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JCI标准是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认证模式。【 1】 JCI认证是一个严谨的体系, JCI标准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可达到的标准,以病人为中心,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流程以鼓励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并符合当地的文化。我院自 2019年 9月引进 JCI护理管理模式至今,护理管理在沿着其主导思想的改革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专科护理体系中护理文书的改革,发展迅速。以下主要探讨《血糖控制反馈表》在此改革中的收益成效。

  • 标签: JCI标准 血糖控制 动态追踪 反馈
  • 简介:摘要:反馈在临床教育中很重要。但是,医学教育文献没有提供反馈的共识定义。这分析的目的是提出临床教育反馈的共识性,基于研究的操作定义。对于教育实践和教师培训,以及对不同类型的反馈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不同的概念表示和不同关键功能的使用可能是导致反馈定义不一致的原因。

  • 标签: 临床教育 反馈 定义 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就生物反馈治疗对抑郁患者的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8-2019年我院收治的抑郁患者,对其实施生物反馈治疗。结果:在抑郁疾病的治疗中应用生物反馈治疗后,进一步缓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其HAMD评分呈良好趋势,治疗效果较高。结论:针对抑郁患者而言,在其治疗中生物反馈治疗发挥的作用明显,有利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对不同类型尿失禁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9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2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儿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每周2次,5周为1个疗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5~7.0岁。20例患儿中,脊柱裂术后尿失禁9例,高位肛门闭锁术后尿失禁6例,非神经源性尿失禁5例。比较患儿治疗前后不自主排尿频率、尿量及盆底肌肌电压。结果1个疗程后,20例尿失禁患儿完全治愈10例(50.00%),有效4例(20.00%),无效6例(30.00%)。高位肛门闭锁术后尿失禁治愈5例(83.33%),有效1例(16.67%);脊柱裂术后有效3例(33.33%);非神经源性尿失禁治愈5例(100.00%)。盆底肌肌电压由治疗前(20.36±3.92) μV提高到治疗后(36.44±7.57) 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8,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是治疗尿失禁患儿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电刺激 生物反馈 尿失禁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脑瘫患儿康复训练过程中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以及平衡能力,观察该种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脑瘫儿童设置为观察对象,观察开始时间段为2017年3月,结束时间段为2019年5月。并且根据分析需要将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果:分析两组患者GMFM-88的评分情况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情况,其中在D项和E项的评分中两组治疗前没有差异,(P>0.05),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的D项评分为37.25±11.31,E项评分为65.37±16.24,对照组D项评分为31.37±10.32,E项评分为50.21±15.32。两组数据有差异,(P

  • 标签: 脑瘫儿童 康复 肌电生物反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抑郁发作患者愉快感缺失的临床特征及其脑电生理机制。方法采用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e, TEPS)评估抑郁症组(20例)、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14例)和健康对照组(19名)的期待性(anticipatory)愉快体验 (TEPS-A)和消费性(consummatory)愉快体验( TEPS-C),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rief Screening Scale for Dementia, BSSD)评估被试者的临床特征;3组被试者按照指导语完成赌博试验,同时记录连续脑电,分析事件相关电位中的反馈负波(feedback negativity)波幅。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两患者组TEPS总分、TEPS-A和TEPS-C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2)抑郁症组反馈负波波幅[(-0.138±2.562) μV]低于健康对照组[(-2.569±2.598) μV]和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2.251±0.954) μV],均P<0.05;在获得货币时,抑郁症组赢钱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波幅低于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5);在损失货币时,3组输钱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抑郁症组反馈负波波幅与消费性快感缺失评分呈负相关(r=-0.501,P=0.024)。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存在期待性快感体验及消费性快感体验的下降;抑郁症患者对奖赏敏感度下降、反馈负波的波幅下调,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反馈负波未出现类似改变,脑电改变提示了抑郁症愉快感缺失的部分机制。

  • 标签: 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 诱发电位 反馈负波 愉快感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量反馈理论在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单双顺序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质量反馈理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心理状态[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反馈理论可改善行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降低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 标签: 脑梗死 护理 质量反馈理论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股内侧肌的视觉反馈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6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健康教育、肌肉力量训练、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和常规股内侧肌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B超引导下股内侧肌视觉生物反馈训练,疗程为3周,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进行评定。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3周后,HSS评分中各因子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观察组各因子及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P<0.05)。结论通过B超引导下股内侧肌视觉生物反馈训练,更有利于全膝置换术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反馈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超声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向质量反馈护理运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简称慢阻肺)中的疗效。方法:观察对象择取 2019年 1月— 2019年 11月在我院就诊的 80例 COPD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 40例,常规护理)、实验组( 40例,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比较两组的患者满意程度。结果:在患者满意程度方面,实验组( 95.00%)优于对照组( 72.50%), P<0.05。结论:在 COPD护理中实施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患者认可度高,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慢阻肺 双向质量反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行吞咽造影检查,并使用MBSImp分析方法和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进行量化分析,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吞咽相关指标。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口腔期、咽期吞咽功能评分及误吸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实验组咽期吞咽功能评分[(5.70±2.02)分]降低,误吸情况[(1.87±1.36)分]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实验组误吸较少。结论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咽期吞咽情况,减少吞咽后误吸风险。

  • 标签: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 脑卒中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反馈式护理干预联合要素饮食对便秘患者肠道准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因出现消化道症状而在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180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Ⅰ、试验组Ⅱ,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操作,试验组Ⅰ使用反馈式护理模式,试验组Ⅱ在试验组Ⅰ方案的基础上增加饮食干预。结肠镜检查后分析三组患者肠道准备清洁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肠镜检查成功率。结果三组患者各段肠道准备清洁度评分及总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Ⅰ、试验组Ⅱ各段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试验组Ⅰ相比,试验组Ⅱ各段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肠镜检查成功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试验组Ⅰ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Ⅱ与其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Ⅰ、试验组Ⅱ肠镜检查成功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试验组Ⅰ相比,试验组Ⅱ肠镜检查成功率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反馈式护理联合要素饮食对便秘患者进行肠道准备,可显著提高肠道准备清洁度,并能降低准备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提高结肠镜检查成功率。

  • 标签: 反馈式护理干预 要素饮食 便秘 结肠镜检查
  • 简介:【摘要】怀孕期间腹腔内压力变化。在怀孕期间,随着怀孕子宫的体积和质量的增加,子宫在盆腔中的位置逐渐变为垂直。到孕晚期,子宫几乎变成了垂直器官,并且压力不断施加压力到骨盆底的支撑组织上。本文在黄州区妇幼保健院检查了115名孕妇的骨盆底肌力量,并分析了分娩后骨盆底的电生理指标,并分析了影响其的详尽因素。产后6-10周进行骨盆底康复课程,以探讨孕妇骨盆底功能变化的机制以及产后尿失禁和骨盆器官脱垂的病因,并观察早期骨盆底康复的短期影响产后预防。并提供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临床试验。

  • 标签: 盆底综合肌力 分娩方式 盆腔脏器脱垂 产后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疗效。方法:选择 44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均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比患儿治疗前后数据。结果:本组探究中,对比治疗前,治疗 40次后视听整合连续执行测试结果、 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均明显更优, P< 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疗效理想。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疗效。方法选择77例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采用产后收腹带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腹直肌分离距离≤2cm的比例为94.87%、对照组为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行生物反馈治疗可促进腹直肌恢复。

  • 标签: 生物反馈 腹直肌分离 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向质量反馈护理对慢阻肺疾病病人的临床疗效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价值。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慢阻肺疾病病人 74例为研究对象,病人就诊时间 2019年 1月到 2020年 1月。 74例病人根据信封法平均分为 α组和 β组 2组, α组( 37例)病人接受常规护理, β组( 37例)病人接受双向质量反馈护理。分析 2组肺功能改善优良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 WHOQOL-BREF评分。 结果:护理后,β组肺功能改善优良率 94.59%,生活质量测定简表 WHOQOL-BREF评分( 91.11±12.05)分,均明显高于 α组 75.68%、( 81.52±10.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双向质量反馈护理对慢阻肺疾病病人的临床疗效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价值显著。

  • 标签: 双向质量反馈护理 慢阻肺疾病 肺功能改善优良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技能培训应用录像反馈式练习法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6 月期间来科教部培训中心进行护理技能培训 154 例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培训方法将 154 例医护人员进行分组,实验组( n=77 )与对照组( n=77 ),采用传统方法练习 77 例医护人员为对照组,采用录像反馈式练习 77 例医护人员为实验组,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医护人员考核成绩、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评分。 结果 :实验组医护人员 心肺复苏、电除颤、静脉输液 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医护人员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临床护理技能培训中应用录像反馈式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医护人员临床操作技能水平,提高医护人员综合能力,具有使用价值。

  • 标签: 临床护理 技能培训 录像反馈式练习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应用于焦虑症病人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和探讨。方法:根据抽签法将76例焦虑症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和脑电生物反馈疗法为两组患者施治,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焦虑、抑郁症状、敌对性、恐惧评分及阳性项目数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应用于焦虑症病人能使之焦虑、抑郁、敌对、恐惧等症状得到较好改善,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焦虑症 脑电生物反馈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将过程性评价引入基础医学教学中,以病原生物学中的医学微生物学为例,探讨评价活动对教学的作用。方法实验组采用平时课堂表现、阶段测试、案例分析、期末考试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系统分析评价;根据学生建议,以PPT形式向学生公开反馈问题和整改措施,形成"评价-反馈-修正"环为核心的过程性评价;用SPSS 16.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学生对实施了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内容印象深刻、对评价体系满意,学生认为自身能力得到多方面锻炼;96.8%的学生支持改革,88.6%的学生希望将这一体系运用于其他学科;实验组案例分析、期末成绩和总评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注重反馈环的过程性评价,教学手段多样,师生共同进步,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 标签: 过程性评价 反馈环 医学微生物学 基础医学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构性反馈框架应用于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课后问诊教学的效果。方法将天津医科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338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教学,实验组采用常规教学结合SP应用结构性框架进行反馈。比较应用结构性反馈框架教学前后实验组学生的问诊考核成绩及对SP问诊的满意度调查。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结果实验组经结构性反馈框架教学后问诊考核总分[85.750(80.875,89.000),P<0.001]、现病史[38.000(33.000,42.000),P=0.022]、既往史[4.000(4.000,5.000),P=0.008]、个人史[2.000(1.000,4.000),P<0.001]等方面的成绩均提高显著,且病史搜集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9.000(9.000,10.000),P=0.002]。实验组学生普遍希望在今后的课程中参与课后SP指导练习,并认为SP教学法对提高临床思维帮助很大(P=0.000)。结论将结构性反馈框架应用于课后SP问诊教学中效果明显,值得在问诊教学中推广。

  • 标签: 问诊 标准化病人 结构性反馈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