 兰州大学
  • 简介: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17年后,中国一份著名的报刊《南方周未》通过对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先生的专访,透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如果沈从文先生在1988年能活到10月份。那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便肯定是他了。读完这篇报导不禁更加让人慨叹唏嘘感怀系之。

  • 标签: 沈从文 先生 诺贝尔文学奖 《南方周未》 马悦然 汉学家
  • 简介:70年代初,我由宜昌调至咸宁双溪卫生院工作,当时政治活动频繁,会多、公差多,因此,偌大一个卫生院,仅剩一个医生一个护土。我当时既看门诊,又管病房,经常是内、外、妇、儿科都看,白天黑夜连续工作。当时,文化部“五七”干校的大本营在咸宁向阳湖,双溪大屋周住有一个连队,那里原有个煤窑,干校的同志一面搞“斗、批、改”,一面挖煤,以供向阳湖干校使用。连队没有医务室,因此,连里的同志们凡有病痛都得来卫生院,接触多了,许多人便成了朋友。大厦周离双溪镇虽仅三四里之遥,我却从未去过,~是由于工作太忙,走不脱;再者,也实在不忍目睹他们趴在煤窑挖煤的惨状。一天,我照例坐门诊,来了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他中等个子,穿着随

  • 标签: 沈从文 向阳湖文化 高血压 卫生所 卫生院 满足他的愿望
  • 简介:深秋一日,陪友人游城固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的五门堰,从而引出一段“立生祠颂良吏”的历史话题。

  • 标签: 生祠 西北 史话
  • 简介:刀具专家钟寿赵书钟寿(1926—1994),爱新觉罗氏,北京市满族人,既是全国闻名的切削刀具专家,又是书画家,他亦工亦艺,平易近人。他于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历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助教、清华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从事教学工作40年,为国家...

  • 标签: 切削刀具 齿轮精加工 满族书画家 齿轮加工 机械制造 金属研究
  • 简介:吴簡户口簿内以"右黄簿○○户口食○○人"爲基本格式的竹簡中,"黄簿"爲一詞,這類竹簡是針對"黄簿"的小計簡。"黄簿"是與"新占"相對言的,前者指當地户籍中的固有民户,後者則指"新占著户籍之",兩者共同構成一里之中的全部民户。其分張也比較普遍地存在於臨湘所轄的鄉里之中。"新占"由於已被納入當地的户籍,在賦役上並不享受優復。與"黄簿"不同,"新占"主要由外來人口以及還歸的流民所構成。東晉由於面臨着與漢末吴初相似的歷史條件,亦將土著户籍稱爲"黄籍",但人口流動規模與政權類型等方面的差異,又使其在處置外來移民的方式上,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 标签: 吴簡 黄簿民 新占民 黄白籍
  • 简介:1978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后,经常听到启功先生的大名,可惜我在物理系读书,无缘看到先生的风采.

  • 标签: 启功先生 送别启功
  • 简介:一今年沪上桂花比往年开得晚一些。9月28日下午,我在沪西参加一个学术活动后,晚上还有一个聚会,中间相隔两小时,我约同行的朋友到附近的校园散步,忽然发现桂花开了。蓝天白云下,校园道路两旁,一望全是桂花树,芬芳馥郁,沁人心脾。那种蕴涵修持了整整一年的美好意愿,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时节,从树木心灵深处细细碎碎地倾诉出来,有的金黄,有的橙黄,有的银白,还有丹红,缀满在郁郁葱葱的碧枝绿叶之间,文静而又热烈,雅致而又璀璨。我和朋友,以

  • 标签: 时节送 桂花时节 送先生
  • 简介: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是山东省高唐县人,我也是高唐县人,是所谓小同乡。我在家乡时即已闻知他的大名。1941年来北京上中学,拜谒同乡前辈,开始认识他,从此到他1983年病故,同留居北京长达42年。我对他很敬重,他待我如家人,关系是很密切的。我常常想到他,我想,在北京(当然也不止北京),一定有许多人也在怀念他。谨把有关苦禅先生的一些琐细回忆写出来,和朋友们共同缅怀。祝寿大约是1971年,苦禅先生七十多岁高龄,被从下放劳动的干校放回北京。但是,他的夫人李慧文师母,作为美院的医务人员,仍

  • 标签: 李苦禅 山东省 高唐县 北京 中国近代史 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