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角袱是记录在史籍《营造法式》中的一种构件,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已经有多家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但其中仍有一些疑问和争议,本文从文字和实例出发尝试对这一问题继续深入。研究表明,檼角袱是设在有平棊或者平闇的庑殿、歇山或者攒尖建筑角部的草乳栿,其结构意义在于支撑大角梁的同时起到加强角部构造的作用。文章还对可能设有这种构件的唐至宋金建筑遗存进行了枚举,方便今后针对这些建筑遗存中的檼角栿的实证研究。

  • 标签: 檼衬角栿 《营造法式》 转角构造 佛光寺东大殿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后期,是中国文坛的多事之秋。写这段历史,秦兆阳恐怕是很难绕过的人物。秦兆阳不是国统区过来的文化人,而是从延安过来的党员作家,可谓根正苗红。当时他已是很有成就的作家,主持国内最有影响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

  • 标签: 秦兆阳 《人民文学》 50年代 20世纪 中国文坛 文学刊物
  • 简介:东川红土地被认为是除了巴西红土地外最有气势的红土地,因为土壤里合铁、铝成分较多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土壤里的铁质经过氧化慢慢沉积下来,逐渐形成了炫目的色彩。我没有去过巴西,那传说中波澜壮阔的红土地也就无法想象,因此这里就是我见过最有气势、最为壮美的红土地。

  • 标签: 土地 调色板 气势 巴西 土壤
  • 简介:在贵州当前兴起的傩戏热中,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盐仓区底乡裸戛村彝族的“撮泰吉”活动,是颇为引人注意的。这项活动虽一直在当地流传,过去却为人们所忽略,研究很少.现在,以它独特的民族形式、新颖的内容,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将促进对于彝族这一活动的研究工作的开展。1987年11月,笔者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底乡裸戛村观看了彝族的“撮泰吉”活动.现根据个人的初步认识,把“撮泰吉”活动在民族学上的意义:“撮泰吉”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习俗,在彝族社会中的产生以及它的表现形式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

  • 标签: 撮泰吉 彝族社会 板底乡 民族学意义 扫寨 云南晋宁
  • 简介: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故事画的教化作用,用这一人们都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递政治、道德信息。如实还原画面细节是正确理解画意的关键步骤。读图三个步骤: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缺一不可。正确的读图方式有助于我们实现中华图像传统的复兴。

  • 标签: 故事 莲花落 释读 孝行 彩瓷 中华民族
  • 简介:出现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观光农业,经过九十年代的迅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旅游的热门项目。本文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询问的方法,对稷山县枣种植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加以梳理和剖析,在此基础上,又针对相应问题从政府和农户经营者两个层面出发,提出了解决路径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全域旅游 板枣观光业 发展路径 稷山县
  • 简介:“华衣美人,佳瓶盛芳醇。”我省的茅台酒瓶,独具一格,最富地方特色,备受顾客的称誉。酿造茅台酒之初,并无酒瓶,由沽酒者自备盛器。至清咸丰以后,才有茅台村附近的中华村烧制的口小肚大的陶质坛形酒瓶盛酒出售,有能装一斤、二斤、三斤不等的三种型号。但这种酒瓶体积大,质量差,既不便携带,且易破损,后又改为长方形微扁的陶质酒瓶,每瓶盛酒三斤。直到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举行的世界物品展览会上获奖后,名驰中外,销量日增,为适应外运需要,成义荣和两烧坊几经研究,试制成与现在形状相同的圆柱形小口短颈的黄色陶质酒瓶,此种定型的茅台酒瓶,一直沿用到解放以后。1958年,为使装璜美观,曾改为形状相同的白色细瓷瓶,因其漏酒,又改为乳白色的玻璃酒瓶,形状不变。这种酒瓶通入电光后,晶莹璀璨,颇为绚丽,深为人们喜爱,一直沿用至今。它开初由桂林制造,因运费高昂,后为贵州清镇烧制。为降低成本,继建成茅台玻璃厂制成现在的茅台酒瓶。

  • 标签: 中华村 陶质 衣衬 沽酒 地方特色 玻璃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