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非稳态噪声和稳态噪声接触情况,为金属加工业噪声危害的治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于2017年10至12月调查浙江省3家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737人的噪声接触状况。使用问卷收集工人一般人口学信息、职业史等,采用个体噪声仪记录噪声,计算噪声接触水平(8 h等效连续A声级,LAeq,8 h)和峰度。结果金属加工业噪声接触工人以年龄18~40岁(527人,71.51%)、男性(570人,77.34%)和初中学历(416人,56.45%)为主。工人接触噪声LAeq,8 h超过85 dB(A)572人(77.61%),接触非稳态噪声(峰度≥4)558人(75.71%),8年以下工龄634人(86.02%)。调查的30个工种中,噪声超标率为100%的工种分别为宁波某儿童车制造厂的冲压工、电焊工和其他工种,宁波某汽车零配件制造厂的操作工、倒角工、攻牙工、滚丝工;非稳态噪声接触率为100%的工种分别为宁波某儿童车制造厂的打磨工,温州某汽车制动器制造厂的装配工、总装作业员和其他,以及宁波某汽车零配件制造厂的抛光工。结论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接触的噪声超标率高,且非稳态噪声接触率也高,需采取隔声降噪工程控制、加强个体防护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防控噪声危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工业区居民砷暴露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保障工业区居民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于2017年,在兰州市西固区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样本,检测砷含量,采用美国环保署推荐模型评估工业区环境砷暴露健康风险;抽取常住居民(包括成人、儿童青少年)进行尿砷和血砷含量检测,分析砷的内暴露水平及影响因素和砷与内、外暴露各因素的关系。砷含量均以几何均数表示。结果共采集84份大气PM2.5样本,砷含量为7.53 ng/m3;共采集108份饮用水样本,砷含量为0.002 2 mg/L;共采集40份土壤样本,砷含量为0.14 mg/kg。工业区环境中砷的总非致癌风险商为0.39,低于非致癌风险商可接受水平(1.00);总致癌风险为6.59 × 10-5,其中以饮用水经口摄入途径贡献最大,呼吸吸入途径次之,分别占总致癌风险的78.60%[(5.18 × 10-5)/(6.59 × 10-5)]和20.79%[(1.37 × 10-5)/(6.59 × 10-5)]。共抽取常住居民135人,采集血样135份,血砷含量为0.92 μg/L,其中成人血砷含量(1.05 μg/L)高于儿童青少年(0.75 μg/L,U = - 3.594,P < 0.05);采集尿样135份,尿砷含量为14.17 μg/L;尿砷与血砷水平呈正相关(r = 0.357,P < 0.05)。血砷水平与总致癌风险,经呼吸、口和皮肤暴露的致癌风险均呈正相关(r = 0.252、0.244、0.255、0.255,P均< 0.05)。结论工业区环境中的砷元素对居民健康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应限制居民饮用水经口途径和呼吸途径的砷摄入。
简介:摘要目的对1名工业探伤过量受照人员物理剂量进行估算。方法获取了主要照射参数,照射时间为8 min,照射方式为各向同性点源体外照射,放射源活度为2.183 TBq,采用中国参考人体素体模,利用基于Geant4二次开发的程序进行蒙特卡罗计算,得到各部位的吸收剂量。结果给出了受照者手部剂量分布图,其中手掌大部分区域受照剂量在2~10 Gy,手指部分为10~20 Gy;估算了受照者体内23个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数值范围为0.012~0.207 Gy。结论物理剂量估算方法可以快速评估伤者重点受照部位的局部剂量分布,为医疗救治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