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体外循环中,滚压参数以及血液浓度对溶血的影响。方法根据体外溶血实验标准,搭建体外循环实验装置,分析不同循环时间(0~90 min)、血液流速(1~4 L/min)、血液体积分数(60%、70%)对循环系统中血样溶血的影响,并采用一阶线性回归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的循环时间越长,溶血率越大;血液流速越高,溶血率越大。在流速为1和2 L/min时,溶血率曲线有随时间变化的拐点,即当循环时间超过30 min后,溶血率曲线斜率突然增大;但流速在3和4 L/min时,溶血突变现象则不明显。与血液体积分数为70%时相比,血液体积分数为60%的血样更不容易发生溶血。结论血循环时间越长、血转速越高(血液流速越高),血红细胞越容易发生破坏,即溶血率与循环时间和血液流速成正比。循环时间增长到一定程度时,溶血率曲线出现拐点,此时溶血趋势会明显增强。

  • 标签: 体外循环 滚压式血泵 溶血实验 溶血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索腹呼吸结合腹肌肉锻炼对 COPD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2019年 1月 -2019年 3月期间收治的 COPD患者 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腹呼吸锻炼方法,试验组对患者实施腹呼吸结合腹肌强化锻炼,对 2组患者训练前、训练后观察患者呼吸困难,肺功能的情况。结果 试验组训练后肺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试验组训练前后患者肺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腹呼吸结合腹肌锻炼可以明显改善COPD患者呼吸困难及肺功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COPD 腹式呼吸 腹斜肌锻炼 肺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联合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治疗合并腰椎间盘脱出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采用PELD联合OLIF技术治疗合并腰椎间盘脱出的退行性腰椎滑脱、不稳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61.2±6.8)岁;腰椎滑脱7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不稳1例,均先局麻下行PELD术,再改全麻下行OLIF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腰痛、下肢痛及腰椎功能;通过测量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病变节段角和腰椎前凸角等影像学指标评价疗效。结果11例患者PELD手术时间(52.3±13.2)min,术中出血量(10.9±4.7)ml ;OLIF手术时间(56.8±18.0)min,术中出血量(65.5±24.6)ml。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为(1.3±0.8)分,下肢痛VAS评分为(1.1±0.5)分,ODI为14.6%±5.3%,以上三个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7, 16.49, 8.73;均P< 0.05)。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7.1±1.2)mm,椎间孔高度为(15.3± 2.2)mm,椎管矢状径为(6.2±1.3)mm,病变节段角为10.2°±3.5°,腰椎前凸角为16.2°±6.2°;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11.5±1.8)mm,椎间孔高度为(19.2±2.6)mm,椎管矢状径为(10.4±2.5)mm,病变节段角为19.3°±7.8°,腰椎前凸角为27.4°±8.3°;以上五个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3, 4.21, 6.59, 10.32, 7.65;均P < 0.05)。术后即刻出现屈髋乏力及大腿前外侧麻木各1例,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均缓解;1例术后1个月发生融合器下沉并出现腰痛加重,再次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后缓解。结论采用PELD联合OLIF手术可以克服单纯OLIF技术间接减压的不足,治疗合并腰椎间盘脱出的退行性腰椎滑脱、不稳或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达到椎管直接减压的目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内窥镜检查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腔镜辅助经皮腹壁穿刺腹膜外内环结扎术(腹腔镜单孔法)治疗腹股沟疝,术后出现再发疝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与探讨。方法回顾2016年8月到2019年6月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腔镜中心开展了1 168台腹腔镜单孔法手术。统计术后再发疝的病例,描述其临床特点及再次手术术的选择,分析并总结经验。结果术后再发疝的患儿共8例,其中6例为复发疝,2例为对侧异时性疝。首次手术年龄为(1.4±0.6)岁,术后再发疝的间隔时间为(5.2±2.6)个月。7例术后再发患儿在再次手术中,接受了腹腔镜探查,1例复发疝和1例对侧异时性疝患儿的内环口形态特殊,临床少见,具有探讨价值。再次手术的术依据外环口大小来选择。结论术后再发疝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的影响较大,且临床研究对腹腔镜单孔法术后再发疝的关注度不够,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推进腹腔镜单孔法在腹股沟疝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 标签: 儿童 腹腔镜 单孔法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股骨干骨折术后病人在应用自控镇痛的疗效与护理干预价值。方法:选择 74例 股骨干骨折病人,常规组:开展常规护理对策;试验组:开展优质护理对策;观察病人对不同护理对策的认可度与护理质量以及对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结果:试验组病人焦虑评分与满意评分比常规组高,(P< 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 5.41%比常规组 29.73%低,(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便携化疗在消化道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价值,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科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消化道肿瘤患者计 64 例为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化疗对照组( n=32 )与采用便携消化化疗实验组( n=32 ),对比化疗效果,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采用便携消化给药并加强护理工作能提高临床疗效以及化疗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便携式化疗泵 消化道肿瘤 化疗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双循环拉力对小鼠肌腱源性干细胞(TDSCs)分化的影响,为临床肌腱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取6~8周龄C57BL/6小鼠10只,无菌条件下暴露双侧后腿至脚掌,显微镜下解剖收集小鼠髌腱和跟腱组织块,体外分离培养细胞,观察第3代细胞的形态特点。(1)取传代至第3代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CD90、Sca-1)、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Flk-1)、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鉴定细胞是否符合TDSCs特点。(2)取传代至第3代的TDSCs进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培养,分别采用茜素红、油红和阿尔新蓝染料对培养的三系细胞进行染色,鉴定细胞是否具有多向分化潜能。(3)取传代至第3代的TDSCs接种到硅胶底培养皿上,分为双循环拉力组、单循环拉力组、对照组3组。双循环拉力组细胞使用Flexcell® FX-4000TM柔性基底拉伸加载系统,单循环拉力组细胞使用自制拉伸力生物反应器,对照组细胞无拉力。双循环拉力组、单循环拉力组施加机械负荷组的参数均设置为0.25 Hz、6%的循环拉力,在培养期间进行机械负荷加载,每天加载8 h,共加载6 d。第6天机械负荷刺激结束后,收集3组细胞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肌腱、成骨、脂肪和软骨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果显微镜下观察第3代TDSCs形态一致,呈梭形纤维状。(1)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CD90和Sca-1表达阳性、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和Flk-1表达阴性、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表达阴性,符合TDSCs标记鉴定特点。(2)三系分化细胞检测结果显示,提取的细胞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验证了提取的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3)对照组、单循环拉力组、双循环拉力组3组间比较,肌腱、成骨、软骨、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两两比较:单循环拉力组与对照组比较,肌腱、成骨相关转录因子以及脂肪相关转录因子PPARγ的相对表达均增高,软骨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脂肪相关转录因子CEB/P的相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循环拉力组与对照组比较,肌腱相关转录因子Scx、Mohawk的相对表达降低,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的相对表达增高、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对表达降低,软骨相关转录因子Sox9相对表达增高、Col2a1的相对表达降低,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循环拉力组与双循环拉力组比较,双循环拉力组肌腱相关转录因子Scx、Mohawk、Col1a1的相对表达均降低,成骨相关转录因子ALP的相对表达降低,软骨、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循环拉力诱导TDSCs向肌腱细胞、成骨细胞分化,而双循环拉力诱导TD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单循环拉力的作用下可以促进体外TDSCs向肌腱细胞分化,有利于肌腱组织的再生和损伤后的修复,为临床肌腱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多潜能干细胞 肌腱源性干细胞 细胞分化 单轴循环拉力 双轴循环拉力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网塞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2医院就诊的腹股沟疝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TAPP组,每组52例。常规组采用网塞修补术治疗,TAPP组采用腹腔镜TAPP治疗,术后6个月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估患者性功能,术后1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统计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IIEF-5评分高于术前,睾丸体积、睾丸动脉最大血流速度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TAPP组IIEF-5评分高于常规组[(23.86 ± 1.5)分比(21.45 ± 3.85)分],睾丸体积、睾丸动脉最大血流速度高于常规组[(9.65 ± 0.08) cm3比(9.39 ± 0.09) cm3、(3.83 ± 1.05) cm/s比(2.88 ± 0.36)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并且TAPP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1.65 ± 0.35)分比(2.78 ± 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44.35 ± 6.26) min比(41.80 ± 5.95) min],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常规组[(54.66 ± 8.98)ml比(73.25 ± 15.25) ml、(12.75 ± 2.42) h比(23.55 ± 3.66) h、(3.25 ± 1.01) d比(7.85 ± 1.4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3.85% (2/52)比21.15%(1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1,P<0.05)。结论TAPP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与网塞修补术相比,能改善患者性功能,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腹腔镜 疝修补术 腹股沟斜疝 性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旨在评价左心耳封堵器(LEFTEAR)用于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禁忌或抗凝治疗后仍有脑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全国9家医院共计200例拟行LAAC的房颤患者。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顺利完成200例入组。患者年龄(68±8.7)岁,年龄范围38~89岁,男112例(56%),CHA2DS2-VASc评分(3.5±1.44)分,HAS-BLED评分(2.5±1.18)分。入组患者均植入新型封堵器LEFTEAR。左心耳成功封堵标准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价封堵周边无或少量残余分流(PDL≤3 mm)。以术后12个月内的复合终点事件(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心脏性/不明原因死亡)为主要有效性指标,以术后12个月内的严重不良事件(SAE)为安全性指标。结果196例患者植入封堵器,余4例未予植入(1例发现左心耳开口>35 mm,1例尝试封堵失败后放弃,2例完成房颤消融后尝试行LAAC出现心脏压塞)。其中房颤一站手术(消融联合LAAC)133例。截至2019年12月31日,平均随访6(4,11)个月。围术期和随访期均无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SAE均发生在一站手术患者中,心脏压塞7例,封堵器脱落或明显移位3例。其中9例发生在围术期,心脏压塞6例,仅2例需要行急诊外科手术;封堵器脱落或明显移位3例。即刻成功率达到100%,其中178例未见残余分流。累计完成153例随访(79.7%,153/192)已经完成至少1次TEE检查患者中,左心耳成功封堵率为98.7%(151/153),未见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结论应用新型封堵器(LEFTEAR)行左心耳封堵术,总体较有效和安全。房颤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儿童时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儿童患有斜视发病率在 5% 左右,该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以及治疗时限性,视觉在发育过程中比较敏感脆弱,容易被各种因素所影响而出现弱视、斜视等眼睛疾病。针对斜视儿童,早发现早治疗,运用有关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大力宣传眼部保健教育,进一步保证儿童视觉的发育正常。 关键词:儿童;弱视;防治方式;健康教育 1儿童弱视的危害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早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激素水平及血细胞计数、血糖和电解质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TBI患者93例(TBI组)及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8例(对照组)。根据TBI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TBI组,统计比较TBI组患者伤后2 d、8 d和15 d及对照组受试者的激素水平、血细胞计数、血糖及电解质水平的变化。结果(1)伤后2、8 d时TBI组患者的皮质醇(COR)均高于对照组;TBI组患者伤后2、8、15 d的COR均依次降低。伤后2 d时TBI组患者的TSH均低于对照组;TBI组患者伤后8、15 d的TSH均高于伤后2 d。伤后2 d时对照组、轻度和中度TBI组、重度TBI组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依次降低,伤后8、15 d时TBI组的T3均低于对照组;TBI组患者伤后15 d的T3均高于伤后2 d、8 d的T3。伤后2 d时对照组、轻度和中度TBI组、重度TBI组的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依次降低,伤后8 d时对照组的T4高于轻度和重度TBI组;重度TBI组患者伤后2、8、15 d的T4依次增加。伤后2 d时对照组、轻度和中度TBI组、重度TBI组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依次降低,伤后8、15 d时TBI组的FT3均低于对照组;TBI组患者伤后15 d的FT3高于伤后2 d、8 d的FT3。伤后2 d、8 d时对照组和中度TBI组的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高于轻度和重度TBI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伤后2 d时TBI组的白细胞(WBC)均高于对照组,伤后8 d时中度和重度TBI组、轻度TBI组、对照组的WBC依次降低,伤后15 d时重度TBI组、轻度和中度TBI组、对照组的WBC依次降低;轻度TBI组患者伤后8、15 d的WBC低于伤后2 d,中度和重度TBI组患者伤后15 d的WBC低于伤后2、8 d。伤后2、8、15 d时轻度和中度TBI组、重度TBI组、对照组的红细胞(RBC)均依次增高。伤后2 d时TBI组的血小板(PLT)低于对照组,伤后15 d时轻度、中度TBI组和对照组的PLT低于重度TBI组;TBI组患者伤后2、8、15 d的PLT均依次增加。伤后2 d时对照组、轻度和中度、重度TBI组的血糖依次增加,伤后8 d时重度TBI组的血糖高于对照组;TBI组患者伤后2、8、15 d的血糖均依次降低。伤后15 d轻度、中度、重度TBI组的钾均高于对照组;中度、重度TBI组患者伤后8、15 d的钾高于伤后2 d。伤后2 d时重度TBI组的钠高于轻度、中度TBI组和对照组,伤后15 d时重度TBI组的钠低于对照组;重度TBI组患者伤后8、15 d的钠低于伤后2 d。重度TBI组患者伤后8、15 d的氯低于伤后2 d。伤后2 d时中度TBI组和对照组的血钙高于轻度和重度TBI组,伤后15 d时重度TBI组的钙低于对照组;轻度、重度TBI组患者伤后8、15 d的钙高于伤后2 d。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TBI患者的WBC、血糖与COR呈正相关关系,与TSH、T3、FT3呈负相关关系(P<0.05);RBC与TSH呈负相关关系,与FT4呈正相关关系(P<0.05);PLT与COR呈负相关关系,与ACTH、TSH、T3、T4、FT3呈正相关关系(P<0.05);钾与TSH、T3、T4、FT3、呈正相关关系,与COR呈负相关关系(P< 0.05);钠与TSH、T4、FT3、FT4呈负相关关系,与COR呈正相关关系(P<0.05);氯与COR、TSH、T4、FT3、FT4呈负相关关系(P<0.05);钙与T3、T4、FT3、FT4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TBI患者受伤越严重,T3、FT3、FT4、RBC下降越明显,WBC、血糖升高越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1~2周内逐渐恢复正常。当TBI后血细胞计数、血糖、电解质明显异常时,建议评估ACTH和TSH功能。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血细胞计数 电解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肠是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通路,肠道功能障碍可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风险,改善肠道功能可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但其调控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围绕脑肠中肠道对脑功能的调节机制综述如下。

  • 标签: 脑肠轴 迷走神经 肠神经系统 肠道微生物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