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碱性蚀刻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铜离子和铵态氮和氯化物等成分。进入到水体或土壤中,会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土壤污染和盐渍化等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问题,对人类健康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且该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铜,具有很高的回收价值。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再生技术对碱性蚀刻废液进行资源化利用。本文对碱性蚀刻废水的产生及危害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碱性蚀刻废液再生新方法进行了介绍。希望能为碱性蚀刻废水的再生处理提供一定的指导。

  • 标签: 碱性蚀刻 蚀刻废液 再生方法
  • 简介:摘要碱性蚀刻的废液内往往含有着高浓度的氨水、氯化铵及各种特种助剂等复杂成分。若碱性蚀刻的废液无法实现有效处置,则会促使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加剧。故研究碱性蚀刻的废液实现资源化利用与处理尤为必要。

  • 标签: 碱性 蚀刻 废液 资源化 利用 处理
  • 简介:摘要PCB电路板具体生产期间会有大量碱性的蚀刻废液产生,所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本文主要结合现行主流回收技术,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积累与综合分析之后,提出了以萃取法为基础下PCB板废液内铜离子的回收处理方法。对于废液内多数部分均为铜氨溶液,以萃取法为基础原理,萃取剂选用β-二酮类,萃取铜氨废液内铜,获取不同浓度、温度、pH值等条件下对于萃取具体影响情况。添加H2SO4反萃取经回收后所有溶液,分析不同H2SO4浓度之下对于萃取具体影响情况。此次试验研究结果均表明了处于pH值9.5、相对比例11、25℃条件下,铜萃取的浓度可达最大;当反萃相的H2SO4溶液内氢离子实际浓度约4mol/L期间,效果为最佳,可达回收再利用PCB板废液效果。

  • 标签: 萃取 印制板 碱性 蚀刻 废液 回收
  • 简介:摘要本文阐明了蚀刻所用的氯化铁液实现资源化与绿色再生的工艺流程,并研究了氯化铁液实现资源化与绿色再生的工艺装备,以便于在实践操作期间能够充分发挥该项工艺与装备应用优势,切实地对蚀刻所用的氯化铁液实现资源化与绿色再生处理。

  • 标签: 蚀刻 氯化铁液 资源化 绿色再生 工艺 装备
  • 简介:2010年,《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的影响因子创新高。在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CNKI)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统计的2009年的影响因子为1.067;

  • 标签: 复杂性科学 影响因子
  • 作者: 蒋军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科学技术哲学
  • 创建时间:2009-05-15
  • 出处:《西部科教论坛》 2009年第5期
  • 机构:微生物是一大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少数是多细胞、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我们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结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枝原体、病毒、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等都属于微生物。许多微生物能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疾病,在历史上多次给人类带来灾祸。下面就真菌和放线菌致病因子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比较。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蒋军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科学技术哲学
  • 创建时间:2009-04-14
  • 出处:《西部科教论坛》 2009年第4期
  • 机构:微生物是一大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少数是多细胞、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我们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结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枝原体、病毒、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等都属于微生物。许多微生物能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疾病,在历史上多次给人类带来灾祸。下面就真菌和放线菌致病因子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比较。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蒋军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科学技术哲学
  • 创建时间:2009-04-14
  • 出处:《西部科教论坛》 2009年第4期
  • 机构:微生物是一大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少数是多细胞、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我们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结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枝原体、病毒、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等都属于微生物。许多微生物能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疾病,在历史上多次给人类带来灾祸。下面就衣原体、枝原体和立克次氏体致病因子的作用机制进行比较分析。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蒋军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科学技术哲学
  • 创建时间:2009-05-15
  • 出处:《西部科教论坛》 2009年第5期
  • 机构:微生物是一大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少数是多细胞、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我们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结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枝原体、病毒、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等都属于微生物。许多微生物能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疾病,在历史上多次给人类带来灾祸。下面就衣原体、枝原体和立克次氏体致病因子的作用机制进行比较分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