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中原油田污水对环境污染严重,结合污水的特点,探索出氧化曝气与土壤植物系统结合的处理方案。过程由三级处理单元组成。一级单元除去大部分泥沙、悬浮物、漂浮物等固体物质;二级单元有机物借助好氧微生物和污水底部厌氧微生物作用而分解;三级单元利用土地以及其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分解、吸收能力来处理废水。上述过程的处理效率达80%以上。

  • 标签: 氧化沟 曝气 土壤 植物系统 油田污水 污水处理
  • 简介:杨树曾经发生过3次泥石流,威胁主下游村庄、道路,属于易发泥石流,具有局部降雨强度高的气象水文条件,主狭长、支沟多的地形地貌环境条件,以及山坡两侧和底丰富的物源条件等特点。通过分析泥石流区段冲於特征和基本参数,提出对该泥石流的防治对策是"上游拦挡"与"下游排导防护"相结合。上游拦挡工程主要为设置拦挡坝,下游对原有防护堤进行加高、加长,将物源进行导流处理,以防止上游来水直冲居民聚居区。

  • 标签: 泥石流 环境条件 拦挡坝 防护堤
  • 简介:结合2009年双胞旋藻赤潮现场调查无机营养盐和双胞旋藻细胞密度数据,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无机氮、磷源对双胞旋藻生长的影响。固定氮源(NaNO3)浓度为160μmol/L,以Nat/2P04为磷源,氮磷比为12时,比生长速率最大为0.42d^-1;氮磷比为4.32时,细胞密度均能达到4×10^3~6×10^3cells/L;氮磷比为64和100时,对数期较短且最大细胞密度较低。固定磷源(NaH2PO4)浓度为5μmol/L,研究了3种无机氮源(NaNO3,NaNO2,NH4Cl)对双胞藻生长的影响。以NaNO3为氮源,氮磷比为4和8时对数期较短且最大细胞密度也较低,氮磷比为16时获得最大比生长速率(0.40d^-1)和最大细胞密度(6×10^3cells/L),氮磷比达到100时也未对细胞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以NaNO2为氮源,氮磷比为64时比生长速率最大,氮磷比为20时获得最大细胞密度,氮磷比大于32时初期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以NH4Cl为氮源,延迟期较长,氮磷比为12时比生长速率最大,氮磷比大于32时初期生长也受到抑制,氮磷比为64和100时细胞基本没有生长。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发现,以NaH2PO4为磷源、NaNO3为氮源时双胞旋藻的生长情况取决于氮磷的浓度而不是比例。而以NaNO2和NH4CI为氮源时,氮源浓度超过一定值后会对双胞旋藻生长产生抑制。

  • 标签: 海洋科学 双胞旋沟藻 氮磷比 比生长速率 硝酸盐 亚硝酸盐
  • 简介:摘要:在变电站电缆排水系统的技术改造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提升系统的效能。通过密封电缆的方式,防止地下水和雨水渗入,避免对电缆的腐蚀和损坏。还可以使用水泵来抽水,可以更加高效地排除电缆中的积水。另外,将排水管的位置降低,确保水流畅通,避免积水滞留。除此之外,制作新型的电缆排水器,以更好地收集和排除中的水,提升排水系统的效果和可靠性。这些技术改造方案能够有效解决变电站电缆排水问题,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标签: 变电站 电缆沟 排水系统 技术改造
  • 简介:本文介绍板石铁矿南露天转地下开采面临的采场结冰问题,通过对结冰原因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修改通风方式,并对个性通风方式的二种方案作了对比。

  • 标签: 铁矿 采场结冰 通风方式 露天开采 地下开采 盖层
  • 简介:“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导致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大增强,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江堰市虹口乡红色干泥石流灾害隐患点是其中之一。根据泥石流的成因、类型、规模,以及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对泥石流活动进行了危险性评估,指出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应采用以排为主,适当拦挡的原则,建拦挡坝用以消能、调节泥石流流量;建防护堤用以限制泥石流漫流,对居民区进行有效防护。

  • 标签: 汶川地震 泥石流 活动特征 危险性评估 防治工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