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升降床及定滑轮辅助治疗对膝屈曲受限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骨折术后膝关节屈曲受限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热敷、肌肉按摩、关节松动术、关节活动度训练,并在治疗后,采用升降床或定滑轮持续牵引15分钟X2次/天;对照组30例采用热敷、肌肉按摩、关节松动术、关节活动度训练。1.5个月后,两组进行功能评定,包括膝关节活动度(ROM)和膝关节功能评价记录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膝关节ROM(AROM,PROM)角度、膝关节最终疗效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升降床及定滑轮辅助治疗膝关节屈曲受限患者,有缩短治疗疗程,尽快恢复膝关节屈曲角度,步行能力,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减轻经济负担的优越性。

  • 标签: 升降床 定滑轮 辅助治疗 膝屈曲受限
  • 简介:背景:肩袖损伤是肩关节损伤最常见的类型,缝线桥技术使关节镜手术成为肩袖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术后愈合慢和再损伤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目的:对比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与传统缝线桥技术治疗肩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需关节镜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7例。实验组应用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对照组应用传统缝线桥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以VAS评分、肩关节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体侧外旋活动度和术后再损伤率为评估指标评价两种技术的治疗效果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肩关节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角度、体侧外旋角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肩关节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角度、体侧外旋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术后12个月的再损伤率(0%)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与传统缝线桥技术相比,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能减少再损伤率,为临床治疗肩袖损伤提供了新的选择。

  • 标签: 肩袖损伤 关节镜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在肩袖损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22年1月份至2023年1月份,患者的数量为80例,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的数量为40例,参照组为常规治疗,实验组为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更佳,p

  • 标签: 关节镜下 双滑轮 缝线桥技术 肩袖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简化双滑轮(double-pulley)双排缝合锚技术治疗肩盂前缘大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采用肩关节镜下简化double-pulley双排缝合锚技术治疗24例肩盂前缘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11例;年龄(50.14±10.60)岁(范围,34~67岁);均为IdebergⅠa型骨折。其中单纯肩盂前缘骨折8例,伴肱骨大结节骨折4例,伴肩袖损伤5例,伴肩关节前脱位、肱骨大结节骨折4例,伴肩关节前脱位、肩袖损伤2例,伴肩关节前脱位、同侧桡骨远端骨折1例。肩盂前缘骨块面积占肩盂面积的28.91%±5.35%(范围,25.1%~38.5%)。肩关节镜下根据骨块大小,以1枚内排缝合锚置于肩盂前缘骨折床的内缘,2~4枚外排缝合锚置于肩盂关节面边缘,从低到高依次置入缝合锚,通过简化double-pulley技术复位固定。术后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对上肢功能进行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2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骨折复位及内固定,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5个月(范围,12~36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7±0.6)个月(范围,2.1~3.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8±0.8)分(范围,0~2分)。术后患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161.00°±5.77°(范围,145°~180°);体侧外旋46.43°±6.63°(范围,35°~60°);内旋拇指触及棘突水平为L3~T10。Constant-Murley评分(88.1±3.7)分(范围,81~93分),DASH评分(8.4±4.7)分(范围,0~40.4分)。除1例患者术后6周CT检查显示肱骨头向前下略移位外,其余患者肩关节对应正常,无脱位和不稳定表现。术后即刻及术后3、6、12个月CT检查均未见骨折块移位。CT检查评价关节面复位情况,术后即刻19例关节面台阶<2 mm,5例2~4 mm;末次随访时19例关节面台阶<2 mm,4例2~4 mm,1例>4 mm。术后6周,1例患者CT检查示肱骨头向前下略移位,但术后3个月CT检查示盂肱关节对应关系基本正常,关节面台阶5 mm。末次随访时,24例患者均未见严重骨关节炎表现,其中1例67岁患者存在轻度骨关节炎表现。2例伴肩关节前脱位及肩袖损伤者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结论对于大的肩盂前缘骨折,采用肩关节镜下简化double-pulley双排缝合锚固定技术治疗,创伤小,术中镜下视野清晰,骨折显露安全、充分,复位、固定稳定可靠,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肩骨折 关节镜检查 缝合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