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乳腺增生症患者的治疗中,三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乳腺增生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例,给予乳癖消片治疗;观察组:36例,给予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与对照组的有效率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91.67%,远大于对照组的有效率52.78%(P<0.05),表明三的疗效显著。结论:乳腺增生患者若采用三治疗,极大的提高了乳腺增生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调节患者机体内内分泌激素水平,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恢复。

  • 标签: 三苯氧胺 乳腺增生症 激素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邻甲酸辛酯(DOP)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的毒性以及淀粉样前体蛋白(APP)酶解的影响。方法体外试验中将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CT)组、低浓度DOP(DOP1)组、中浓度DOP(DOP2)组、高浓度DOP(DOP3)组、低浓度DOP+Aβ25-35(DOP1+Aβ)组、中浓度DOP+Aβ25-35(DOP2+Aβ)组、高浓度DOP+Aβ25-35(DOP3+Aβ)组、Aβ25-35(Aβ)组共8组,每组4个样本;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测定乳酸脱氢酶(LDH)、丙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转染实验用仓鼠卵巢(CHO)细胞转染APP695,使用不同浓度的DOP进行处理,分为转染空载体V-Flag对照(V-Flag)组、转染APP695-Flag模型(APP695)组、低浓度DOP(DOP1+APP695)组、中浓度DOP(DOP2+APP695)组、高浓度DOP(DOP3+APP695)组共5组,每组4个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测定Aβ1-40含量以及γ-分泌酶活力。体内实验选择SPF级雄性昆明种小鼠50只,体重为(20±2)g,随机分为对照组、铅(Pb)组、低DOP浓度(DOP1’)组、中DOP浓度(DOP2’)组、高DOP浓度(DOP3’)组共5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6周;使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DOP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并用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β和γ-分泌酶活力及Aβ1-40含量。结果与CT组比较,DOP2、DOP3组细胞活力降低,LDH、MDA、NO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组比较,DOP1+Aβ、DOP2+Aβ、DOP3+Aβ组细胞活力下降,LDH、MDA、NO含量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β组比较,DOP3+Aβ组细胞活力下降,LDH、MDA、NO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β组比较,DOP2+Aβ组LDH、NO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组比较,DOP2、DOP3组Caspase-3表达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β组比较,DOP2+Aβ、DOP3+Aβ组Caspase-3表达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PP695组比较,DOP2+APP695、DOP3+APP695组Aβ1-40含量及γ-分泌酶活力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DOP3’组小鼠脑组织β和γ-分泌酶活力及Aβ1-40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b组比较,DOP3’组β和γ-分泌酶活力及Aβ1-40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DOP2’和DOP3’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穿台次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OPPC12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引起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进展起促进作用。

  • 标签: PC12细胞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细胞毒性 淀粉样蛋白 淀粉样前体蛋白
  • 简介:摘要报道病理表现为脂性肺炎及机化性肺炎的碘酮肺部不良反应各1例,两例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措施进行描述,结合文献复习,了解碘酮肺效应、肺毒性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手段及其预后,以期提高临床医师碘酮肺部不良反应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依据GBZ/T298-2017《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的评估方法某邻甲酸辛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生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探讨定性评估法和半定量评估综合指数法的适用性。方法于2017年7月至8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河南省某DEHP生产企业为对象,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工作场所环境监测,依据GBZ/T 298-2017《工作场所化学毒物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的定性评估法、半定量评估综合指数法其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分析比较两种风险模型评估结果异同。结果该企业采用定性评估法、半定量评估综合指数法的职业健康风险等级结果分别为4级(高风险)、2级(可忽略风险)。结论半定量评估综合指数法可更全面、准确的评估DEHP生产企业引起的职业健康风险。

  • 标签: 职业病危害因素 风险评估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评估模型 职业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邻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小鼠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0只3周龄清洁级昆明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玉米油)组和低、中、高剂量DEHP染毒组(300 mg/kg、600 mg/kg、1200 mg/kg),每组10只。采用灌胃方式进行染毒,染毒容量为5 mL/kg,qd,每周5 d,连续染毒6周。染毒结束后,将各组雌鼠促排卵后与雄鼠合笼,取受精卵,观察卵裂率及囊胚形成率。同时用Ca2+荧光探针(Fluo-4 AM)、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卵母细胞Ca2+、ROS水平,比较各组卵母细胞Ca2+及ROS水平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低、中、高剂量DEHP染毒组卵裂率、囊胚形成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和低剂量DEHP染毒组比较,中、高剂量DEHP染毒组卵母细胞Ca2+、ROS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EHP可升高小鼠卵母细胞内Ca2+、ROS水平,降低卵母细胞质量,进而影响早期胚胎发育。

  • 标签: 卵母细胞 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 Ca2+ 活性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银杏萜内酯葡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影响。方法利用苏州市立医院北区卒中中心数据库,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发病48 h内接受双抗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联合使用银杏萜内酯葡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双抗治疗组。END定义为发病7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或运动项目评分增加≥1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55例患者,联合治疗组84例,双抗治疗组71例。发病7 d内共有21例(13.5%)患者发生END,其中联合治疗组6例,双抗治疗组15例。两组治疗期间均无出血病例。单变量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卒中分布、是否联合使用银杏萜内酯葡等因素可能与END有关(P均<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水平、卒中分布等混杂因素后,联合使用银杏萜内酯葡与END呈显著独立负相关(优势比0.233,95%可信区间0.078~0.796;P=0.009)。结论银杏萜内酯葡联合双抗治疗可降低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END发生率,且不会增高出血风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疾病恶化 银杏 内酯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超诊断卵巢囊肿及清心消瘤汤联合三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从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卵巢囊肿患者总共80例进行观察和研究。随机平均分为两个小组,在治疗前后两组均应用B超进行检查诊断,对照组利用单纯三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清心消瘤汤进行联合治疗。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肿瘤三径之和也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拥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卵巢囊肿患者应用清心消瘤汤联合三治疗及

  • 标签:
  • 作者: 李如一 贺玉伟 刘振 崔凌凌 薛晓梅 赵婷 李鑫德 李长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 266003 ,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03;青岛大学代谢病研究院 266003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 266003;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03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营养科 266003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 266003;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03;青岛大学代谢病研究院 26600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尿酸治疗痛风患者体脂和内脏脂肪面积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招募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专病门诊就诊且符合入组条件的痛风患者140例,经2周洗脱,给予溴马隆降尿酸治疗,连续12周,检测降尿酸治疗前后血生化、体脂肪(BF)、体脂百分比(BFP)和内脏脂肪面积(VFA),观察检测指标的前后差异及影响BF、BFP及VFA变化的危险因素。结果降尿酸治疗后患者舒张压(DBP)、丙氨酸转氨酶(ALT)、血尿酸(sUA)、BF、BFP和VFA均显著降低(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肌酐(Cr)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影响体脂和内脏脂肪面积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降尿酸治疗前、后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越低,体脂及内脏脂肪面积改善越显著(P<0.05)。结论痛风合并高尿酸血症与内脏型肥胖密切相关,降尿酸治疗不仅显著改善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体脂和内脏脂肪面积。

  • 标签: 痛风 血尿酸 体脂 内脏脂肪面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三联合清心消瘤汤治疗卵巢囊肿疗效及B超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卵巢囊肿的病人112例,其中56例患者使用单纯三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另56例患者进行三和中药清心消瘤汤的联合治疗,设为实验组,同时使用B超进行诊断。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患者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肿瘤三径之和及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等临床评分的恢复情况比对照组恢复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比对照组的评分更高,效果明显(P

  • 标签: 三苯氧胺 清新消瘤汤 卵巢囊肿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丁酞在多系统萎缩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 以 2015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间我院收治的 10 例多系统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丁酞进行治疗,观察 10 例患者治疗 12 周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10 例患者的 UMSARS 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后 12 周随访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应用丁酞治疗多系统萎缩患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显著降低患者的 UMSARS 评分,治疗过程较为安全,值得其临床应用价值作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丁苯酞 多系统萎缩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达本联合三氧化砷(As2O3)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应用1.0 μmol/L西达本、4.0 μmol/L As2O3、1.0 μmol/L西达本+4.0 μmol/L As2O3(低浓度)和1.5 μmol/L西达本、6.0 μmol/L As2O3、1.5 μmol/L西达本+6.0 μmol/L As2O3(高浓度)处理Hut-78细胞24 h或48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各药物处理组Hut-78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增殖抑制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药物处理组Hut-78细胞bcl-2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1.0 μmol/L西达本、4.0 μmol/L As2O3、1.0 μmol/L西达本+ 4.0 μmol/L As2O3处理Hut-78细胞24 h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8±0.1)%、(9.2±0.5)%、(11.0±0.1)%(F=12.45,P<0.05);处理48 h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9.1±0.5)%、(18.3±0.9)%、(23.1±1.3)%(F=9.86, P<0.05)。1.5 μmol/L西达本、6.0 μmol/L As2O3、1.5 μmol/L西达本+ 6.0 μmol/L As2O3处理Hut-78细胞24 h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5.4±0.9)%、(13.2±0.9)%、(18.2±1.1)%(F=7.06,P<0.05);处理48 h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8.5±1.2)%、(31.3±0.8)%、(45.2±2.1)%(F=14.32,P<0.05)。1.0 μmol/L西达本、4.0 μmol/L As2O3、1.0 μmol/L西达本+ 4.0 μmol/L As2O3处理Hut-78细胞24 h时,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8.4±2.9)%、(55.9±3.8)%、(53.2±2.1)%(F=17.52,P<0.05),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0.5±4.2)%、(57.5±2.8)%、(50.9±3.5)%(F=7.36,P<0.05)。处理48 h时,细胞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8.2±1.8)%、(40.1±2.2)%、(32.3±3.1)%(F=10.38, P<0.05),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1.4±4.1)%、(48.9±2.9)%、(40.8±3.8)%(F=8.96, P<0.05)。1.5 μmol/L西达本、6.0 μmol/L As2O3、1.5 μmol/L西达本+ 6.0 μmol/L As2O3处理Hut-78细胞24 h时,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5.4±3.1)%、(42.5±2.8)%、(37.8±4.2)%(F=10.35,P<0.05),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9.2±3.4)%、(42.1±4.9)%、(34.3±5.1)%(F=17.82,P<0.05);处理48 h时,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0.1±0.9)%、(35.3±1.6)%、(27.8±2.4)%(F=15.36,P<0.05),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0.3±3.8)%、(35.9±4.6)%、(20.1±2.9)%(F=9.78,P<0.05)。结论西达本和As2O3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可能与bcl-2、VEGR表达下调有关。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 三氧化二砷 西达本胺 细胞增殖 基因,bcl-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间三酚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间在郑州大学第附属医院生殖医学部行IVF-ET治疗的4289例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及非妊娠组,分析影响患者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再根据移植前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未接受药物治疗组(A组)、术前静脉滴注阿托西班组(B组)、术前联合术中注射阿托西班组(C组)、术中静脉滴注间三酚组(D组),比较四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妊娠结局,以及治疗期间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年龄、优质胚胎数及移植前用药方式是影响IVF-ET患者妊娠结局的独立因素(P=0.031、P=0.039、P=0.020)。D组患者胚胎种植率、生化妊娠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明显高于A组(P均<0.001)、B组(P均<0.001)及C组(P<0.001,P<0.001,P=0.001);其异位妊娠率明显低于A组、B组及C组(P均<0.001);流产率低于A组(P<0.001)。治疗期间及治疗后,4组患者均未见不适主述及过敏反应,所有出生婴儿均无出生缺陷。结论用药方式是影响IVF-ET患者妊娠结局的独立因素,术中静脉注射间三酚可明显提升IVF-ET患者胚胎种植率及妊娠率,并降低其流产率。

  • 标签: 受精 体外 胚胎移植 间苯三酚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三酚宫颈原因导致产程异常的助产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20年6月时期内收治的宫颈原因导致产程异常患者共3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纳入A组(150例)、B组(150例)。A组采取传统宫颈口封闭,B组是在A组的基础上采取间三酚,比较患者剖宫产率、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结果:A组剖宫产率为26.67%,B组为16.67%,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B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6.67%,A组为20.00%,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宫颈原因导致产程异常患者,间三酚药物的使用,不仅可降低剖宫产率,还可保证患者及围产儿生命安全,可推广。

  • 标签: 间苯三酚 宫颈原因 产程异常 剖宫产率 不良事件总发生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预防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使用外周留置针泵入碘酮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护理干预组26例。由于碘酮使用中发生静脉炎的概率高泵入时间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同一位患者发生静脉炎可能不是一个部位,静脉炎严重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此次研究的对象跟以往的研究有所区别。统计使用独立留置针泵入碘酮组拔管后静脉炎发生情况。输液泵输液器留置针型号一致。结果 护理干预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护理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P=0.003),并且干预组发生静脉炎的严重程度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护理干预,制定规范流程,降低碘酮所致静脉炎有显著效果,患者配合治疗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他血管刺激性用药也有借鉴作用,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护理 胺碘酮 静脉炎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预防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使用外周留置针泵入碘酮的52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 例和护理干预组26 例。由于碘酮使用中发生静脉炎的概率高泵入时间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同一位患者发生静脉炎可能不是一个部位,静脉炎严重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此次研究的对象跟以往的研究有所区别。统计使用独立留置针泵入碘酮组拔管后静脉炎发生情况。输液泵输液器留置针型号一致。结果 护理干预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护理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 ,P=0.003 ),并且干预组发生静脉炎的严重程度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护理干预,制定规范流程,降低碘酮所致静脉炎有显著效果,患者配合治疗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他血管刺激性用药也有借鉴作用,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护理 胺碘酮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凝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的毒性作用以及聚凝促慢病毒载体转染BMDCs的最佳浓度。方法制备BMDCs悬液,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聚凝处理,对照组中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双标记法评价聚凝BMDCs的毒性作用。向BMDCs悬液中加入慢病毒载体[感染复数(MOI)=10],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聚凝处理,对照组加入等量PBS,每天采用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各组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刺激BMDCs成熟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GFP表达。各组之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聚凝浓度≥11 mg/L时,活细胞数目显著减少[吸光度(A)值(0.881±0.007)比(1.031±0.017),t=7.8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浓度范围内,使用聚凝能显著提高GFP表达,聚凝浓度为8 mg/L时,GFP表达最高。结论聚凝BMDCs存在剂量依赖的毒性作用,安全浓度范围内,聚凝可明显提高慢病毒载体BMDCs的转染率,最适浓度为8 mg/L。

  • 标签: 聚凝胺 慢病毒载体 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皮间充质化在2,3,7,8-四氯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致胎鼠腭突融合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C57BL/6 J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妊娠第10.5天(GD10.5),实验组以28 μg/kg的TCDD(玉米油溶解)灌胃,对照组则按照等量玉米油灌胃。在GD15.5分别处死2组孕鼠,在显微镜下行胎鼠腭突的形态学观察。购买原代腭突中嵴上皮细胞进行培养,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分为3个亚组,分别添加浓度为5、10、20 nmol/L的TCDD于培养基,对照组则使用不加TCDD的培养基。72 h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检测荧光强度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腭突中嵴上皮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和腭突间充质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各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共获得36只胎鼠,死胎和吸收胎3只,腭裂发生率为100%(33/33),其中完全腭裂为84.8%(28/33),部分腭裂发生率为15.2%(5/33);对照组中获得40只胎鼠,死胎和吸收胎共2只,腭裂发生率为0(0/38)。实验组和对照组腭突中嵴上皮细胞培养72 h后形态均发生变化,由均一的鹅卵石样变为有伪足的星形或不规则形;对照组和实验组中5、10、20 nmol/L 3个亚组的腭突中嵴上皮细胞标志物CK-19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39±0.120、0.483±0.023、1.007±0.109、1.086±0.145,荧光强度分别为53.384±5.785、36.818±8.250、64.575±8.323、76.898±3.711;腭突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7±0.112、0.781±0.095、0.284±0.046、0.216±0.040,荧光强度分别为63.672±6.135、82.632±4.474、52.608±7.525、42.664±7.659。低剂量实验组(5 nmol/L)与对照组相比,CK-19降低而vimentin升高;高剂量实验组(10、20 nmol/L)与对照组相比,CK-19升高而vimenti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腭突中嵴上皮细胞间充质化(EMT)可能是一自发程序,TCDD致腭突融合障碍可能与腭突中嵴上皮细胞EMT过程受抑制有关,且随着TCDD剂量增加,这种抑制作用保持稳定。

  • 标签: 腭裂 多氯二苯并二恶英 上皮间充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