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若要描述一位女士拥有姣好的容貌,总少不了会用到明眸善睐或眼若秋水这些词。如果你想变成这样眼波流转的秋水美人,除了拥有丽质天成的本钱之外,后天的保养也是重中之重,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毕竟,如果你的眼周肌肤暗沉,有色斑与浮肿等现象又怎么能配得上“秋水美人”这样的称号。

  • 标签: 美容 化妆品 护肤品 品牌
  • 简介:摘要1例55岁男性肝复杂泡型包虫病患者有痛风病史4年余,入院等待远程会诊结果和准备接受择期右半肝切除术时,出现双足肿胀、皮温高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尿酸530 μmol/L,风湿因子阴性,考虑痛风急性发作。给予秋水仙碱0.5 mg口服、3次/d。首次服药后约10 h,患者出现尿失禁。考虑尿失禁可能与秋水仙碱有关,立即停用该药。停药24 h后尿失禁症状消失。患者自行再次服用秋水仙碱后尿失禁症状复现,再次停用该药后未再出现尿失禁。

  • 标签: 秋水仙碱 抗痛风药 尿失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秋水仙碱浓度与中毒时间乘积(浓度时间乘积)在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为早期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10月,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秋水仙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口服秋水仙碱剂量、中毒时间等一般资料,以及患者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测指标和血浆秋水仙碱浓度,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血浆秋水仙碱浓度、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的差异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3例秋水仙碱中毒患者,年龄20~85岁,其中存活15例(65.22%),死亡8例(34.78%),入院首次血浆秋水仙碱浓度为0.42~53.61 ng/ml,浓度时间乘积10.08~2 147.04 h·ng/ml。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入院首次血浆秋水仙碱浓度和浓度时间乘积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浓度中毒时间乘积>132.48 h·ng/ml、C-反应蛋白、D二聚体、剩余碱绝对值升高是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12.000,95%CI:1.118~128.836;OR=1.053,95%CI:1.009~1.098;OR=1.219,95%CI:1.039~1.429;OR=1.360,95%CI:1.044~1.773;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是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941,95%CI:0.892~0.993;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浓度时间乘积、C-反应蛋白、剩余碱绝对值、D二聚体预测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8、0.888、0.867、0.837,凝血酶原活动度预测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88(P<0.05)。结论首次血浆秋水仙碱浓度与中毒时间乘积与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评估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

  • 标签: 中毒 秋水仙碱 血浆浓度 预后
  • 简介:秋水仙碱为抗痛风药,可有效控制关节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但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在体内可被代谢为具有极强毒性的二秋水仙碱,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并对神经、平滑肌有麻痹作用,甚至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故不宜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对症救治。

  • 标签: 秋水仙碱 中毒表现 诊断与处理
  • 简介:摘要秋水仙碱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被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痛风发作、家族性地中海热和心包炎。近年来其在治疗冠心病方面也显示出了潜在的作用。秋水仙碱主要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发挥抗炎和抑制免疫作用;同时,通过阻断微管形成,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发挥抗纤维化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秋水仙碱尚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表明,长期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对急性和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血管结局都有较好的影响。本文对秋水仙碱的药理作用、近年来其在防治冠心病领域的重要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秋水仙碱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廉价又安全的冠心病防治药物的可能性作出展望。

  • 标签: 秋水仙碱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抗炎治疗
  • 简介:秋水仙碱中毒是一种罕见但描述完整的临床疾病。秋水仙碱中毒的多个器官系统组织病理改变已有描述;但皮肤改变只有个别病例描述过。作者报道1例通过皮肤活检诊断为秋水仙碱中毒的患者,该患者有精神状态改变。其皮肤表现为弥漫性、苍白、紫色、麻疹样皮疹,累及躯干和近端肢体。组织病理学变化包括停滞于分裂中期的角质形成细胞和其下的基底细胞空泡化。这些特征,结合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已知的秋水仙碱暴露史,促使做出最后诊断。

  • 标签: 秋水仙碱 皮肤活检 碱中毒 诊断 组织病理改变 多器官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前秋水仙碱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0.8 mg/kg是其致死剂量,秋水仙碱中毒患者的预后与服用剂量密切相关,但个体差异较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1例秋水仙碱中毒患者,该患者38岁,男性,一次性口服80 mg秋水仙碱片(1.19 mg/kg)4 h后来院就诊,入院后立即给予洗胃、灌肠导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血液灌流(HP)+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持续时间34 h 22 min,同时联合大剂量激素(甲泼尼龙80 mg、8 h 1次、静脉注射)及器官功能保护等对症处理,2周后病情缓解出院。对该病例的成功救治进行报道以供参考及借鉴。

  • 标签: 中毒 秋水仙碱 肠梗阻 血液净化
  • 简介:摘要秋水仙碱又称秋水仙素,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痛风发作、慢性痛风急性发作等疾病,但该药毒性大(剧毒类),且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中毒后无特效解毒药物,患者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无形中增加了药物中毒致死的概率。到目前为止,秋水仙碱中毒病例均以散发报道,2020年9月1日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1例急性秋水仙碱中毒患者,是目前为止权威医学期刊能检索到中毒时间最长的1例,经治疗患者于9月29日痊愈出院,本文报告了该病例的诊治体会。

  • 标签: 急性秋水仙碱中毒,重度 重症超声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秋水仙碱中毒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影响秋水仙碱中毒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2月至2022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收住的秋水仙碱中毒患者,根据14 d的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秋水仙碱中毒患者临床特点;比较两组患者入院首次实验室指标、心电图、心超等临床指标的差异,探讨其在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秋水仙碱中毒患者共41例,年龄15~85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6例;生存组27例(65.9%),死亡组14例(34.1%);蓄积中毒(58.7%),自杀中毒(41.3%)。秋水仙碱中毒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82.93%)、多器官功能不全(78.05%)、感染性发热(73.17%)、心肌损害(48.78%)、凝血功能障碍(46.34%)、骨髓抑制(41.46%),部分患者出现肠梗阻(19.51%)、横纹肌溶解(2.44%)等。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QTc间期、乳酸、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碱性磷酸酶绝对值升高是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1.028,95%CI:1.000~1.056;OR=1.599,95%CI:1.088~2.350;OR=1.205,95%CI:1.002~1.450;OR=1.242,95%CI:1.242,95%CI:1.089~1.417;OR=1.013,95%CI:1.002~1.024);ADL评分、间接胆红素绝对值下降是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947,95%CI:0.909~0.988;OR=0.756,95%CI:0.572~0.9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AU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0.913]、乳酸(AUC=0.875)、碱性磷酸酶(AUC=0.770)对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其截断值分别为8.965 mg/L、4.05 mmol/L、230.5 U/L。结论秋水仙碱中毒患者入院时已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病情危重,早期D二聚体及乳酸、碱性磷酸酶水平能有效预测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

  • 标签: 秋水仙碱中毒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 预后 D二聚体 乳酸 碱性磷酸酶 多器官功能不全 骨髓抑制
  • 简介:摘要: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鉴于炎症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抗炎似乎是冠心病防治的新突破口。秋水仙碱因其独特的抗炎性、可长期服用、不可逆的毒副作用少等优点,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大量研究发现,秋水仙碱对发现炎症参与的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心包炎、冠脉疾病、心脏手术后房颤、心衰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疗效。本综述重点关注秋水仙碱对心血管的影响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并总结了其使用的当前临床证据以及即将到来的临床试验前景。

  • 标签:
  • 简介:摘要分析1例秋水仙碱中毒并发脑桥外髓鞘溶解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探讨其发病机制。提高对秋水仙碱中毒引起低钠血症的重视,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秋水仙碱 中毒 低钠血症 脑桥外髓鞘溶解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不同剂量秋水仙碱用于通风急性发作病患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研究的时间段为2019.8月~2020.8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痛风急性发作病患,选取的例数为70例,根据不同的用药剂量进行平均分组。观察组采用低剂量的用药方案,对照组采用中剂量的用药方案,对比两组不同用药方案下所得到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效果的对比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数据之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在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比上,观察组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在对治疗结果满意度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使用秋水仙碱对痛风急性发作病患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低剂量的用药方案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更具优势。

  • 标签: 不同剂量 秋水仙碱 痛风急性发作 疗效
  • 简介:目的为痛风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提供秋水仙碱临床用药参考。方法对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101例肾功能不全[包括7例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1.73m2)-1透析或非透析患者]痛风患者临床使用秋水仙碱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1例病例中仅有14例(占13.86%)做了相应的剂量调整。本组研究无死亡病例,显效14例,有效86例,无效1例。5例患者使用秋水仙碱治疗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而停药;1例出现肝功能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而停药。结论该院医生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使用秋水仙碱调整剂量意识薄弱。秋水仙碱对本组痛风合并肾功能不全(包括肾衰竭透析或非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好。

  • 标签: 秋水仙碱 痛风 肾功能不全 透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秋水仙碱对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内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3组,各20例,分别给予低剂量(0.5mg/次,3次/d)、中剂量(1.0mg/次,3次/d)和高剂量(1.5mg/次,3次/d)秋水仙碱进行治疗。并对其总体疗效进行比较。结果0.5mg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1mg组(χ2=4.800,P=0.028)和1.5mg组(χ2=7.025,P=0.008),而1mg组和1.5mg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0,P=0.548);0.5mg组疼痛缓解时间显著高于1mg组和1.5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15,P<0.001);1.5mg组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0.5mg组(55.00%vs10.00%,χ2=6.144,P=0.013)和1.0mg组(55.00%vs15.00%,χ2=4.286,P=0.038),0.5mg组和1.0m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9,P=0.633)。结论采用中等剂量1.0mg秋水仙碱对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优于低剂量和高剂量,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不同剂量 秋水仙碱 痛风急性发作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入我院的痛风急性发作患者99例,平均分为3组,A组以0.5mg/次的剂量口服秋水仙碱,每日3次;B组以1mg/次的剂量口服秋水仙碱,每日3次;C组以1mg/次的剂量口服秋水仙碱,每2h1次,每日6次。结果与B组相比,C组患者的缓解率及缓解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的缓解时间较A组显著缩短(P<0.05)。B组、C组有效率显著强于A组(P<0.05),但B组、C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1mg/次的剂量口服秋水仙碱,每日3次,可缓解80%以上的痛风性发作的患者的疼痛,有效减少炎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秋水仙碱 痛风性发作 剂量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痛风采用依托芬那酯凝胶联合秋水仙碱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于 201 9 年 1 月 --20 20 年 3 月 ,选取 痛风患者 80 例,根据其 就诊单双号 分组 , 单号 40 例为控制组,双号 40 例为试验组 。 控制组应用秋水仙碱治疗,基于此试验组联合 依托芬那酯凝胶治疗 。比较两个组别 VAS 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率。 结果:两个组别治疗后 2d 、 4d 、 6d 时 VAS 评分 对比发现试验组均明显优于控制组( P<0.05 ),有统计学价值;但两个组别治疗前 VAS 评分、不良反应率等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结论:痛风采用依托芬那酯凝胶联合秋水仙碱治疗的效果显著,即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研究。

  • 标签: 痛风 依托芬那酯凝胶 秋水仙碱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式将8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秋水仙碱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小剂量秋水仙碱进行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作次数、复发次数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疼痛缓解时间早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相比较,小剂量秋水仙碱起效快,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不同剂量 秋水仙碱 痛风性关节炎 应用效果