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精矿脱硫焙烧烟气降温过程中,烟尘的性质及其中铅汞存在形态的变化规律是冶炼烟气重金属(Pb和Hg)污染控制的重要依据。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激光粒度分析及筛分分析了不同降温收尘环节烟尘元素成分及粒度变化。烟尘主要含Zn、Fe、Ca、Cd、S、Pb元素,其累积质量分数达69.90%~77.62%,而Hg含量较低。烟尘粒径随烟气温度降低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中位径由沸腾焙烧炉排出的28μm升至经余热锅炉降温后的36μm,再逐级降至经电收尘器后的5.6μm。据此,重点分析了Pb和Hg在烟气中的分布,并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其存在形态。结果表明,随烟气温度降低,烟气中Pb和Hg含量呈上升趋势,Pb由2.8%增至9.2%,Hg由4.8μg/g增至109.1μg/g。不同工艺环节的烟尘中Pb均以PbSO4和含Pb—O键的复杂Pb配合物的形式存在。Hg变化较为明显,仅沸腾焙烧炉烟尘样品中能够检测到HgS与HgSO4,其余工艺环节烟尘样品中无含Hg化合物的特征峰。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烟尘 锌冶炼
  • 简介:以家用微波炉,全聚四氟乙烯微波消化罐和HNO3/H2O2消解体系溶样,选择最佳溶样条件,对发样和标准物质进行测定,并和传统湿法(HNO3/HCLO4)消解体系溶样做了对比,通过测定和比较,表明微波溶样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证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 标签: 原子吸收光谱法 样品 误差 分析
  • 简介:主要对污染土壤中吸附重金属菌株的筛选、鉴定进行研究.从污染土壤样品中富集培养微生物菌株,通过吸附率测定,得到4株吸附能力较高的菌株,分别命名为ZnA-4、ZnE-3、ZnH-2、ZnL-2,其中ZnH-2菌株对的吸附率最高,达到48.30%,其次是ZnL-2,吸附率为42.95%.通过常规细菌鉴定方法,从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两方面对4株菌进行鉴定,初步鉴定这4株菌均为芽孢杆菌属.此功能性菌株有望在土壤污染原位固定技术中作为修复菌剂.

  • 标签: 重金属污染 菌株筛选 菌株鉴定 锌离子
  • 简介:为评价水域环境中Zn^2+对两栖动物的毒性影响,本研究以中华大蟾蜍(Bufogargarizans)蝌蚪为试验材料,对G26期蝌蚪进行了0、10、50、100和500μg·L^-1Zn^2+的慢性水体暴露直至蝌蚪发育至变态高峰期(G42期)。分别于暴露15d和30d后取样测定蝌蚪全长、体长、体重和发育分期各指标;此外,分析了Zn^2+慢性水体暴露对变态率、变态高峰期(G42)蝌蚪的全长、体长、体重、后肢长和骨骼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15d时,各浓度Zn^2+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生长发育均未造成显著影响,而持续暴露30d后,500μg·L^-1Zn^2+处理组蝌蚪的生长发育受到显著抑制;各浓度Zn^2+慢性暴露均导致中华大蟾蜍蝌蚪变态率的下降,其中500μg·L^-1Zn^2+处理组的变态率最低;500μg·L^-1Zn^2+慢性暴露导致G42期中华大蟾蜍蝌蚪的形态指标(全长、体长、后肢长)和骨化程度均受到显著抑制。研究表明,水环境中高浓度对中华大蟾蜍幼体的生长发育和变态具有潜在的危害,水域污染所引发的毒理效应予以重视。

  • 标签: ZN^2+ 中华大蟾蜍 蝌蚪 生长发育 变态
  • 简介:以葫芦岛厂周边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重点区域土壤的取样分析,得到葫芦岛厂周边土壤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程度,及重金属污染物的水平、垂直分布规律图,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地积累指数法对其污染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葫芦岛厂周边土壤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为:Cd、Hg、Zn、Cu、Ni、As,其中Zn的污染最严重;水平分布规律显示重金属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厂四周,距离厂越远重金属污染程度越轻;垂直分布规律表现为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下层土壤;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6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至弱依次为:Cd〉Hg〉As〉Cu〉Zn〉Ni,葫芦岛厂周边土壤总体处于很强生态危害;运用地积累指数法进行评价,葫芦岛厂周边土壤中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Hg〉Cd〉Zn〉Cu〉As〉Ni,土壤环境总体处于中度污染.

  • 标签: 葫芦岛锌厂 重金属污染 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