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建立了大米中黄曲霉B1和赭曲霉A同时处理的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样品经过甲醇-水(体积比为70:30)提取,通过免疫亲和柱富集和净化,采用依利特 Hypersil ODS2色谱柱(4.6×150mm,5μm),以乙腈:2%冰乙酸溶液为流动相,等度洗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荧光检测器检测。黄曲霉B1和赭曲霉A检出限分别为0.024和0.063μg/kg,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0~40.0和1.00~100.0ng/mL,大米样品中,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9.5.%~88.0%,方法精密度为2.5%~5.3%。

  • 标签: 黄曲霉毒素B1 赭曲霉毒素A 免疫亲和柱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曲霉的检测方法。方法对黄曲霉的检测方法较多,现对荧光反应,产毒株的筛选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分析。结果黄曲霉B1、B2、G1和G2,在天然被污染的食品中,一般以黄曲霉B1最多,而黄曲霉B1、B2、G1只占很小部分,B1、G1毒性强,有致癌性。结论早期研究时根据毒素在薄层板上产生荧光颜色不同,分为黄曲霉B族和G族。由于黄曲霉的剧毒性,强致癌性及存在的广泛性。

  • 标签: 黄曲霉毒素 检测
  • 简介:摘要:黄曲霉是危害较大的毒素之一,给食品、饲料和畜牧等行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由于它的强致病性及强致癌性,很早就受到了广大科学家及国际粮农组织的广泛关注。本文对 黄曲霉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 ,为更加快速有效的 检测黄曲霉,减少黄曲霉对食品的污染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黄曲霉毒素 检测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中赭曲霉A(OTA)的有效检测方法。方法对部分中药饮片进行抽样、甲醇提取,再经免疫亲和柱滤过后应用高效液相一荧光检测法进行测定并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按拟定检测方法测定后表明,OTA标准样本及供试样本的质量浓度(0.5~20ng/ml)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且r大于0.9999;加样回收率为65%~108%,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235ug/kg,定量限为2ug/kg。结论应用该检测方法测定中药材中赭曲霉A含量,具有操作相对简单、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可推广使用。

  • 标签: 中药 赭曲霉毒素A 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食品安全一直是当前人们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粮食食品在贮存时未多加注意时则极其容易发霉,特别是受到黄曲霉污染,一旦人们进食过多的黄曲霉食品,则会给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时甚至可能会诱发如消化道癌症等疾病,必须要及时做好防治措施。对此,本文主要阐述黄曲霉在粮食食品中的具体危害,并提出相应合理防治措施,以确保食品食用安全。

  • 标签: 黄曲霉素 粮食食品 危害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甘草流浸膏中赭曲霉A的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BDC-C18色谱柱(250.0 mm×4.6 mm,5 µm),以乙腈-2%冰醋酸(48∶52)为流动相,激发波长为333 μm,发射波长为460 μm,流速1.0 ml/min,柱温35 ℃,进样量10 µl,对赭曲霉A的测定。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对赭曲霉和相邻其他色谱峰之间分离度良好。赭曲霉A线性回归方程为Y=221.23X+170.72(r=0.998 7);在1.0~50.0 µg/ml时,赭曲霉A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2.48%。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可靠,可为甘草流浸膏等中成药中真菌毒素的质量控制提供借鉴。

  • 标签: 甘草流浸膏 赭曲霉毒素A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免疫亲和层析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个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中药材中黄曲霉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thermo Scientific Hypersll GOLDTM(1.9μm,2.1×100mm);流动相: 乙腈-10mmol/L的甲酸铵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量: 0.3 ml/min;以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检测;柱温:25 ℃。结果:根据药材基质的不同,优化得出相应满足方法要求的前处理方法并进行了验证。结论:该方法可用于中药材中黄曲霉含量的测定。

  • 标签: 黄曲霉毒素 HPLC-MS/MS 方法确认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研究中药材上面的黄曲霉的污染现状分析与相关的对策。方法结合黄曲霉菌检测方法研究现状,我们提出了要利用好PCR技术、核酸杂交技术等方式,来建立基于LAMP和qPCR技术的黄曲霉菌快速检测技术。结果本硏究根据功能基因VER-1的外显子序列设计环介导等温扩增体系的扩增引物,并优化体系获得稳定高效的扩増结果。结论每味中药材的基质不同,所采取降毒措施是否有效仍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开发抗黄曲霉菌中药材品种是一大关注点。

  • 标签: 中药材上 黄曲霉毒素 污染现状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个用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材中黄曲霉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Agilent XDB-C18(5μm,4.6×250mm);流动相: 甲醇-乙腈-水(30:16:54);流量: 0.8 ml/min; 荧光检测波长:激发波长360nm,发射波长450nm;柱温:30 ℃。结果:根据药材基质的不同,优化得出相应满足方法要求的前处理方法并进行了验证。结论:优化后方法可用于中药材中黄曲霉含量的测定。

  • 标签: 黄曲霉毒素 基质效应 FLD检测器 方法确认
  • 简介:摘要: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 ,LC-MS)测定铁皮石斛中黄曲霉含量的方法。方法  实验以0.2%甲酸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 柱温 40 ℃。样品经振荡超声离心提取, 过 0.22μm 滤膜,加入同位素内标溶液后上样。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 Electron Spray Ionization ,ESI),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模式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 该方法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 r为0.9992~0.9996,检出限为 0.0001mg/kg ,回收率在94.5%~112.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andard Deviation,RSD)值为3.96%~9.25%。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准确,适宜于铁皮石斛中黄曲霉的快速测定。

  • 标签: 液相质谱联用法(LC-MS) 铁皮石斛 黄曲霉毒素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HPLC柱后光衍生荧光测定研究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残留情况,探究该测定方式的可行性及中药饮片毒素残留的情况。方法提取样品溶液后使用免疫亲合柱净化后使用HPLC柱后光衍生荧光法测定其中的黄曲霉残留量。结果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残留的概率为9.2%左右,其中以种子类中药饮片的污染的最为严重。结论HPLC柱后光衍生荧光测定法能准确监测出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残留量,值得推广与应用;因种子类的中药饮片污染最高,应扩大监测中药饮片的范围。

  • 标签: HPLC柱后光衍生荧光法 中药饮片 黄曲霉毒素残留
  • 简介:目的探讨黄曲霉B1(AFB1)诱导性大鼠肝癌模型超微病理特征及N-rasmRNA表达变化规律。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和诱癌组(28只)用AFB1(400μg/kg)间断腹腔注射雄性Wistar大鼠制作肝癌模型,电镜观察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应用RT-PCR技术检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损伤病变、早期癌变和癌变肝组织中N-rasmRNA表达水平。结果本组大鼠肝癌模型中,肝细胞呈变性损伤,异型性到癌变;线粒体由增生肿胀到枯竭、空泡变;糖原颗粒呈逐渐减少等特征性变化。观察到典型肝细胞吞噬细胞现象。N-rasmRNA在早期癌变组织、癌变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和损伤病变肝组织(F=5.47,P=0.019;后者F=6.98,P=0.006)。结论AFB1诱导性大鼠肝细胞出现变性、异型性及癌细胞渐变的超微结构特征,N-ras异常表达参与大鼠肝细胞癌变机制。

  • 标签: 肝癌 超微结构 N-RAS基因 黄曲霉毒素B1
  • 简介:目的基于侧流免疫层析技术制备一种适用于快速检测莲子中黄曲霉B1(AFB1)的试纸条。方法利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溶液,金颗粒标记单克隆抗体制成金标偶联物作为结合垫,特异性抗原(AFB1-BSA)和羊抗鼠IgG二抗分别作为检测线和控制线。结果经组装测试,试纸条的灵敏度为2.5ng·mL-1,检测时间在10min以内。在检测的23份莲子样品中,6份样品有AFB1,阳性样品经UFLC-MS/MS确证,试纸条假阳性和假阴性率为0。结论所制备的试纸条检测快速、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合大批量莲子中AFB1的现场检测。

  • 标签: 黄曲霉毒素B1 胶体金试纸条 侧流免疫层析技术 快速检测
  • 简介:[目的]建立免疫亲和柱净化、柱后光化学在线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花生及花生制品中黄曲霉B1、B2、G1和G2的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粉碎、由甲醇,水提取、Afla-P黄曲霉免疫亲和柱净化、光化学衍生器在线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结果]黄曲霉B1、B2、G1和G2的检出限分别为0.5、0.15、0.5、0.15μg/kg,相对标准偏差低于15%,回收率为64%-97%。[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能够满足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的需要。

  • 标签: 免疫亲和柱 光化学在线衍生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 花生及花生制品 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B1双暴露相关肝细胞性肝癌(HCC)中PTEN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108例HCC来自广西不同地区样本,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HBV(+)/AFB1-DNA(+),共48例;B组:HBV(+)/AFB1-DNA(-),共27例;C组:HBV(-)/AFB1-DNA(+),共19例;D组:HBV(-)/AFB1-DNA(-),共14例。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其基因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1)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测序结果未发现发生在外显子上的突变。但在第4外显子与第4内含子交界处有61例发生大片段的缺失,缺失率为56.4%。②PTEN缺失率在A、B、C、D组中分别为60.4%、62.9%、47.3%和46.6%,其差异在4个亚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mRNA在4个亚组中的表达半定量灰度值分别为:A组:0.54±0.13;B组:0.59±0.16;C组:0.97±0.16;D组:0.92±0.13。其中,A、B组分别与C、D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C=0.002,PAD=0.032,PBC=0.000,PBC=0.011)。结论在广西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B1的双暴露肝细胞癌中,PTENmRNA的表达下调是一个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PTENmRNA表达下调可能主要与HBV感染有关。AFB1对PTEN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有协同作用。

  • 标签: 肝肿瘤 乙肝病毒 黄曲霉毒素B1PTEN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液质联用(LC-MS/MS)技术,建立农产品中黄曲霉B1、B2、G1、G2的定量检测方法,对市场中的农产品进行分析。方法样品粉碎后经乙腈水(84+16)提取,不经免疫亲和柱净化,氮吹浓缩定容后过0.22μm滤膜。滤液经反向C18柱分离,以0.1%甲酸水-甲醇作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4种黄曲霉。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源(ESI),正离子模式扫描。结果4种毒素在各自的定量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0,回收率>80%,且与经免疫亲和柱净化相比,具有较高的回收率。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经济、灵敏、准确等优点,适用于多种农产品中黄曲霉的检测。

  • 标签: 液质联用技术 农产品 黄曲霉毒素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广西地区肝癌患者中黄曲霉B1(AflatoxinB1,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情况及其关系,探讨AFB1长期暴露与人群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实验组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3例HCC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肿瘤组织。按肿瘤大小分为小肝癌组(≤5cm)和大肝癌组(〉5cm),同时小肝癌组包括两个亚组Ⅰ组(≤3cm)和Ⅱ组(〉3cm)。另取10例来自肝移植供肝及肝外伤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各组样本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并以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其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小肝癌组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最高(73.8%),显著高于大肝癌组(P=0.016)。而小肝癌组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35.7%)却显著低于大肝癌组(P=0.007)。正常对照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为50.0%,但未发现p53第249密码子存在突变。Ⅰ组与Ⅱ组之间无论是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还是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676,P2=1.000)。实验组中,33.3%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阳性,22.2%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阴性。结论广西为AFB1高污染地区,正常人群普遍存在AFB1的暴露。AFB1的暴露可增加HCC的发病概率。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可能是影响AFB1相关HCC发生、发展的因素。结合AFB1-DNA加合物表达和第249密码子突变的情况,可有效地了解肝癌患者长期持续性或非持续性的AFB1暴露下DNA的累积损伤情况。

  • 标签: HCC AFB1 DNA加合物 p53第249密码子 突变
  • 简介:目的探讨p53与p21蛋白在乙肝病毒/黄曲霉双暴露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肝癌组织及11例正常肝组织p53蛋白与p2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7例肝癌组织中p53和p2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9.1%(53/67)和44.8%(30/67)。p53蛋白表达在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与B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5.2%(40/42)、20.0%(2/10)、73.3%(11/15);p21蛋白表达在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与B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5.2%(19/42)、60.0%(6/10)、33.3%(5/15)。p53蛋白表达在实验组与对照组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蛋白表达在实验组与对照组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和p2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低度负相关,其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53与p21蛋白表达率在实验组及对照组A组和B组中,其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11例正常肝组织p53及p21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结论在双暴露因素下的肝癌发生过程中,p53有更高的阳性表达率,且p53的表达对p21具有着促进或抑制的多重作用,提示可能为乙肝病毒和黄曲霉双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P53蛋白 P21蛋白 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 肝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