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淫羊藿是重要的中药材之一,自古以来在我国众多中药典籍中都有所记载。然而淫羊藿种类较多,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较为广阔,中国黔东南、中部、西北、东北以及安徽浙江等地都有着广泛的分布。而分布在不同地区、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生长的淫羊藿在性状、理化性质等多方面有所差异。而为了有效针对中药材淫羊藿进行鉴定,采用DNA分子鉴定技术能够有效规避淫羊藿在鉴定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和生物体生长所产生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将结合中药材淫羊藿的DNA分子鉴定技术进行总结,综述DNA分子鉴定技术鉴定中药材淫羊藿的方法。

  • 标签: 淫羊藿 DNA分子鉴定 序列比对 PCR扩增
  • 简介:【摘要】淫羊藿是重要的中药材之一,自古以来在我国众多中药典籍中都有所记载。然而淫羊藿种类较多,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较为广阔,中国黔东南、中部、西北、东北以及安徽浙江等地都有着广泛的分布。而分布在不同地区、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生长的淫羊藿在性状、理化性质等多方面有所差异。而为了有效针对中药材淫羊藿进行鉴定,采用DNA分子鉴定技术能够有效规避淫羊藿在鉴定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和生物体生长所产生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将结合中药材淫羊藿的DNA分子鉴定技术进行总结,综述DNA分子鉴定技术鉴定中药材淫羊藿的方法。

  • 标签: 淫羊藿 DNA分子鉴定 序列比对 PCR扩增
  • 简介:据JamesBornholt2016年4月11日(ASPLOSⅩⅪ)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和微软公司电子工程师开发出的一种新技术可能能够降低储存数字数据所需的空间。这个系统利用DNA分子编码、存储和检索数字数据,能够比当前计算机文档技术上百万倍紧凑地储存信息。科学家成功地将来自4个图像文件的数字数据编码为人工合成D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

  • 标签: DNA 数字图片 图像文件 数字数据 美国华盛顿大学 核苷酸序列
  • 简介:摘要DNA分子标记包括以分子杂交(southern杂交)为基础的DNA分子标记技术、以PCR为基础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和以DNA序列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和DNA序列测定技术。本文概述了常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特点,对近年来DNA分子标记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DNA分子标记 中药鉴定 AFLP RAPD DNA序列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快速鉴定本院血液病患者感染真菌菌种的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住院血液病患者血液样本,经BacT/ALERT3D血培养仪培养血琼脂培养基及沙保弱培养基分离培养真菌,对其进行总基因组DNA提取,并在真菌ITS保守区设计引物,对血液样本中的真菌DNA测序,建立真菌感染DNA测序检测方法。结论初步建立了本院血液真菌感染标本DNA测序检测方法,并可对个性化用药提供指导。

  • 标签:
  • 简介:泳道3~8所用模板来自蛇粗毒(模板用量为5μl,泳道4、5所用模板来自蛇粗毒(模板用量为35μl,并以之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

  • 标签: 中药蛇 分子鉴定 毒分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游离DNA(cfDNA)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宁德市蕉城区医院检验科收治的120例真菌感染患者,男81例,女39例,年龄(52.33±2.69)岁,年龄范围为35~79岁。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组(n=39)和侵袭性真菌感染组(n=81),比较两组患者的半乳甘露聚糖(GM)和cfDNA含量,并对GM和cfDNA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结果侵袭性真菌感染组患者的GM含量[(0.74±0.37)OD]高于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组[(0.21±0.05)O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侵袭性真菌感染组患者的cfDNA含量[(9 526.33±511.33)GE/ml]高于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组[(8 014.65±501.45)GE/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fDNA诊断的灵敏度(98.77%)显著高于GM诊断(86.42%)。结论真菌cfDNA PCR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灵敏度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真菌游离DNA 半乳甘露聚糖 真菌 真菌感染 侵袭性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生物素探针分子杂交检测血清乙肝病毒 DNA的结果。方法 针对 60例不同人群乙肝病毒经 RPHA、 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五项指标后分为三组,分别为 HBsAg,HBeAg,抗 -HBC三项阳性组( n=24);单项抗一 HBC阳性组( n=25)乙肝五项指标皆阴性组( n=11),对三组病例检验后的阳性数、 HBV-DNA的检出和 HBsAg,HBeAg滴度之间的关系、 HBV-DNA的检出和被检验者肝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结果 检测出 HBV-DNA阳性 14例,占总数的 23.33%, HBV-DNA的检出和 HBsAg,HBeAg滴度之间关系不大。在 14例被检验者中,有 5例为肝功能异常,异常率为 35.71,对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没有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针对乙型肝炎病毒人群,体内病毒复制和感染性以及预后判断均需要慎重对待。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的检测 杂交检测 乙肝病毒 DNA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生物素探针分子杂交检测血清乙肝病毒 DNA的结果。方法 针对 60例不同人群乙肝病毒经 RPHA、 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五项指标后分为三组,分别为 HBsAg,HBeAg,抗 -HBC三项阳性组( n=24);单项抗一 HBC阳性组( n=25)乙肝五项指标皆阴性组( n=11),对三组病例检验后的阳性数、 HBV-DNA的检出和 HBsAg,HBeAg滴度之间的关系、 HBV-DNA的检出和被检验者肝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结果 检测出 HBV-DNA阳性 14例,占总数的 23.33%, HBV-DNA的检出和 HBsAg,HBeAg滴度之间关系不大。在 14例被检验者中,有 5例为肝功能异常,异常率为 35.71,对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没有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针对乙型肝炎病毒人群,体内病毒复制和感染性以及预后判断均需要慎重对待。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的检测 杂交检测 乙肝病毒 DN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肿瘤组织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 3,STAT3)高表达的DNA甲基化机制。方法以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一科于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0例HB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8例,中位年龄为33个月,年龄范围为3~72个月;3例甲胎蛋白含量<3 000 μg/L,17例甲胎蛋白含量>3 000 μg/L;7例为胎儿型HB,7例为胚胎型HB,1例为未分化型HB,5例为混合型HB;按HB的PRETEXT分期系统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6例,Ⅳ期5例。手术切取HB肿瘤及癌旁正常组织,肿瘤组织的切除范围参照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扩大1~2 cm切除,癌旁正常组织需切取离肿瘤边缘至少2 cm的正常组织。将肿瘤组织作为实验组,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STAT3和TET的表达水平。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使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并将实验组中TET1结合水平与STAT3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两组间STAT3的表达水平差异方面,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STAT3的表达水平相比(8.43±5.05比1.03±0.41),实验组STAT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证实了实验组STAT3表达水平的上调,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0.96±0.17比0.37±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3,P<0.001)。在两组间STAT3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方面,BSP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相比(0.52±0.10比0.82±0.06),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3,P<0.001)。实验组的STAT3 mRNA水平与其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AT3 mRNA水平与其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704,P=0.001)。q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TET的表达水平相比(4.81±2.25比1.10±0.42),实验组TET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27,P<0.001);两组间TET2和TET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TET2表达水平为1.33±0.54比1.07±0.46(t=-1.624,P=0.113),TET3表达水平为1.77±1.03比1.33±0.89(t=-1.43,P=0.16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TET1表达水平相比(0.77±0.18比0.27±0.09),实验组TET1表达水平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92,P<0.001)。在两组间STAT3启动子区TET1的结合水平方面,ChIP-qPCR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3.72±1.47比1.28±0.73),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3,P<0.001)。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与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与DNA甲基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658,P<0.01)。结论HB患儿肿瘤组织中TET1的表达升高可能是导致STAT3启动子DNA低甲基化,进而过度表达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肝肿瘤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TET家族蛋白1 DNA甲基化
  • 简介:目的建立基于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ndomly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的霍乱弧菌简便快速分子分型方法。方法选择16株霍乱弧菌代表性菌株,包括O_1群、O_(139)群和非O_1/非O_(139)群等血清群,通过40条随机引物的RAPD-PCR实验,筛选出理想的随机引物,要求其产生的DNA指纹图谱多态性高,并有足够的分辨力进行分子分型。结果通过一系列RAPD-PCR实验和统计学聚类分析,从4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条最符合要求的引物。16株霍乱弧菌的分析结果显示,2条引物对于O_1群和O_(139)群产毒株、O_1群非产毒株和非O_1/非O_(139)群均有很好的聚类分辨率。结论本研究筛选获得了2条随机引物并建立了基于RAPD的分子分型方法,该方法简便、省时、省力,适用于地方疾控部门和口岸检疫部门的基层实验室开展霍乱监测和流行病学溯源工作。

  • 标签: 霍乱弧菌 随机引物 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调查老年保健对象常见慢性疾病共病现况,以便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23名2015年10月-2016月7月在北京某医院进行体检的65岁以上的干部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平均患病(3.52±1.48)种,其中青老年(年龄65-〈75岁)组、中老年(年龄75-〈85岁)组及老老年(年龄≥85岁)组研究对象平均患病种数分别为(2.80±1.05)种、(3.45±1.58)种及(4.29±1.45)种,不同年龄组研究对象平均患病种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老老年组研究对象平均患病种数多于青老年组及中老年组(P〈0.05)。而研究对象中,仅患有1种慢性疾病者共5人(均为男性),患有2种慢性疾病者共32人(均为男性),患有3种及以上慢性疾病者共86人(男性80人,女性6人),不同年龄组研究对象常见慢性疾病共病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常见慢性疾病患病率位列前5位的依次为白内障(91例,73.98%)、前列腺增生(88例,71.54%)、高血压(77例,62.60%)、高脂血症(56例,45.53%)及糖尿病(36例,29.27%)。结论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共病呈现疾病种类数增加、病情复杂的态势。因此,保健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关注老年保健对象增龄化改变,充分认识老年共病,学习共病管理的新思维,以更好地维护保健对象的生命质量。

  • 标签: 老年人 干部保健 共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菌真菌培养结果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入我院临床科室进行治疗的172例真菌病镜检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行真菌培养后,后进行统计和分析真菌病的菌种组成、临床分类及病原体分布情况。结果172例真菌病标本真菌培养检出阳性133例,检出率为77.3%。一共分离出致病菌株134个本研究中致病菌菌株主要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三种。三者中以皮肤癣菌为主。在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占绝大多数,在酵母菌中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属类,在霉菌中曲霉和青霉为常见。皮肤癣菌为趾甲主要致病菌,皮肤癣菌和酵母菌为指甲主要致病菌,霉菌感染趾甲高于指甲,混合感染很少发生。不同性别之间比较不同致病菌发病率,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皮肤癣菌在甲真菌病病原体中分布最为广泛,其次为酵母菌,分布较少的为霉菌。其中皮肤癣菌中最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酵母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白念珠菌和近平念珠菌,霉菌和混合感染在临床中发病率较低。

  • 标签: 甲真菌病 真菌培养 结果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游离DNA分子标签检测(cell-free DNA barcode-enabled single-molecule test, cfBEST)技术用于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PKU)无创产前诊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7月至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产前诊断的4例诊断为PAH基因热点突变的苯丙酮尿症家系。采用cfBEST技术进行检测,设计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引物,计算孕妇血浆游离DNA突变频率和胎儿基因型,并将cfBEST技术的检测结果与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比较。对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cfBEST技术检测发现,家系1中c.603T>G和c.842+2T>A位点的突变频率为48.40%(291/601)和9.70%(61/628),胎儿2个位点均为杂合突变型,为PKU患者。家系2中c.1238G>C和c.842+2T>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3.70%(786/1 798)和0%(0/1 550),胎儿2个位点均为野生型,非PKU患者,亦非携带者。家系3中,c.1045T>G和c.728G>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4.00%(930/2 112)和0%(0/705),胎儿2个位点均为野生型,非PKU患者,亦非携带者。家系4中,c.755G>A和c.728G>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5.40%(743/1 637)和4.50%(28/849),胎儿位点分别为野生型和杂合突变型,为携带者。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与cfBEST技术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家系1选择引产,其余3个家系选择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其新生儿筛查苯丙氨酸水平均<120 μmol/L,生后1、3、6月龄电话随访,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cfBEST技术有望应用于PKU PAH基因的无创产前诊断,但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 标签: 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非侵入性产前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游离DNA分子标签检测技术(cfDNA barcode-enabled single-molecule test,cfBEST)的无创产前检测方法对于眼皮肤白化病Ⅰ型产前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cfBEST方法为1个眼皮肤白化病Ⅰ型家系提供无创产前检测,之后通过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进行验证,并随访妊娠的结局。结果cfBEST的无创产前检测结果显示,胎儿游离DNA浓度为6.6%,眼皮肤白化病Ⅰ型相关的TYR基因c.929_930insC(p.Arg311Lysfs*7)变异占比为45.7%,c.1037-7T>A变异占比为0%,且2个变异未检出的后验概率均为1,提示胎儿未携带这两个变异。经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验证,结果一致,随访提示胎儿正常。结论基于cfBEST技术的无创产前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血浆游离DNA中的母婴基因型组合,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眼皮肤白化病Ⅰ型 无创产前检测 游离DNA单分子标签检测技术
  • 简介:摘要: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广泛存在土壤、水、空气和有机物中,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肿瘤放化疗、体内置管及长期入住ICU病人的增加,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急剧增加,药物治疗是对真菌感染的主要策略,早期合理的抗真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理想的抗真菌药物应具有足够覆盖可能的病原体、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无显著的药物相互作用、给药方便、治疗费用低等特点。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多烯类、吡咯类、棘白菌素类。

  • 标签: 真菌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