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重症脑缺血患者行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护理方法。结论:有效的护理操作,可以为重症脑缺血患者行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过程中不同阶段,提供针对性和预防性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 标签: 重症脑缺血 护理实践 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中的监测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样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4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重症脑损伤患者行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中寒战的监测、干预及护理效果。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重症脑损伤患者100例为对象,按护理干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重症脑损伤患者 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 寒战 监测 干预及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一种成蚊密度监测工具。方法采用集成电路控制该装置的工作时间,利用计算机编程的程序控制齿轮的定向转动以控制集蚊盒自控阀门的开闭,使其达到开灯时集蚊盒自控阀门自动开启、关灯时集蚊盒自控阀门自动关闭,防止捕获成蚊逃脱。结果已研制2种类型的自控电脑捕蚊。经试验表明,该装置使用方便、性能稳定,可操作性强,省人省力,减少一些因素给捕获蚊虫数量带来的误差。结论应用该灯进行成蚊密度测定比使用传统方法科学、合理、节省人力,使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成蚊 密度测定 电脑捕蚊器
  • 简介: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信息通信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如今通信已然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信网络、系统的核心就在于交换机,交换机的良好与否对信息系统。网络的影响是直接性的,并且对信息系统的推动作用也是巨大的。信息时代的普及以及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多元化都对交换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交换机在信息系统中的交换方式以及应用这一话题进行阐述。

  • 标签: 通信系统 交换机 交换方式 应用技术
  • 简介:摘要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S-ICD)是新一代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植入型电子装置,它针对没有起搏适应证、无需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以及不具有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患者。与传统的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ICD)相比,S-ICD避免了经静脉植入导线相关的并发症,为预防心脏性猝死提供了新的器械治疗手段。本文报道1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后3年因室性心律失常再次植入S-ICD。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起搏器术后 心脏性猝死 预防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观察自制结膜囊羊膜固定在重症眼表烧伤行羊膜遮盖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在11例(13眼)眼部重症烫伤患者治疗中采用自制结膜囊羊膜固定将羊膜固定于眼表及眼睑皮肤面。根据病情需要更换羊膜,随访3月至3年。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0±3.0)分钟;眼表组织上皮化时间(13.2±11.3)天。重复手术次数3.5次,患者手术依从性良好,观察病例无角膜穿孔,无睑球粘连。结膜囊狭窄5例,角膜斑翳5例,角膜血管化2例。结论采用自制结膜囊羊膜固定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无创伤,重症烧伤患者可多次重复手术,特别适合重症眼表烧伤早期治疗,减少晚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眼表损伤 羊膜 羊膜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S-ICD)植入术中、术后情况,探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术前筛查特点、麻醉方式、植入技术要点以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纳入1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49.5岁,年龄范围33~65岁。其中一级预防10例、二级预防6例。疾病谱为离子通道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中2例开创性起搏结合S-ICD治疗;13例为无插管全身麻醉+局部麻醉,3例为全身麻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共发生40次,正确识别并恰当放电52次;1例患者因反复出现室速、室颤引起S-ICD电风暴,最终行射频消融终止。结论对于经静脉植入ICD高风险患者,选择S-ICD是安全有效的,且学习曲线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另外,对于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行单腔起搏结合S-ICD治疗。

  • 标签: 心动过速,室性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恶性心律失常 单中心
  • 简介:摘要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尽管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是给网络带来了极大压力,若想保证网络数据传输效率,必须明确通信交换技术的重要性。本文以广东省某企业网络数据系统为例,简述几种应用性较强的通信交换技术,以期为提高网络数据传递的高效性与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网络数据 通信交换技术 数据传输
  • 简介:摘要社会交换论作为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在古典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思想的影响下,把互惠、交换等经济学概念引入了社会学当中,对于解释人们的互动行为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围绕社会交换理论,对近期无偿献血中的“血荒”现象进行探讨并进行反思。

  • 标签: 社会交换理论 血荒
  • 简介:随着介入治疗的推广,脑血管造影术(DSA)已成为一种诊断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DSA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因压迫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

  • 标签: 脑血管造影术 动脉压迫止血器 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 助讲( 电子喉) 对喉癌喉切除术后的临床效果 。 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从 我院 选择100名 喉切除患者,将使用助讲( 电子喉)前 和使用助讲( 电子喉) 后发声 效果的对比来分析助讲( 电子喉) 对喉癌喉切除术后患者语言恢复 的作用。结果: 100例喉切除术患者在使用 助讲( 电子喉) 前发声评价等级均为四级,当使用 助讲( 电子喉) 两个月后只剩七人属于四级其余九十三人的发声效果均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能够在方圆 3 米及以上的范围内听清楚 助讲( 电子喉) 使用者讲话的比例占到 93%。 结论: 助讲( 电子喉) 对喉癌喉切除术后 患者 的 语言恢复能力有效果。

  • 标签: 助讲器(电子喉) 试验对比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单中心3年内所有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S-ICD)患者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植入适应证、术前体表心电图筛查、术中麻醉方式和效果、除颤阈值(DFT)测试、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成功植入S-ICD 11例,其中3例(27.3%)为移除原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TV-ICD)后改植入S-ICD;均为男性,年龄12~68(39.7±15.3)岁,体重指数(24.0±3.9) kg/m2;随访时间1~44(19.2±16.8)个月。手术时间(69.0±19.1) min,术中测试除颤阻抗(53.6±8.0) Ω,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后诊断至成功除颤时间(12.9±1.7) s。1例患者(9.1%)行局部麻醉,术后疼痛评分(VAS)6分;10例(90.9%)行局部麻醉+静脉镇静,VAS(3.0±0.9)分。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发现:识别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并正确治疗2例,识别VT/VF因自行终止而未治疗1例,出现误感知但未治疗1例。结论S-ICD为年轻的猝死高风险患者及移除TV-ICD需再次植入患者的适应证之一,术中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安全有效,诱发VF时间延长至8 s可能有助于成功DFT测试。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除颤阻抗 心脏性猝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MRI进行质子交换速率(exchange rate, kex)定量分析,评估该指标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病灶区域检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栓线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Bruker 7 T动物MR扫描仪上进行扫描,得到不同MRI模态的脑卒中大鼠成像,其中,设置B1饱和脉冲强度分别为0.7、1、2 μT来采集3次CEST影像。在图像后处理中,基于Bloch-McConnell方程建立饱和脉冲振幅(ω1)、kex和CEST信号之间的线性关系,从而通过不同B1下的CEST信号进行kex定量,根据此方法对CEST影像进行逐像素计算以获得相应的kex成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检测出的病灶区域及正常组织的kex进行组间对比,以及使用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指标对kex成像和原始CEST成像进行量化对比。结果相对于对侧正常组织,kex成像在病灶区域呈现出明显的低信号;相较于横向弛豫加权成像(transverse relaxation-weighted, 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对于再灌注后短期内的情形,kex成像表现出更强的病灶区域对比度;通过kex成像检测出的病灶区域中的kex值相比其余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6组大鼠的对比实验中,对比原始CEST成像,kex成像均表现出了更高的CNR值。结论质子kex成像能够检测到缺血性卒中后组织的酸性病变,具有作为内源性定量成像生物标志物的潜质。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 交换速率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病灶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S-ICD)在国内应用推广缓慢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医师认同S-ICD较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TV-ICD)具有的优点和缺点,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未植入S-ICD的原因按照重要性排序,对未来应用S-ICD的预期和推广的建议。2020年8月至10月调查问卷分发于全国多家医疗中心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植入医师填写后收集并进行分析。结果共回收18个行政区93家医院的190份问卷。参与调查医师对S-ICD各优点的认可比例均>30%,其中最认可的S-ICD的优点是其无导线相关并发症(154/190,81.1%),认为S-ICD最重要的缺点是价格过于昂贵(156/190,82.1%),其余缺点的赞同比例均<30%。69.4%(132/190)的参与调查医师认为价格过于昂贵是适应证患者未植入S-ICD的最主要的原因,且共有90.5%(172/190)的参与调查医师将此原因列入前3位。86.8%(165/190)的参与调查的医师预计未来1年内S-ICD的植入数量会增加,94.7%(180/190)的参与调查医师认同降低价格以促进S-ICD的推广。结论国内CIED植入医师对S-ICD的优点接受度较高,认为价格昂贵是S-ICD应用受限的最主要原因。降低价格应该有利于S-ICD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问卷 调查 认知
  • 作者: 华伟 宿燕岗 汤宝鹏 沈法荣 范洁 严激 李学斌 王景峰 李若谷 胡奕然 张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10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上海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20003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起搏与心电生理科,乌鲁木齐 830011,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杭州 31001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昆明 65003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合肥 23000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内科 100044,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广州 51012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 200030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S-ICD)在国内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S-ICD预防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6年11月26日至2019年12月11日在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1例S-ICD患者,分析其住院基线资料、植入资料(适应证、植入部位、术中参数特点、手术时间等)和随访信息(程控资料等)等情况。结果最后纳入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S-ICD且有稳定随访的111例患者,其中男89例(89/111,80.2%),年龄(47.2±16.6)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45.0%±16.6%。植入适应证中,一级预防39例(39/111,35.1%),二级预防72例(72/111,64.9%)。平均手术时间为(80.2±27.9) min,术中未记录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位随访158(54,362) d结果显示,27例(27/106,25.5%)患者共接受电除颤治疗75次(最少1次,最多16次),其中22例(22/106,20.8%)患者接受51次恰当电除颤治疗,9例(9/106,8.5%)患者发生24次不恰当电除颤。不恰当电除颤的主要原因为T波过感知。结论国内植入S-ICD患者的初步随访结果显示,S-ICD达到了有效性、安全性和预期终点。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安全性 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