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生活于西北河、湟间的纳西先民,他们在秦汉时期因赋予某种军事使命,进入滇西北地区,这是笔者的一个新观点。而能够支持纳西族“军事迁徙”说的佐证,莫过于越析诏的军事历史及其著名的兵器“铎槊”。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人们关于“铎槊”的解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有感而发,亦想作一番探讨。

  • 标签: 铎槊 兵器 历史资料 名称 形状 出处
  • 简介:面积为1470万平方公里的北冰洋,三分之二的地方被常年不化的冰盖覆盖着,其余洋面上自东向西凛浮着冰山、冰块,川流不息。北极点附近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黑夜,夜空常出现多姿多彩的极光:有时像飘荡的光带,有时像巨大的光束,顷刻间又变成弧光;有时嫩黄色,有时又

  • 标签: 北极熊 北冰洋 海豹 北极地区 浮冰块 称霸
  • 简介:多年前就知道光楷上将,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作为一位国际战略专家,他对美国问题和台湾问题发表的谈话,曾经在国际上引起广泛注意。这不仅因为光楷长期担任中国军队与美国国防部的对话代表,主管中国军方的对外关系,还是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的军方成员,更因为他是军事谋略专家,从国际战略的高度分析美国,研究台湾。

  • 标签: 秦怡 副总参谋长 同声翻译 丘吉尔 副博士学位 军事学院
  • 简介:今天要跟大家分享老一辈人读书的事情。正如题目'吟诵的老先生和老先生的吟诵'所言,当读书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这二者是不分的,所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但目前二者离我们都有点远,他们是正在逝去的老先生,逝去的读书人。

  • 标签: 吟诵老先生 老先生吟诵 老先生老先生
  • 简介:廷弼,明代万历年间江夏籍人氏,字飞白,号芝冈,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廷弼出生于江夏修贤里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从小牧牛读书.五岁善对,苦学之志.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廷弼乡试夺魁.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进士,初任保定推官.是时官场贪污成风,廷弼则秋毫无犯,曾卖袍拯饥.衙门草菅人命成习,廷弼则亲躬下向,明断冤错案150余起,被荐为天下理官第一.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廷弼36岁,提升为工部主事.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廷弼奉命巡抚辽东时,弹劾巡抚赵楫及总兵李成梁弃地驱民之罪,建议在边境屯田及修缮城垣,建筑堡垒等,均准允施行.后因与巡按御史荆养乔不睦而被罢职.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奉命督学南畿(南京),此为东林党发祥之地,一党独尊.到任后力矫其枉,所拔皆名士,所进皆寒微,所黜皆乡绅津要子弟,而东林子弟居多.当时叶向高入阁,多倚江南余玉立财力,廷弼对余痛彻打击,故与叶向高多隙,因此又深为东林攻讦.廷弼两袖清风,坦然归里.归里后时逢水灾连年,廷弼深感民间疾苦,时年45岁的廷弼在听勘归里的这段岁月里与江夏水利发生了重要的联系.

  • 标签: 江夏 水利 万历年间 农民家庭 东林党 巡抚
  • 简介:得到雷达先生去世的消息,感到突然。虽然知道他近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是没有想到竟走得这么急,这么早!初识雷达,是在1982年春节过后,那时我还在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大四,因为参加了系上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诗歌专集”的工作,老师安排我和于进、王震到北京版本书库查阅资料并征询一些在京专家和当事人的意见。季成家老师带一封信让我们交给阎纲先生。那天,我们到《文艺报》报社,阎纲到外面开会去了,接待我们的就是雷达和高洪波先生,那时候他们都还年轻,留在记忆中的雷达肤色微黑,人很朴实。后来兰州大学聘请他为博士生导师,见面的机会才多了起来。每年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我们都会相聚在一起。我曾几次邀请他来西北师范大学做学术报告,他都慨然应允,把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文坛的前沿动态及时传播给西北师范大学的学子们。想一想,雷老师做了兰州大学的博导,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生实际上也跟着受益了。再后来,我的一些学生或同事成了他的学生,在不同场合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现在的社会,场面上虚以应付的人多,而雷达先生却是一个可以交心言谈的人,亦师亦友,时间长不见,还真想念。

  • 标签: 雷达 西北师范大学 中国当代文学 博士论文答辩 学生实际 兰州大学
  • 简介: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17年后,中国一份著名的报刊《南方周未》通过对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先生的专访,透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如果沈从文先生在1988年能活到10月份。那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便肯定是他了。读完这篇报导不禁更加让人慨叹唏嘘感怀系之。

  • 标签: 沈从文 先生 诺贝尔文学奖 《南方周未》 马悦然 汉学家
  • 简介:70年代初,我由宜昌调至咸宁双溪卫生院工作,当时政治活动频繁,会多、公差多,因此,偌大一个卫生院,仅剩一个医生一个护土。我当时既看门诊,又管病房,经常是内、外、妇、儿科都看,白天黑夜连续工作。当时,文化部“五七”干校的大本营在咸宁向阳湖,双溪大屋周住有一个连队,那里原有个煤窑,干校的同志一面搞“斗、批、改”,一面挖煤,以供向阳湖干校使用。连队没有医务室,因此,连里的同志们凡有病痛都得来卫生院,接触多了,许多人便成了朋友。大厦周离双溪镇虽仅三四里之遥,我却从未去过,~是由于工作太忙,走不脱;再者,也实在不忍目睹他们趴在煤窑挖煤的惨状。一天,我照例坐门诊,来了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他中等个子,穿着随

  • 标签: 沈从文 向阳湖文化 高血压 卫生所 卫生院 满足他的愿望
  • 简介:铁基教授,湖南常德人,1933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著有《秦汉新道家略论稿》、《秦汉官制史稿》(两人合著)、《秦汉军事制度史》、《汉唐文化史》、《秦汉文化志》、《秦汉新道家》、《中国老学史》(三人合著)、《中国庄学史》(三人合著)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过去20多年间,笔者时常向他问学,最近趁他刚搬入新家,又多次来到他家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教授谈到他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以及历史学的发展前景。现在把访谈内容整理成篇。刊发出来,以飨读者。

  • 标签: 熊铁基 教授 《秦汉新道家》 中国古代史教学 《中国老学史》 访谈录
  • 简介:秉坤乃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功臣.他是湖北省武昌县(今武汉市江夏区)人,1884年生,字戴乾,曾名祥元,又名忠炳.武昌起义时,他亲率新军工程第八营首先发难,打响了第一枪,随又率敢死队攻占清廷督署;在阳夏战斗中,誓死保卫新生政权.史学家称他是一位忠贞不渝的共和卫士,武昌起义第一枪的制造者,武昌起义的组织发动者,新生政权的英勇捍卫者,高风亮节的民主革命勇士……而湖北的父老乡亲们则口口相传,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辛亥首义元勋"一枪".

  • 标签: 元勋熊秉坤 关爱元勋 周恩来关爱
  • 简介:1978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后,经常听到启功先生的大名,可惜我在物理系读书,无缘看到先生的风采.

  • 标签: 启功先生 送别启功
  • 简介:一今年沪上桂花比往年开得晚一些。9月28日下午,我在沪西参加一个学术活动后,晚上还有一个聚会,中间相隔两小时,我约同行的朋友到附近的校园散步,忽然发现桂花开了。蓝天白云下,校园道路两旁,一望全是桂花树,芬芳馥郁,沁人心脾。那种蕴涵修持了整整一年的美好意愿,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时节,从树木心灵深处细细碎碎地倾诉出来,有的金黄,有的橙黄,有的银白,还有丹红,缀满在郁郁葱葱的碧枝绿叶之间,文静而又热烈,雅致而又璀璨。我和朋友,以

  • 标签: 时节送 桂花时节 送先生
  • 简介: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是山东省高唐县人,我也是高唐县人,是所谓小同乡。我在家乡时即已闻知他的大名。1941年来北京上中学,拜谒同乡前辈,开始认识他,从此到他1983年病故,同留居北京长达42年。我对他很敬重,他待我如家人,关系是很密切的。我常常想到他,我想,在北京(当然也不止北京),一定有许多人也在怀念他。谨把有关苦禅先生的一些琐细回忆写出来,和朋友们共同缅怀。祝寿大约是1971年,苦禅先生七十多岁高龄,被从下放劳动的干校放回北京。但是,他的夫人李慧文师母,作为美院的医务人员,仍

  • 标签: 李苦禅 山东省 高唐县 北京 中国近代史 医务人员
  • 简介:今年2月,一代书法巨匠刘炳森先生与世长辞了,回忆起我与刘炳森先生的一段交往,至今还记忆犹新。

  • 标签: 刘炳森 先生 书法
  • 简介:一般明版残书,即使是白绵纸嘉靖本,直到'文革'前都还算不上什么.普遍把明版残书当善本来卖,只不过是近几年间才有的事情.但凡事都有个例外,个别稀见的明刻残本过去也一向为人珍重.我得到的这部《定山先生集》残本,带有'文革'前中国书店的标价签,写明时价是'1本8元'.这当然非同寻常.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如此高价出售残书,自然会有他的道理.

  • 标签: 残本 “文革” 自然 个别 普遍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