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填充胶原蛋白植入剂在改善泪畸形的效果。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28例,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22年1月份,截止时间为2023年1月份,分析28例患者行填充胶原蛋白植入剂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28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下脸到颧颊区域自然且流畅,轮廓曲线效果更佳,泪凹陷导致的阴影有效的改善。结论:为泪畸形的患者提供填充胶原蛋白植入剂,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使得患者的面部年轻化,值得提倡。

  • 标签: 填充胶原蛋白植入剂 改善泪槽畸形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重度牙周炎是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的水平向和垂直向牙骨丧失,针对复杂的牙骨缺损,医师需要充分掌握重度牙周炎的牙骨丧失特点及牙骨增量术要点,从而选择合适的骨缺损修复方法,制订适合的手术方案,完成种植体植入与冠修复,以维持牙列完整,这对患者牙周健康的长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临床经验与文献回顾,概述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牙骨丧失特点,并针对后期种植治疗时机的选择进行阐述与总结,以期为临床重度牙周炎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牙周炎 牙种植 牙槽骨质丢失 牙槽嵴增高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牙外科治疗中微创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有效率。方法:将于2022年2月-2023年2月之间在本院接受牙外科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样本,总计60例,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0例牙外科治疗患者进行分组,接受传统拔牙技术治疗的30例患者组成常规组,接受微创技术治疗的30例患者组成研究组,并设置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口腔健康情况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结果:临床治疗效果的分析结果为,研究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分析结果为,研究组总发生率较低(P<0.05);口腔健康情况的分析结果为,研究组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接受牙外科治疗的患者来说,应利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微创技术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口腔健康情况,提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牙槽外科治疗 微创技术 应用效果 有效率 分析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减数矫治的成年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前牙牙骨形态的变化,为临床安全内收前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并且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成年患者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22.2±3.1)岁(19~28岁),对全部患者进行回访追踪,拍摄锥形束CT,分别于矫治前(T1期)、矫诊结束时(T2期)及随访时(保持期2年以上,T3期)测量患者上下前牙唇腭侧牙骨高度,以及根颈部、根中部、根尖部的牙骨厚度,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阶段牙骨形态的差异,对矫治前后(T1-T2)牙骨变化量、治疗结束至随访时(T2-T3)牙骨变化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T1、T2、T3期上前牙腭侧、上颌侧切牙及尖牙唇侧、下前牙唇舌侧牙骨高度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前牙腭侧牙骨高度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骨高度分别降低(1.52±0.32)和(4.96±0.46)mm;T2-T3期,前牙腭侧牙骨高度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骨高度分别增加(1.20±0.27)和(3.14±0.35)mm;T1-T3期前牙腭侧牙骨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骨高度分别降低(0.33±0.11)和(1.82±0.39)mm。上、下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骨厚度的3个时间点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侧切牙根颈部的牙骨厚度分别减少(0.63±0.10)和(0.67±0.09)mm。T2-T3期,下前牙根颈部牙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根颈部牙骨厚度增加(0.09±0.03)mm。T1-T3期上下切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根中部分别减少(0.38±0.16)和(0.63±0.13)mm,其他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上前牙腭侧牙骨高度变化量与其在T1-T2变化量为极强负相关(r≤-0.8,P<0.001),T2-T3上前牙唇侧、下前牙舌侧牙骨高度变化量及切牙根颈部厚度变化量与其在T1-T2变化量呈中强负相关(-0.8<r≤-0.4,P<0.05)。结论成年双颌前突患者减数矫治后,前牙区牙骨高度与厚度均明显减少。在保持阶段,会发生相应的骨增生,但牙骨较治疗前还是有所减少。保持阶段的牙骨变化量与矫治阶段牙骨变化量相关。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畸学,矫正 双颌前突 牙槽骨改建 保持阶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周炎患者临床探诊深度与牙骨吸收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本院口腔科就诊的牙周炎患者50例,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第一磨牙的CPD和第一磨牙牙骨吸收程度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学数据。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CPD与牙骨吸收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在单纯的年龄及牙周炎患者临床探诊深度上,"轻微的牙骨性吸收"与"严重的牙骨性融合"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将年龄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加入二元逻辑回归,调整后,牙周炎患者临床探诊深度值为1 mm,出现更严重的牙骨质破坏的机率为较高;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年龄与牙周炎患者临床探诊深度的交互作用明显。 结论:CPD能够在某种意义上,牙周炎患者临床探诊深度能够对病人的牙骨的破坏情况作出反应,特别是对于45岁以上的青壮年牙周炎患者来说。

  • 标签: 牙周炎 探诊深度 牙槽骨吸收程度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牙齿槽骨缺损后畸牙齿移动的可行性。方法:构建纳米银羟基磷灰石修复兔牙骨缺损后牙齿移动模型,通过对牙齿移动距离进行测量,制成组织学切片,分析破骨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各个时间点,对比实验观察侧和参照侧破骨细胞计数水平差异均衡性明显(P>0.05)。结论:在牙骨修复位置移动压,该牙周组织改建规律和正常健康牙骨相同,说明纳米银羟基磷灰石修复后牙骨组织能支持后畸牙齿移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物功能性义齿修复牙嵴重度吸收的牙列缺失患者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牙嵴重度吸收的牙列缺失患者,以单盲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25例),实验组采用生物功能性义齿修复;参照组采用传统全口义齿修复。记录并对比组间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在即刻戴上方面组间数据对比差异不大,即P>0.05。佩戴9个月后,实验组的全口义齿固位力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功能性义齿修复牙嵴重度吸收的牙列缺失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牙齿的固位力和稳定性。

  • 标签: 生物功能性义齿 牙列缺失 治疗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口腔正畸疗法联合种植牙修复技术治疗龋源性牙缺失伴牙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于2021年5月~2023年9月我院就诊的64例龋源性牙缺失伴牙骨缺损患者,以随机单盲法分组,对照组行种植牙修复,观察组行常规正畸或局部正畸后种植修复的正畸联合方式,对比两组修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牙齿美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龋源性牙缺失伴牙骨缺损采取口腔正畸联合种植牙修复的效果比较好,且安全性高,是值得临床采纳的一种方法。

  • 标签: 口腔正畸 种植修复 龋源性牙缺失 牙槽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