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去甲基化酶5-氮-2'-脱氧胞苷对脾酪氨酸激酶(Syk)基因再表达的影响,以及Syk基因的再表达对胃癌肿瘤生成和发展的影响。方法分别用RT-PCR和MSP法检测SGC7901、MGC803、MKN28和MKN45细胞株中Syk基因表达及甲基化情况;用5-氮-2'-脱氧胞苷处理人胃癌细胞株5GC7901后,检测此细胞株中Syk基因的甲基化及再表达情况,并用此治疗过的细胞株和未经治疗的细胞株分别接种于裸鼠皮下,对比观察裸鼠的成瘤率。结果SGC7901和MKN45细胞株中没有检测到Syk基因的表达,但可检测到Syk基因的甲基化。检测用5-氮-2'-脱氧胞苷处理过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Syk基因启动子没有甲基化,RT-PCR可检测到有Syk基因。用无Syk基因表达的SGC7901细胞株接种于10只对照组裸鼠皮下,8周后均有肿块生成;而用有Syk基因再表达的细胞株接种于另10只裸鼠(治疗组)皮下,8周后只有3只有肿块生成;对照组裸鼠的成瘤率显著高于治疗组(χ^2=7.91,P〈0.05)。结论5-氮-2'-脱氧胞苷通过去甲基化使SGC7901细胞株中Syk基因再表达,Syk基因的再表达抑制了胃癌的生成和发展。

  • 标签: 5-氮-2'-脱氧胞苷 基因 脾氨酸激酶 胃肿瘤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基因敲除后大鼠胰腺转录组基因表达及信号转导通路变化,分析BKCa基因在胰腺中的作用。方法3只BKCa基因敲除成年雌性SD大鼠(BKCa敲除组)由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王伟教授馈赠,设3只野生型成年雌性SD大鼠为野生组。取完整的胰腺组织,提取总RNA,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差异分析软件DESeq2筛选BKCa敲除组和野生组胰腺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采用RT-PCR法对富集分析出的关键基因进行验证。结果BKCa敲除组和野生组大鼠胰腺样本共检测到18 258个基因,经DESeq2软件筛选出348个表达差异基因,其中200个基因在BKCa敲除组胰腺中高表达,148个基因低表达。GO数据库显示214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56个GO条目,其中24个涉及生物学过程,18个涉及细胞组分,14个涉及分子功能;KEGG数据库显示348个差异表达基因中15个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经RT-PCR验证,其关键基因Hsp90ab1、Hsp90aa1、Foxo3a、Col1a2在BKCa敲除组胰腺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野生组(P<0.0001),而Thbs1、Pik3r1和Ppp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转录组水平上筛选出BKCa敲除组与野生组大鼠差异表达基因,其显著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为预测BKCa在胰腺中发挥的功能提供了线索。

  • 标签: 胰腺 大鼠,基因敲除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高通量测序
  • 简介:目的探讨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纳入450例持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7d)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高危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途径的血小板聚集率,依据诊断标准分为AR组110例,阿司匹林敏感(AS)组340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SG13S32、SG13S89和SG13S114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Haploview软件构建单倍型,并进行分析。结果AR组与AS组SG13S114T/A突变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40.5%vs31.3%,P=0.01)和AA/TA基因型及TT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5%vs46.2%,P=0.03)。而2组SG13S89、SG13S3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携带SG13S114AA/TA基因型的人群发生AR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的3.241倍(95%CI:1.552~6.767,P=0.002)。单倍型分析显示,TG是1种危险单倍型,携带TG单倍型的人群AR发生风险是不携带TG单倍型人群的1.490倍(95%CI:1.088~2.040,P=0.014),AG是1种保护单倍型,可以减少AR发生的风险(OR=0.691,95%CI:0.502~0.952,P=0.029)。结论ALOX5APrs10507391与汉族人群AR相关;危险单倍型TG可增加AR发生风险。

  • 标签: 花生四烯酸盐5-脂氧合酶 多态性 单核苷酸 阿司匹林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小板聚集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RNA激活(RNAactivation,RNAa)技术上调E-cadherin基因的表达而影响人膀胱癌5637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方法将与E-cadherin基因启动子DNA序列互补的双链RNA分子(dsEcad)转染入5637细胞中,采用RT-PCR法及Westernblot检测E-cadherin的表达;用Transwell小室法及划痕法检测RNAa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blot检测β-catenin蛋白在细胞内的重新分布结果。结果dsEcad转染5637细胞72h后E-cadherin表达显著上调,RNAa有效;5637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侵袭能力及迁移能力也明显下降。β-catenin在胞核及细胞质的水平明显下降并重新再分布至细胞膜上。结论RNAa技术激活E-cadherin基因表达并抑制细胞侵袭、转移等恶性行为,可作为膀胱癌或其他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 标签: 膀胱肿瘤 RNA激活技术 E-CADHERIN 侵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HBVS基因与HCVC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融合基因免疫与联合基因免疫的效果,为HBV和HCV融合基因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同时含HBVS基因与HCVC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SCpcDNA3.1、含HBVS基因真核表达质粒SpcDNA3.1、含HCVC基因真核表达质粒CpcDNA3.1分别免疫小鼠;将SpcDNA3.1+CpcDNA3.1联合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抗HBs和抗HCV。结果无论是抗HBs和抗HCV阳转出现的时间、阳转率和体液免疫应答强度,融合基因免疫都优于联合基因免疫:融合基因免疫的抗HBs的应答强度低于SpcDNA3.1质粒的免疫,抗HBc的应答强度高于CpcDNA3.1质粒的免疫。结论HCVC基因或其表达产物对HBVS基因或抗原的表达和提呈有抑制作用;HCVC基因与HBVS基因相融合,更有利于HCV核心蛋白的提呈。

  • 标签: 融合基因免疫 联合基因免疫 C基因 效果研究 pcDNA3.1 真核表达质粒
  • 简介:摘要旨在探讨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南华大学附属长沙市中心医院就诊的24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LC,实验组)与486例非肝硬化HBV感染者(non-LC,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和生物信息数据库选定3个STAT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rs4796793C>G、rs2293152C>G、rs1053004T>C),使用荧光探针实时定量PCR法(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RFQ-PCR)对SNPs基因型进行检测。采用χ²检验比较STAT3 SNPs各基因型在两组研究对象间的分布差异,使用SHEsis在线软件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HBV-LC患者中HBV C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0.91% vs. 70.79%,χ²=7.109,P=0.008),而ALT对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1.78±0.43 vs. 1.95±0.54,t=3.801,P=0.000)。rs4796793、rs2293152和rs1053004基因型分布在HBV-LC与non-LC两组人群总体及不同性别人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2.610,1.505,0.586,2.653,2.685,1.583,0.351,5.388,0.339,P>0.05)。在C基因型HBV感染者中,rs1053004 CC基因型(vs. TT基因型)显著增加肝硬化的发病风险(OR=1.40,95%CI:1.03~1.91)。在HBeAg阴性HBV感染者中,rs4796793 GG基因型(vs. CC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vs. C等位基因)均显著增加肝硬化发病风险(OR=2.17,95%CI:1.11~4.23;OR=1.45,95%CI:1.06~1.97)。单倍型分析显示,由rs4796793、rs2293152和rs1053004构成的单倍型C-G-T在HBV-LC中的频率显著低于non-LC(27.3% vs. 35.6%,χ²=9.949,P=0.001)。综上,STAT3与HBV-LC的相关性在不同感染状态的HBV感染者中存在差异,携带STAT3基因单倍型rs4796793C-rs2293152G-rs1053004T的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的可能性较低。

  • 标签: 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肝炎病毒,乙型 肝硬化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MSl)蛋白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90例乳腺癌组织和30例癌旁组织中BRMSl、uPA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乳腺癌组织中BRMSl和uP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6%和60.00%,乳腺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BRMSl和uP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和2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21.02、14.40,P均〈0.05);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RMSl蛋白表达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内,uPA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阳性细胞染色呈棕黄色细颗粒状。BRMSl蛋白和uPA表达在TNM分期中I期和Ⅱ期乳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Ⅲ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5.64、6.13、9.46、36.75,P〈0.05);BRMSl和uPA表达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9.64、36.75,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乳腺癌组织中,BRMSl蛋白表达与uPA&明显负相关(r=一0.75,P〈0.05)。结论BRMSl与uPA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浸润转移,两者在转移的信号转导中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乳腺癌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蛋白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VPR2基因激活变异致儿童肾性抗利尿不适当综合征(NSIAD)的临床表现、基因变异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2例NSIAD的临床诊疗和随访资料。以“肾性抗利尿不适当综合征”“AVPR2 基因”“nephrogenic 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sis”“AVPR2 gene”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Springer Link中检索建库至2020年5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孩,就诊时年龄分别为5岁3月龄和2月龄,均存在慢性重度低钠血症,伴低血渗透压、高尿渗透压和高尿钠。基因检测均为AVPR2基因母源半合子变异(c.409C>T,p.R137C)。例1患儿自主限水、静脉滴注和口服补钠,血钠升高不明显,予口服呋塞米片,血钠上升至正常。随访1年,患儿一直呋塞米片口服治疗,血电解质维持正常。例2患儿予以限水同时口服及静脉补盐,血钠可升至正常;呼吸道感染后血钠再次下降,经抗感染和呋塞米片口服治疗,血钠维持正常。4个月后自行停药,每天补盐并限水,现1岁,生长发育良好,血电解质正常。文献检索到英文文献50篇,无相关中文文献,共30例先证者病例,其中16例(53%)为婴幼儿及儿童期发病,多以惊厥起病。9例婴幼儿NSIAD 的AVPR2基因变异为R137C,5例为R137L,提示第409碱基变异为热点变异位点。治疗主要为限水和口服尿素,未见呋塞米口服治疗的报道。结论NSIAD除不明原因低钠血症外,无特异性表现。AVPR2基因测序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2例患儿限水治疗及补钠效果有限,口服呋塞米治疗后,血钠可维持正常。

  • 标签: 低钠血症 ADH分泌不当综合征 基因,X连锁 AVPR2基因
  • 简介:在人及高等有机体基因组中,有许多基因家族。有的基因家族成员多,有的基因家族成员少;有的基因家族成员功能相似,有的基因家族成员功能各异。所谓多基因家族是指一类具有序列同源性及相似功能的基因;而基因超家族是指一类具有序列同源性而不具相似功能的基因。如果一类蛋白或基因具有共同起源的一个结构域,就属于一个基因超家族,同一个基因可归属于两个或多个基因超家族。

  • 标签: 基因组 多基因家族 基因超家族进化
  • 简介:基因系指携带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是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基本单位。人类基因分布于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Y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由1条双螺旋DNA分子构成。DNA分子含有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鸟嘌呤(G)四种核苷酸,并按照碱基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结合形成碱基对。人类共有约30亿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排列形成的基因数目为10万左右。

  • 标签: 基因组学 DNA分子 脱氧核糖核酸 常染色体 碱基配对 碱基对
  • 简介:近年的研究发现非编码RNA(ncRNA)分子能在多个水平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其中小分子双链RNA(dsRNA)对相关蛋白表达的特异性抑制作用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小干扰RNA(siRNA)能够诱导与其分子核糖核苷酸排列序列相一致的mRNA降解,

  • 标签: RNA降解 激活 核糖核苷酸 小分子 基因表达 抑制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基因激活因子(STING)激动剂对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为检测STING激动剂环二腺苷酸(c-di-AMP)对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A375)辐射后的影响,将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A375分为空白对照组、10 μmol/L c-di-AMP处理组、X射线照射组、照射+c-di-AMP组。通过CCK-8法、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等手段,检测c-di-AMP对A375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0 μmol/L的c-di-AMP联合10 Gy X射线照射时可见明显的放射增敏效应,A375细胞活力较X射线照射组显著下降(t=5.11,P<0.05),细胞毒性显著增加(t=10.15,P<0.05),细胞凋亡显著增加(t=4.41,P<0.05),细胞克隆增殖能力显著降低(t=6.30、3.55、5.45、3.55,P<0.05)。c-di-AMP的放射增敏比(SER)为1.88。10 μmol/L的c-di-AMP联合10 Gy X射线后细胞死亡相关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细胞坏死、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较X射线照射组显著上调。结论采用c-di-AMP激活STING可显著增加电离辐射对皮肤黑色素瘤的放射敏感性,为皮肤黑色素瘤放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 标签: 皮肤黑色素瘤 干扰素基因激活因子 放射敏感性
  • 简介:目的:探讨TAFI编码区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肌梗死(MI)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100例MI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者的CPB2基因2个位点G505A和C1040T的多态性。结果:CPB2基因G505A位点的3种基因型(G505G、G505A、A505A)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5(35%)、54(54%)、11(11%)和32(35.6%)、46(51.1%)、22(24.4%),等位基因G、A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4(62.0%)、76(38.0%)和110(61.1%)、70(38.9%);C1040T位点的3种基因型(C1040C、C1040T、T1040T)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32%)、53(53%)、15(15%)和31(31.4%)、49(54.4%)、10(11.2%),等位基因C、T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7(58.5%)、83(41.5%)和111(61.7%)、69(38.3%),2组之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505A位点:χ^2=1.6757,P=0.8524;χ^2=0.7881,P=0.6973;C1040T位点:χ^2=0.6482,P=0.3958;χ^2=0.7231,P=0.5291)。结论:编码TAFI的CPB2基因2个位点G505A和C1040T的基因多态性与MI没有明显关系。

  • 标签: 纤溶抑制物 凝血酶激活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心肌梗死
  • 简介:你的企业是否遭遇过员工“逼宫”?你的团队是否因为几个害群之马导致管理失灵、制度失效?要激活一个死气沉沉的团队,一定要用好“杀之诀”。

  • 标签: 美容 化妆品 品牌 护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