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 Slicer软件辅助国产CR脑外科手术机器人在颅内病变活检组织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收治并采用国产CR脑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颅内病变活检的80例病例资料。男性36例,女性44例,年龄(38.5±18.0)岁(范围:6~71岁)。术前仅行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收集数据后应用3D Slicer软件重建颅内病变、大脑皮层和血管、白质纤维束的影像,将CT和MRI数据导入国产CR脑外科手术机器人工作站,设计穿刺路径;穿刺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结果80例患者的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活检均成功完成。病理学诊断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50例,淋巴瘤15例,转移瘤5例,炎性脱髓鞘病5例,炎性肉芽肿2例,血管瘤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颅内浸润1例,精原细胞瘤1例,穿刺活检阳性率100%(80/80)。术后影像学证实穿刺路径和靶点均按术前规划精准实施,靶点误差为(1.32±0.44)mm(范围:0.55~1.99 mm)。术后发生穿刺靶点无症状渗血1例,经治疗后好转。结论通过3D Slicer软件术前自主重建三维多模态影像,可以帮助术者进行术前手术规划,降低国产CR脑外科手术机器人立体定向脑活检的风险。

  • 标签: 立体定位技术 活检 成像,三维 脑外科机器人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智能机器人康复手套对手功能的疗效。 方法 将我院于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之间收治的5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遵循随机数字表法,每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智能机器人康复手套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手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手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上肢及手功能明显好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 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智能机器人康复手套的治疗效果优异,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随之提高,适合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智能机器人康复手套 脑卒中偏瘫 手功能
  • 简介:摘要:在医疗康复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中,人机智能协同的设计与实现是决定康复机器人研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人机智能协同的研究与实现,其本质就是要解决人机之间的交互问题。目前,医疗康复机器人领域中,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问题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人机交互力控制;二是人机交互过程中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换。目前,针对人机智能协同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控制力(力矩)信息反馈;二是信息反馈状态反馈。

  • 标签: 医疗康复 机器人领域 人机智能协同
  • 简介:摘要:智能药库新模式的引入为医疗领域带来了显著的变革。该系统平台通过整合供应商、自动化药品管理和引入转运机器人,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成本,同时具备卓越的可扩展性。这一新模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医院的药品管理水平,还确保了患者用药的及时性和安全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模式将进一步为医疗领域带来更多便捷和创新。

  • 标签: 智能药库 平台 机器人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机器人联合脑室颅内压监测微创治疗脑干出血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拟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1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高血压脑干出血4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实施保守治疗,观察组实施机器人辅助微创置管引流术联合脑室颅内压监测。对两组的治疗6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中预后良好与重度残疾及以上情况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重度残疾及以上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干出血患者中应用机器人联合脑室颅内压监测微创治疗具有优越的价值,能够有效防止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最终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机器人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 微创治疗 脑干出血 重型高血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与骨科机器人作为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重要发展方向,为骨科手术提供了精确的术前规划以及手术导航。人工智能与骨科机器人可以真正实现关节置换手术精准化。人工智能在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图像分割、术前规划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通过更加精确的智能图像分割、更加快捷准确的术前规划可有效降低复杂初次关节置换及翻修术的手术难度,降低临床医生与工程师的沟通成本,理论上可以提高假体选择的准确性。骨科机器人基于X线片或CT扫描信息,在精准术前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术中的精准骨骼操作,避免术者经验及操作带来的偏差,实现不同级别医生手术水平的同质化,降低关节置换手术的学习曲线,在复杂手术中具有理论上的优势。

  • 标签: 人工智能 机器人手术 关节成形术,置换
  • 简介:摘要骨科机器人作为一种智能医疗设备已经在部分骨科手术中实现了临床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工智能(AI)技术由于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在骨科机器人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骨科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是自动化、智能化。由于AI技术在术前规划的应用中展示出了优势,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将AI技术应用到骨科机器人的术中导航。本文概述了将AI技术应用于骨科机器人术中导航的探索研究,阐述了AI技术在提高精度、降低辐射的研究中发挥的优势,并根据研究现状展望了将AI技术应用于骨科机器人的研究方向。

  • 标签: 骨科 机器人 人工智能 术中导航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随机抽选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给予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康复训练,两组各2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的各项康复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康复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应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康复训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高锰酸盐指数智能机器人分析仪和国标滴定法测定水中高锰酸盐指数。方法:用高锰酸盐指数智能机器人分析仪和国标滴定法测定水中高锰酸盐指数。结果:高锰酸盐指数智能机器人分析仪检出限为0.03mg/L,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12mg/L,精密度为0.72%-1.60%,加标回收率为81.1%-98.5%。结论:高锰酸盐指数智能机器人分析仪能满足检测要求,且高锰酸盐指数智能机器人分析仪无需手工操作、无需人员值守、样品连续测定、节省时间、节省人力,更能满足大批量样品的检测需求。

  • 标签: [] 高锰酸盐指数智能机器人分析仪 国标滴定法 高锰酸盐指数 对比
  • 简介:摘要目前应用于胃肠、呼吸道等人体自然腔道的标准内镜是可弯曲的软式内镜,其标准操作是人工操作。随着不断研发,软式内镜机器人取代传统人工操作已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一定成功。应用软式内镜机器人,研究其远程操作具有重大的潜在意义和前景。2021年通过软式内镜机器人YunSRobot,基于5G网络,实现了软式内镜在人体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表明机器人远程操作消化内镜可行。本文对软镜机器人及其远程操作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论述。

  • 标签: 软式内镜 机器人 远程操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眼底图像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其中主要包括:获取待检测的眼底图像;对所述眼底图像整体区域进行第一特征集检测;对所述眼底图像中特定区域进行第二特征集检测,所述第一特征中的特征的显著度大于第二特征集中的特征的显著度;基于机器学习对检测的结论进行判定得到最终检测结果。每种类型的特征分开检测,互不影响,可以较为精确的判断每个特征的类别,同时进行多种类别多种显著度的特征的检测,可以高效精确的对眼底图像进行检测。

  • 标签: 机器学习 眼底图像 慢性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常见的报警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该时间段本院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及其报警的病例80例,对其及其报警的类型及原因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导致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报警原因主要有:静脉压低报警、空气报警、静脉压高报警、电导低报警、机器故障报警、漏血报警。结论:针对上述报警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可以更好的提升和改善患者血液透析的效果。

  • 标签: 血液透析 机器报警 原因 处理措施
  • 简介:摘要:所谓图像检测,就是通过图像对感兴趣的特征区域(检测目标)进行提取的过程,其中图像是承载检测目标的载体,检测目标需要事先进行特征提取、归纳,最终通过相应算法分离出来。图像检测方法可分为单帧图像检测和多帧图像检测。单帧图像检测主要是利用图像的灰度信息对目标进行分割,主要包括基于灰度阈值的目标检测方法和基于边缘信息的目标检测方法。

  • 标签: 图像检测 检测技术 技术研究
  • 简介:摘要:随着医工融合技术的发展与临床康复需求的提高,智能化上肢康复机器人因可为脑卒中患者提供高强度、高重复性主动康复训练,恢复上肢运动功能,实现脑神经重塑等作用,成为脑卒中康复领域的研究热门,但目前大多数上肢康复机器人系统仍处于实验室研发或临床验证阶段。本文总结国内外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比不同类型机器人的优势与不足,展望上肢康复机器人发展趋势,为促进其临床转化提供思路。

  • 标签: 脑卒中 上肢康复 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