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老年直肠黏液腺癌(RMA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可以预测总生存(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CSS)的列线图。方法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中收集2010~2016年确诊并登记的、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RMAC患者共1 65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R软件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构建预测3年和5年总生存以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的列线图。用C指数评价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应用校正曲线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检查其预测精准度。结果性别、年龄、婚姻状态、肿瘤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放疗、辅助化疗、阳性淋巴结数量和肿瘤大小是影响老年RMAC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婚姻状态、种族、肿瘤组织学分级、TNM分期、辅助化疗、阳性淋巴结和肿瘤大小是影响老年RMAC患者CSS的独立预后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OS和CSS预测的精准度分别为0.735和0.780。新辅助放疗联合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OS(χ2=7.682,P=0.006)和CSS(χ2=6.476,P=0.011)。结论本研究发现了影响老年RMA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了评价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并发现新辅助放疗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可能会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直肠肿瘤 黏液腺癌 SEER数据库 列线图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采用综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骨肉瘤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方法 从国际公开的数据库收集骨肉瘤转录组原始数据。采用 R语言分析基因表达量与预后关系。筛选预后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构建风险模型。结果 筛选 9个基因预测模型。结论 构建的预后风险预测模型可预测骨肉瘤患者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乙酰胆碱构建犬的急性房颤模型方法。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选择健康成年杂种犬20条,由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犬龄1~2岁,体重(14.82±3.67) kg,持续静脉给予不同剂量乙酰胆碱,每个乙酰胆碱浓度给予3次短阵快速脉冲刺激,记录房颤诱发次数与持续时间。同时测量并记录不同乙酰胆碱剂量刺激部位的心房有效不应期。结果20条犬成功构建具有不同房颤持续时间的急性房颤模型,实验动物心房刺激部位不应期随着乙酰胆碱剂量的增加而缩短[(118.31±7.68) ms比(77.38±8.21) ms, t=15.672, P<0.05]。实验犬达到最大房颤持续时间的乙酰胆碱平均浓度为(94.00±23.02) μg/(kg·min),最长平均房颤持续时间为(894.80±122.82) s。在一定乙酰胆碱剂量下房颤持续时间随着乙酰胆碱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乙酰胆碱剂量超过一定剂量时房颤持续时间反而随着乙酰胆碱剂量的增加而下降。结论应用阶梯计量的乙酰胆碱可以成功构建具有不同房颤持续时间的犬急性房颤模型

  • 标签: 急性房颤动物模型 乙酰胆碱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与验证腹膜透析(PD)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的预测模型。方法入选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首次接受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接受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作为建模队列。收集入选者基线临床资料,主要研究终点事件为患者全因死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用R语言的rms包构建预测预后的模型;用一致性指数、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性。以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接受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作为验证队列的研究对象,对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建模队列纳入患者45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7.67月(18.37,39.22),64例患者死亡(14.0%),患者1年、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4%、83.0%。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每增加1岁,HR=1.07,95%CI 1.04~1.09,P<0.001)、有卒中史(HR=3.63,95%CI 1.93~6.85,P<0.0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高(每增加1,HR=1.12,95%CI 1.05~1.20,P=0.001)、低血浆白蛋白(每增加1 g/L,HR=0.89,95%CI 0.82~0.95,P=0.001)和高总胆固醇(每增加1 mmol/L,HR=1.51,95%CI 1.20~1.89,P<0.001)水平是PD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建模队列和验证队列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15(95%CI 0.765~0.865)和0.804(95%CI 0.744~0.864),校正曲线均接近斜率为1的直线。结论基于年龄、血总胆固醇水平、卒中史和NLR,用列线图建立的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可辅助预测PD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

  • 标签: 腹膜透析 预后 列线图 预测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我国非吸烟女性的肺癌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于2006年5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基于开滦前瞻性动态队列研究,以随访到的原发性病理学确诊肺癌患者为病例组,以随访期间未发病者为对照组。最终共纳入24 701名研究对象,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6、24 615名。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肺癌风险预测模型,使用曲线下面积(AUC)与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与拟合度,同时利用十倍交叉验证方法进行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结果共构建了两套风险预测模型:基本模型(纳入年龄与月收入情况2个预测指标)和代谢指标模型(纳入年龄、月收入情况、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个预测指标)。代谢指标模型的AUC(95%CI)[0.745(0.719~0.771)]大于基本模型的AUC(95%CI)[0.688(0.660~0.716)](P=0.004);基本模型(PHL=0.287)与代谢指标模型(PHL=0.134)的拟合度均良好;十倍交叉验证结果提示代谢指标模型预测效果稳定,平均AUC值为0.699,标准误为0.010。结论通过纳入代谢指标,可构建精准可靠的非吸烟女性肺癌风险预测模型

  • 标签: 肿瘤 预测 女性 非吸烟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决策树构建儿童手足口病(HFMD)早期预警评分模型,为临床早期识别危重症HFM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住院的2 488例重症及危重症HFMD患儿的病历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重症HFMD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决策树卡方自动交互检测法构建儿童HFMD早期预警评分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该模型的应用效果。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3岁、血糖≥8.0 mmol/L、体温≥39.0 ℃、肢体抖动和震颤、手足部疱疹5个危重症HFMD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决策树将血糖和体温2项危险因素纳入树形图,并根据树形图设立评分标准,结合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最终构建的预警模型由5个维度组成,包含意识、肤色、心率、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呼吸频率、呼吸肌参与情况、氧疗、血糖和体温9项评估指标,每个维度0~3分,总分为0~15分;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约登指数最大为0.684时,敏感性为0.910,特异性为0.774,截断值为6.5分。结论儿童HFMD早期预警评分模型识别危重症HFMD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提高。

  • 标签: 危重症 手足口病 早期识别 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肺癌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情况。方法以"肺癌""肺肿瘤""发病""风险""危险""预测""预警""评估""评价""模型""评分"为中文关键词,以"lung neoplasms""lung cancer""lung carcinoma""lung tumor""risk""malignancy""carcinogenesis""prediction""assessment""model""tool""score""paradigm""algorithm"为英文关键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平台、PubMed、Embase、Cochran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截至2018年12月发表的肺癌风险预测模型相关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纳入标准为模型构建、验证及评价的信息完整;以人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为会议摘要、中文学位论文等非正式发表文献;综述、述评、新闻报道等研究资料。共纳入33篇文献,涉及27个模型。对纳入研究的人群特征、研究类型、危险因素及模型预测结果等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18个模型基于欧美人群构建,9个模型基于亚洲人群构建,其中基于中国人群研究有7个;根据纳入因素分为传统流行病学因素模型(11个)、结合临床指标模型(6个)和遗传指标模型(10个)。15个模型构建后未进行验证或仅在内部人群中进行了交叉验证,模型预测效果的外推性未得到有效评价;8个模型在1个外部人群中得到验证;仅有4个模型的风险预测效果在多(3~7)个外部人群中得到了验证;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57~0.90。结论肺癌风险预测模型研究处于发展阶段,模型预测效果的外部评价较少且现有模型对于临床指标的探索有限。

  • 标签: 肺肿瘤 危险因素 预测 系统综述
  • 简介:摘要农村家庭签约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作者首先提出了农村家庭签约医生的实际功能与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借鉴麦克利兰胜任力词典、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与文献等,构建农村家庭签约医生岗位胜任力理论模型模型包括6个一级维度指标,即成就、管理、服务、认知、影响与个人效能,以及17个二级维度指标。同时,文章对指标进行详细解读,并与国际家庭医生指标进行比较,突出我国农村家庭签约医生的工作特征与现实需求。

  • 标签: 卫生人力 农村 家庭签约医生 岗位胜任力 理论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构建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框架模型。方法在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框架模型加以分析,并创建血液净化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框架模型。结果血液净化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框架模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临床护理能力、指导和合作能力、教育和咨询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专家型的决策力8个模块。结论该模型可为创建国内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统一的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借鉴,为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养的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 标签: 专科护士 核心能力 框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手术室护士能力素质模型。方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及文献回顾,编制手术室护士能力素质模型要素专家咨询问卷;采用目的抽样选取30名手术室临床及管理专家进行2轮咨询,结合专家意见及指标界值筛选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将该模型应用于临床实践,比较实施前后护士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临床思维能力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专家积极系数为100%,2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4、0.86,2轮专家咨询的总协调系数分别为0.589、0.688,形成相应1级指标3项,2级指标7项,3级指标25项。将该模型应用于手术室护士日常管理中,护士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临床思维能力和患者满意度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术室护士能力素质模型重点体现了环节质量的控制,可指导护士系统且高效地进行同质化专科护理,同时也为质量控制者督查专科护理落实情况提供标准化依据。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能力素质模型 专家咨询 德尔菲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的可切除肺癌预后预测模型在患者生存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9月原发性肺癌患者2 267例,患者均行一次肺癌手术治疗,无第二原发肿瘤。选取性别、年龄、职业、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路径、手术方式、肿瘤分期、治疗方案为预后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构建预后指数(PI)方程,计算每例患者的PI值。根据PI值的不同范围,划分低、中、高危预后组,对各组生存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性别(RR=0.684,P=0.001)、年龄(RR=0.591,P<0.01)、职业(RR=1.439,P=0.001)、病理类型(RR=3.694,P<0.01)、手术路径(RR=0.734,P=0.001)、肿瘤分期(RR=0.352,P=0.007)为可切除肺癌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女性、≤65岁、胸腔镜手术、肿瘤分期Ⅰ期为预后保护因素,其预后不良风险分别降低31.6%、40.9%、26.6%、64.8%;农民、腺鳞癌为预后危险因素,其预后不良风险分别增加43.9%、269.4%。PI方程为:∑βixi=-0.380 X1-0.526 X2+0.364 X31+1.307 X55-0.309 X6-1.045 X81(X1代表性别,X2代表年龄,X31代表职业为农民,X55代表病理类型为腺鳞癌,X6代表手术路径,X81代表肿瘤分期Ⅰ期)。PI<-1为低危组,PI≥-1且≤-0.5为中危组,PI>-0.5为高危组。1、3、5年生存率低危组分别为96.8%、87.0%、77.9%,中危组分别为91.8%、82.2%、61.7%,高危组分别为86.5%、61.7%、50.3%,各组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切除肺癌预后预测模型能够预测可切除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及相应生存率,帮助临床医师评估预后及制订后续治疗方案。

  • 标签: 肺肿瘤 胸外科手术 预后 模型,统计学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以某妇产科医院为例,研究单床效率评价模型及其应用,为医院床位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通过访谈确定样本病区和关键指标,根据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患者资料构建两级数据库。采用K中心聚类法,将床位按其年均空置天数(x)、年均周转次数(y)及年人均CMI(z)进行归类。以x,y,z为界限,构建三维8象限床位效率评价模型。通过比较组内均值点Ak(xk,yk,zk)较总体均值点A0(x,y,z)的偏移情况分析单床效率特征。并通过将床号对应到所属诊疗组,逐一分析各诊疗组的床位效率情况。结果根据利用效率,36张床位分布于模型的4个不同象限中。50%(18/36)的床位得到了较好的利用,28%(10/36)的床位患者收治量尚有提升空间,19%(7/36)的床位资源浪费较明显。各诊疗组间的床位效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的床位效率模型可以从病区总体及诊疗组两个层面对床位效率进行评价,实现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挖掘。该模型主要适用于床位由固定诊疗组或医生负责的情况,并可通过调整和扩展,满足医院不同的战略需要。

  • 标签: 医院管理 床位管理 K中心聚类法 欧几里得距离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理论进行相关文献回顾,构建本科护生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并验证,以此模型为基础调查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安徽省4所本科医学院校大一、大二、大三本科护生71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健康问卷(Chinese Health Questionnaire,CHQ-12)、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对其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本科护生中的拟合指数较为理想(χ2/df=1.283,RMSEA=0.020,GFI=0.997,AGFI=0.989,NFI=0.995,IFI=0.999,CFI=0.999);本科护生心理健康分类结果显示,完全心理健康者占66.6%(475/713),部分心理健康者占25.4%(181/713),部分病态者占3.1%(22/713),完全病态者占4.9%(35/713)。结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适用于本科护生,建议在评估本科护生心理健康时,采用积极心理健康与消极心理健康两方面综合评价。

  • 标签: 学生,护理 双因素 心理健康 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机器学习法建立早期预测血流感染模型,为早期诊断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留取血培养1 9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培养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血流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出与血流感染相关特异性指标,建立预测模型。结果预测早期血流感染指标包括胆碱酯酶(CHE)、降钙素原(PCT)、高密度脂蛋白(HDL)、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和血小板计数(PLT)。该模型在预测集和测试集中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96 6、0.874 7,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879 9~0.913 2、0.846 9~0.902 4。结论基于机器学习血流感染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细菌或真菌导致的血流感染,为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血流感染 血培养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类肿瘤可视化的小鼠膀胱癌气囊(APBCa)模型,并评估药物灌注疗效。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6—12月构建人源性肿瘤APBCa(H-APBCa)模型和具有免疫功能的APBCa(I-APBCa)模型。在BALB/c裸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的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人膀胱癌细胞EJ建立H-APBCa模型。对比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H-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利用Tunel染色法比较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在C57BL/6小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小鼠膀胱癌细胞MB49建立I-APBCa模型。比较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I-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两组肿瘤组织CD80+巨噬细胞及CD3+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肉眼能直视观察且可通过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H-APBCa小鼠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吉西他滨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81.02±241.02) mm3与(1 213.88±214.02) mm3,P<0.05]。灌注吉西他滨组小鼠肿瘤细胞凋亡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7.33±4.63与14.67±2.60,P<0.05)。H-APBCa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卡介苗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645.02±156.63) mm3与(948.84±221.76) mm3,P<0.05];灌注卡介苗组肿瘤组织浸润的CD80+巨噬细胞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49.67±7.57与16.33±5.69,P<0.05),肿瘤组织浸润的CD3+T细胞也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18.00±3.46与4.67±1.45,P<0.05)。结论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APBCa模型化疗以及卡介苗灌注治疗后肿瘤均明显缩小,与临床中膀胱癌灌注治疗效果相似,可作为评价药物灌注疗效的新型动物模型

  • 标签: 膀胱肿瘤 模型 气囊 灌注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β-氨基丙腈(BAPN)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夹层模型,并探索最佳剂量和给药方式。方法选用75只3周龄幼年SD大鼠,均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动物中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A~E 5组进行实验,A组给予正常饲料,饮食量不限;B组正常饮食,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C组和D组分别给予混合了浓度分别为0.25%和0.40%的BAPN饲料喂养;E组正常饲料喂养,给予BAPN+生理盐水混合液皮下注射。实验为期6周,通过尸检的方法获取各组大鼠的主动脉标本,针对其中主动脉夹层标本进行形态学分析和病理学检测,并使用材料拉力仪分析标本的应力、应变及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采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C组中共11例出现主动脉夹层;D组中共3例出现主动脉夹层;E组中仅1例出现主动脉夹层。对照组(A组和B组)未发现主动脉夹层形成。E组大鼠的胸主动脉中膜厚度[(0.054±0.004) mm比(0.048±0.008) mm,t=2.598,P<0.05]和管壁面积[(0.620±0.074) mm2比(0.557±0.030) mm2,t=3.056,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口服低浓度(0.25%)BAPN能够高效构建大鼠AD模型,有助于主动脉夹层形成的力学机制研究。

  • 标签: β-氨基丙腈 主动脉夹层 生物力学 模型,动物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头部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方法设计个性化的微型扩张器,可以将其埋置在大鼠(SD大鼠28只,雄性,8~10周龄,购自空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头皮下,实验动物通过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扩张组和假扩组,实验组定期将生理盐水注入扩张器,对大鼠头部皮肤进行充分扩张;假扩组在大鼠头皮下埋置硅胶膜,不进行扩张。术后定期收集皮肤样品,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等组织学检测,分析观察结果,包括表皮和真皮厚度、胶原纤维排列等,并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随着扩张装置的注水扩张,大鼠头皮被充分扩张,面积显著增大。假扩组表皮厚度为(54.16±9.48) μm,扩张组表皮厚度增加[(73.33±10.96) μm,t=2.957,P<0.05],而扩张组真皮厚度变薄[(394.00±51.38) μm],对照组真皮厚度为(732.00±54.03) μm (t=10.14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结果表明扩张皮肤胶原束排列更紧凑,组织间隙更小。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扩张皮肤部分胶原纤维断裂,排列紊乱;成纤维细胞核膜皱褶增多,细胞器数量增多。结论设计了一种微型扩张器,可埋置在大鼠头皮下,解决了大鼠扩张效率低、不稳定的问题,可用于研究皮肤软组织扩张机制和探索新的提高扩张效率的方法。

  • 标签: 皮肤软组织扩张 模型,动物 头皮扩张 扩张器
  • 作者: 黄润之 张国洋 杨军 吴静 刘瑞麟 胡鹏 曾盈 魏春岚 沈慧霞 程黎明 杨文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25
  • 出处:《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同济大学医学院外科学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92,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 200240,同济大学医学院实训中心,上海 20007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宣传处 450052,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呼吸科,上海 200065,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450052,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 200092,同济大学医学院考试中心,上海 200092,同济大学医学院外事办公室,上海 200092,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能够预测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的列线图模型。方法2018-2019学年采用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调查3所医学院的1 187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情况,分析其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多因素回归模型构建医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预测模型。结果3所学校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平均分为401.03分。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平均绩点、教学模式、主要抚养者、每周学习时间、对医学的兴趣、成长所在地、同伴影响、学校学习氛围影响了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医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列线图的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46。结论列线图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医学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

  • 标签: 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肥厚预适应(hypertrophic preconditioning, HP)是新近在小鼠模型上发现的一种抑制心肌肥厚的保护机制。但这一小鼠模型由于反复开胸缩窄/去缩窄主动脉,面临胸腔探查时间长、小鼠死亡率高等问题,制约了对HP进行在体水平的深入研究。我们拟对HP模型构建的关键环节进行改良,并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无创评估心脏负荷程度,以确保模型的稳定高效建立。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10~14周龄)分为肥厚预适应传统操作组(C-HP组,N=40),肥厚预适应改良操作组(O-HP组,N=40,留置长线头埋于胸廓皮下,使用显微镊解开缩窄线结),主动脉缩窄组(TAC组,N=20)及假手术组(Sham组,N=20)。各组最后一次术后4周,存活小鼠行超声生物显微镜以及心脏病理切片评估心脏肥大程度。超声检测室壁厚度和心腔内径。超声检查后对小鼠行安乐死取心脏,测量心脏重量/体重比,行病理切片检测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纤维化程度。结果在去缩窄和再缩窄过程中,O-HP组较C-HP组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围手术期(从实验开始到手术结束6h)死亡率。再缩窄术后4周,O-HP组小鼠存活率为67.5%(27/40),高于C-HP组小鼠的37.5%(15/4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7)。超声生物显微镜无创性检测主动脉缩窄处血流发现,O-HP组与C-HP组的缩窄处血流峰值在缩窄-去缩窄-再缩窄等关键环节的变化趋势类似,对HP模型进行改良不影响心脏承受的压力负荷水平。与Sham组小鼠对比,主动脉缩窄4周组(TAC 4W组)小鼠心室壁增厚、心功能受损、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大,纤维化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主动脉再缩窄4周组(Re-TAC 4W组)小鼠上述肥大反应明显减轻。此外,Re-TAC 4W组小鼠与TAC 4W组小鼠相比,心房利钠肽及B型利钠肽表达减少,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激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我们成功构建优化并无创验证了一种心肌HP小鼠模型。该模型明显提高手术时效,降低小鼠死亡率,实现无创追踪心脏压力负荷状态,并初步揭示了ERK1/2可能是HP相关的重要信号因子,为心肌肥厚的早期干预和药物筛选研究提供了高效实用的动物模型

  • 标签: 压力超负荷 肥厚预适应 优化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