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4小时动态血压在高血压病分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1例诊治为高血压病患者,通过传统台式水银柱血压计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最高值进行血压分(对照组)。同时再将这61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小时最高血压再进行分级(实验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压分基本相同。结论动态血压监测与传统血压监测方法在高血压分方面有着相同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社区高血压分管理及预防措施的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我社区收治的高血压患者46例,分为观察组23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高血压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高血压分管理护理模式并给予预防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前后血压的变化以及采用高血压分管理和预防措施后的效果。结果在采用高血压分管理和预防措施后,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分管理及预防措施效果明显,可在临床进行推广和使用。

  • 标签: 高血压分级管理 预防措施 社区高血压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用新的高血压分与分型标准明确对高血压的控制范围。方法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将血压分细化,提高患者治疗兴趣。结果提高了患者治疗的顺从性。结论通俗易懂便于推广。

  • 标签: 身高血压值 高血压分级 高血压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高血压分与鼻出血之间的相关性,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存在鼻出血情况的患者有55例,对高血压鼻出血患者的进行高血压分,并分析其与鼻出血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探讨护理的方法与对策。结果88例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Ⅰ级的患者23例;高血压Ⅱ级的患者36例,高血压Ⅲ级的患者例29例。其中发生高血压鼻出血的患者共55例,占高血压总人数的62.5%,其分级情况为高血压Ⅰ级8例,高血压Ⅱ级的患者22例,高血压Ⅲ级的患者例25例,分别占到各自高血压分组别的34.8%、61.1%和86.2%。结论高血压分越高,鼻出血的发生率随之增高,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能有效改善鼻出血的情况。

  • 标签: 高血压分级 鼻出血 相关性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分管理与社区综合干预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影响,探讨有效控制血压、降低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方法。方法对我中心及社区站就诊的高血压病人202例随机分组,对干预组实行分级管理与社区综合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GLU、TC、HDH-C、LDL-C、TG以及UA在干预后发生显著变化。干预组的血压控制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的分级管理与社区综合干预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危险因素水平,从而达到更好地控制血压、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目的。

  • 标签: [] 分级管理 综合干预 高血压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对于分级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56例患者,纳入时间为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借助随机投硬币的方式分为对照组(28例,常规护理),研究组(28例,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达标情况、自我管理能力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血压达标情况、自我管理能力等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管理的过程中,大力应用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的方式,具备显著的护理效果,可以明显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患者的血压达标情况,适用于临床中。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 分级管理 血压达标情况 自我管理能力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分与高尿酸血症及颈内动脉内径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按不同血压水平(1、2、3级)进行分组,分别测量每组的血尿酸(SUA)、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颈总动脉内径并进行比较。结果各组SU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血压升高SUA升高;各组血生化比较,TG、Tc(P〈O.01)以及LDL(P〈O.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APOA1、HDL、APOB及颈总动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组间比较,I,Ⅱ组间:TG(P〈0.05)、LDL(P〈O.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Ⅲ组间:SUA和颈总动脉内径(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Ⅲ组间SUA、TG和颈总动脉内径(P〈0.01)以及TC、LDL(P〈O.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SUA水平升高的程度与高血压的临床分级及脂质代谢有关,与颈总动脉内径有相关性.但不密切。

  • 标签: 高血压 高尿酸血症 颈总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压分预警标识对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手术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膀胱压分预警标识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率为75.56%,高于对照组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2.22%,略低于对照组的8.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护理记录、无菌操作、物品管理及护理流程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膀胱压分预警标识可提高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手术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改善其护理质量。

  • 标签: 膀胱压分级预警标识 腹部闭合性损伤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社区高血压治疗阶段使用高血压分管理以及预防措施的临床价值。方法:样本病例选择时间为2016年2月-2021年2月,收集病例对象和数量分别为居家治疗高血压患者300例,临床分组方式为硬币抛投法,设置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数量均分为15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药物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选择常规药物治疗+分级管理以及预防措施,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显著组间差存意义,P

  • 标签: 高血压 分级管理 预防措施 社区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分管理及预防措施在社区高血压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2例社区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后实施不同管理和预防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高血压护理方案,实验组实施高血压分管理及预防措施。对比两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管理前后患者血压水平的变化,并对比疗效。结果分级管理干预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干预前下降,但实验组下降更显著(P<0.05)。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分管理及预防措施在社区高血压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控制患者血压水平,其应用明显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高血压分级管理 预防措施 社区高血压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199例,选择同期血压正常者9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水平、24h平均血压水平以及24h血压负荷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的血压显著高于单纯血压患者(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监测24h动态血压有利于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并预测高血压合并症,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 标签: 动态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 靶器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相关性。方法对1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男117例)女(63例),年龄70-89岁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于EH所至靶器官损害(脑血管意外、肾损害、充心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比较。结果(1)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SBP)与上述各项事件有明显相关性,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DBP)亦和上述事件有相关性。(2)动态血压中“杓型变化者”比“非杓型”“反杓型”变化者的EH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降低,血压负荷>25%是心脑血管发病的危险信号之一,“非杓型”患者比“杓型”患者更易发生肾损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原发性高血压所至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 标签: 老年 高血压 昼夜节律 动态血压检测 靶器官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沈阳地区30岁及以上眼健康筛查人群眼压的分布特征。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2016年3—9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预约进行体检的30岁及以上的本地城市居民,按登记的居住地所属辖区分布,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所有被纳入者在全身健康体检时增加生活视力、眼压和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眼压测量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3次取平均值。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且不伴有眼底异常者定义为可疑高眼压征。眼底照相存在2项及以上青光眼性视神经改变者定义为可疑青光眼。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眼压分布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5 303例,最终12 374例被检者的数据用于结果分析,包括11 296例(91.3%)眼部健康者、801例(6.5%)可疑高眼压征和277例(2.2%)可疑青光眼。健康组被检者年龄为(50±13)岁,双眼平均眼压为(16.2±2.2)mmHg,左眼眼压(16.3±2.3)mmHg,高于右眼的(16.0±2.3)mmHg(t=-19.813,P<0.001);女性眼压为(16.1±2.3)mmHg,高于男性的(15.9±2.3)mmHg(t=-3.264,P=0.001);眼压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F=29.729,P<0.001)。可疑高眼压征人群年龄为(49±13)岁,右眼眼压为(21.7±2.3)mmHg,性别及年龄对眼压分布无显著影响。可疑青光眼人群年龄为(56±13)岁,右眼眼压为(18.0±4.0)mmHg,显著高于健康组的眼压,且低于可疑高眼压征(F=2300,P<0.001)。可疑青光眼人群中单眼或双眼眼压>21 mmHg者仅为16.6%,不同性别和年龄在个体间的眼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沈阳地区成年健康人群的眼压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女性眼压高于男性。单纯眼压测量在青光眼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有限,建议联合眼底照相,以提高特异性和准确性。

  • 标签: 眼压 健康体检 沈阳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银杏叶片联合非洛地平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治疗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25)。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非洛地平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银杏叶片联合非洛地平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记录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数据,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并且根据该变化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明确。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前,血压指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压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相对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人高血压患者行银杏叶片联合非洛地平用药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快速的改善患者血压,从而降低其他疾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非洛地平 银杏叶片 高血压 临床效果
  • 简介:上世纪末,国务院就提出了“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心社区”的明确要求。从实践看,分级诊疗制度无疑是一种科学合理、有序便捷、经济高效的诊疗模式。然而,时至今日,这项制度在很多地方并未落地生根、普遍施行。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不起来,是政府不重视吗?不是!是医务工作者不愿意吗?也不是!是群众愿意舍近求远、弃贱图贵吗?更不是!

  • 标签: 诊疗制度 医务工作者 诊疗模式 落地生根 国务院 社区
  • 简介:专家提示:并不是所有的饮料都适合孩子饮用,父母应慎重选择。

  • 标签: 饮料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